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

晚唐浮生 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郑远被领到了一处小院。

进来前他就看过了,挺气派的一个农庄别院,应该是秦州某个大家族所有。别院内外全是侍卫、宫人,甚至因为住不下,还在附近修建营寨,动静搞得是真大。

进到院子后,又发现这里没多少人。

一个身穿暗白色龙袍的老者坐在胡床上,慢悠悠地吃着瓜果,享受着夏日傍晚的美好时光。

这便是邵贼——邵树德了吧,可真是会享受!

郑远不敢怠慢,立刻行礼。

嗯,他没有像段义宗一样临时剃度,又是第一次觐见,还是需要跪拜的——自前唐以来,方外之人可免于跪拜。

“起来吧,赐坐。”邵树德说道:“远来是客,一起吃点西瓜。”

“谢大夏天子。”郑远立刻起身,坐了下来。

“使者与郑仁旻同辈?”邵树德问道。

宫人端来了切好的西瓜。

比起二三十年前,如今的西瓜总算有了点进步。简而言之,瓤变多了,但还无法与后世相比。

郑远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瓜果,十分稀奇。但他不敢多问,听到邵树德问话后,立刻回道:“正是。”

“那是荥阳郑氏在南诏的第八代人了。”邵树德说道:“中原世族,在南诏无依无靠,与那些土着大族斗智斗勇。这般险境,就该投归大国,不想却兴无名之兵,真是不知所谓。”

郑仁旻的先人郑回原为唐官,后被掳去,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郑买嗣这一代做到了宰相,然后抓住南诏战争失败,出现权力真空的大好机会,先立傀儡新君,然后篡位自立,可以说做到了人臣的极致。

但郑氏在南诏的根基其实还是浅,一旦失败,就万劫不复。

与郑氏相比,杨氏、段氏、高氏这些土族的根基就要深厚多了。历史上杨干贞篡位建立大义宁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击败杨诏、杨干贞兄弟后,杨氏在大理国时期依然是一方首领,实力只是有所衰弱,但并未灭族。

这就是根基深厚的好处。有部落、有钱粮、有兵丁,别人就无法将你斩尽杀绝,就可以讲条件。

当然,段氏之流也自称是汉人后裔。比如段氏先祖段忠国(段俭魏)是南诏开国元勋,就自称祖籍武威,是中原人士。

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往脸上贴金。但段家真有基本盘,权臣高氏篡位后,也不得不还政于段氏,更无法将他们赶尽杀绝。

郑氏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他们的一切实力,都来自于“体制”,一旦在体制内失败,郑家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好教陛下知晓,敝国骠信追悔莫及,而今只愿修好,永为甥舅之国。”郑远说道。

邵树德笑了笑。

南诏曾与前唐提起兄弟之国的建议,被拒绝了。如今被大夏打成这个鸟样,居然连父子之国都不愿做,整个甥舅之国出来,还是没死心啊。

“朕听闻南诏、长和以来,有王畿和边地的说法,却不知如今哪些是边地,哪些是王畿?”邵树德问道。

郑远有些疑惑,大夏圣人没有讨论两国议和的事情,却问起了国中情形。

“东西二京及原弄栋节度使辖区为王畿。”郑远说道:“丽水、银生二藩镇,通海都督府为边地。”

其实,与立国初期相比,南诏的变化也是十分巨大的。拓东镇成了东京,弄栋镇成了连接两京的关键。也就是说,大理、楚雄、昆明已经是南诏、长和的核心重地,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剑川、永昌二镇经过多年发展,城镇日渐增多,形势愈发稳定,已然不算边地。

早期六节度中,只剩银生、丽水二镇以及设立时间不长的通海都督府还是边地。

“通海都督府有何特异之处?”邵树德问道。

这个都督府是南诏中后期所置,未来会升格为节度使辖区,段思平被通缉后,就躲藏在此处种地牧羊。一度被追兵大索,靠躲进佛寺逃得性命。后来他也从通海起兵,以节度使的身份攻下两京,建立大理国。

通海都督府治通海城(今通海县),辖区大致为后世云南东南部的红河州、文山州大部,有驿道通往安南,是一个部落密集区域,开发程度很低。

“通海都督府有安宁城(今安宁县),西可进洱海,南可通交趾,实乃四面八方交汇之所。又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诸部蛮人亦食安宁盐。”郑远说道。

东京(昆明)城南几十里就是蛮獠聚居区,这开发程度,绝了!

邵树德想了想,又问道:“通海都督府有多少城池?”

“原有通海城、安宁县、八平城(今个旧鸡街镇)、江川县(今江川县)四座城池,另有馆驿土城数处,沿馆置驿卒,迁移百姓屯垦,亦稍沐王化,计有矣符馆(今屏边县)、曲乌馆(今屏边北新现乡)、禄索州(今屏边洗马塘村)、思下馆(今蒙自市区)、沙只馆(今蒙自西北倘甸镇)、南场馆(今建水南庄镇)、曲江馆(今建水曲江镇)、进宁馆(今晋宁)等地。部落主要是翰泥蛮、鸠僚、西原俚等。”郑远答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邵树德让人拿来一幅地图,摊开后指着其中一块,问道:“安宁县、晋宁馆等地应属于鄯阐府吧?”

“通海都督府、鄯阐府原本都是拓东节度使辖区,而今拓东镇早就名存实亡,区划变来变去,一会隶此处,一会隶彼处,实乃寻常。”

“原来如此。”邵树德点了点头,笑道:“使者有问必答,可赏。”

郑远脸有些红,现在整得像是君臣问对一样,有点怪怪的。

邵树德让人拿来毛笔,在图上一划,把安宁县、江川县等地划入鄯阐府,又在南场馆那里点了个黑点,写上了几个字:“建水郡王。”

郑远偷偷瞄了一眼,顿时脸色发白。这是何意?难道骠信要被降格为大夏的郡王,封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这——怎么可以!

“吃瓜,吃瓜!”邵树德看着地图,不忘抬头吩咐。

“谢陛下。”郑远忐忑地拿起西瓜,用勺子挖了一口慢慢嚼吃,味道不错,挺甜的,不由得想大长和国能不能栽种此物。

“再说说丽水镇吧,有几城?”邵树德继续问道。

“丽水节度使治丽水城,又名寻传大川城。此外还有牟郎城、金宝城、门波城、安西城、香柏城、镇西城、摩零都督城等十六座城池,其境西接大、小婆罗门,北通吐蕃,西南与骠人诸国相邻,系前汉蜀身毒道之必经区域,后汉永昌郡之徼外区域,部落主要是哀牢夷。”郑远回道。

“口气不小嘛,哀牢人都被称为夷人了。”邵树德笑道:“南诏当初为何想置丽水镇?”

这都整到缅北去了,节度使理所在克钦邦,且城池居然比东京附近的通海都督府还要密集,有点意思。

或许正如郑远所说,从蜀中到印度去做生意,必经此地,西汉年间商人就是这么走的。

“昔年南诏置永昌节度使,开拓西南。丽水节度使实为永昌西进之续势。后因地接骠人诸国、大小婆罗门,有商贾之利,且发现了大金矿,故节度使屡次南下,掳掠骠人诸国百姓而回,至丽水淘金。”郑远说道。

邵树德又拿毛笔在丽水城那里点了一点,写道:“丽水郡王。”

郑远有点懵。

难道郑氏不是封在通海都督府,而是丽水镇?这地方倒是比通海富庶多了,但——或许是段氏、赵氏、杨氏、董氏、高氏之类的大族封地?

他有些搞不懂了,同时还有个隐隐的想法:莫非这是大夏宗室的封地?

“说下永昌镇。”邵树德像对待臣子一样,自然而然地说道。

郑远似乎也被绕进去了,老老实实地答道:“永昌节度使治永昌城(今保山),有永昌、越礼、长傍、押西等七城。唐开元年间,盛罗皮主诏时就西进永昌,皮逻阁继之,阁罗凤之时,西南诸夷已渐就柔服。开元十七年,皮逻阁部将张罗皮立下战功,被唐廷册封为永昌都督,正式经营永昌镇。天宝年间,南诏筑大厘、永昌二城。永昌城便是在原拓俞城的基础上加筑外城。”

“南诏后期,在丽水、永昌、银生三节镇及通海都督府上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不断迁移百姓,或将当地蛮人迁走,或迁来外地人口,同时大筑城池,大修馆驿,以加强对诸部蛮獠的控制。城镇馆驿派驻军士,移民屯垦,管军又管民,至今百余年矣,甚少有动乱。”

“这些藩镇的城池如何?”邵树德问道。

“以永昌镇软化府(今腾冲)为例,有两城,大城城周约五里,小城城周不足二里,相当于中原一个县城大小。”郑远说道:“此城与洱海等地的城池不一样,虽多取石料,质地坚硬,但并未有什么城防设施。”

“为何?”邵树德问道。

“当年阁罗凤定永昌,发现西南夷人散居山谷,其男女漫山遍野都是,亦无君长,实好统治。”郑远说道:“城内共十一条街道,有金轮寺、黑塔寺、豹子窝、檬果园等多个区域,城内及城外附郭百姓近万人。”

“如此繁荣,怪不得永昌镇不算边地了。”邵树德说道。

说完,又在永昌城附近写了“永昌郡王”四字,不过打了个问号。

银生节度使辖区同样写了“银生郡王”四字。

郑远看得面如土色。

“看明白了?”邵树德瞟了他一眼,道:“朕就直说了。郑仁旻既来犯边,便是取死有道。若主动来降,或可得体面。若死不投降,下场堪忧。大长和国,可亡矣。”

说完,又将一份军报甩在桉几上,道:“朕中午收到的消息,东川节度使、会川都督杨干贞已率部投降,并为王师先锋,渡过泸水,攻入弄栋镇。形势若此,使者请回吧。”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