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三十六章 海运

晚唐浮生 第三十六章 海运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已经是四月最后一天,秘书监又送来了本月大事简报,以及下个月需要处理的各种事务。

其实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了。

因为大方向已经定下,细节有人完善,进度有人在推动,政策有人在执行。

宰相们都很专业,也很勤政,处理起来非常快速——更主要的,靠谱。

邵树德只需做个监督者,时不时抽查、巡视,看看有没有人阳奉阴违,有没有人消极怠工即可。

总体而言,他这个皇帝当得是比较舒坦的。

有时间欣赏歌舞,有时间出外打猎,有时间写作着书。

五月份几乎就是四月的复刻版,邵树德完全可以预料,六月还是五月的复刻版。

在战争结束、体制改革进入尾声之后,这个天下已经没有太多花样了。现在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所谓的复刻。每复刻一次,天下就更太平一分。

五月份最大的事情,大概就是天威军集体“转业”了。

这又是一支臣服在邵贼淫威下的杂牌部队。或者说被熬鹰熬得受不了,于是同意前往辽东当府兵。

整整一万五千人,老规矩,先当募兵拿饷,慢慢等待分地、分部曲。

刚刚还完历史欠账的辽东道府兵,现在又缺部曲了。

第二件是则与镇兵有关。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疏勒镇一万二千镇兵的家属悉数迁移完毕,驻于阗国的五千镇兵及其家属也到位了大半,考虑到姑墨州的开发渐渐有了起色,于是议置姑墨镇兵。

此镇军员额为六千,从横野、平卢、广捷、落雁四军中招募,举家迁移而去。

姑墨镇军组建完毕后,还有龟兹镇军,不过这大概率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仔细算算,西域的镇军其实不少了。

于阗那五千就算了,完全是靠当地养着。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疏勒镇军一万二千人、高昌镇军六千人。

双河镇军在经过同光四年、五年的努力后,陆续增加到了九千。今年不会继续增加,北庭那边需要好好夯实一下根基,明年继续开辟荒地,改造农田,同时会小幅度增加一千镇兵,后面会增加到一万二千,这也是双河镇军的额定兵员数。

第三件能稍微提起点兴趣的,则是有关海运的。

俗话说需求催生技术。当你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时,技术是有极大可能迭代进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夏的海运事业蓬勃发展,船只也经历了两次迭代改进,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操纵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也正是这样的进步,将渤海商社从前期可怕的高沉船率中解救了出来,成本逐步降低,愿意从事海运行业的人也多了起来。

出海当水手,可不仅仅是工钱高那么简单。事实上,当船只拔锚起航时,每个水手都可以合法携带一个规定尺寸的小行李箱,他们可以在里面存放规定种类的货物,并在到达目的港后自由出售,无需交税。

好吧,税不税的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货物。这是可以卖很多钱的,少则两倍,多则数倍,一趟出海,所得够他们挥霍很久了——大航海时期不成文的规矩,不然即便是走投无路的乞丐,他也爱惜生命,不会轻易上船过那危险重重且生活条件猪狗不如的日子。

水手数量的充沛,令展开更大规模的航运成了可能。

税务监杜晓、户部尚书郑珏建议,在入秋北风乍起之后,尝试从穆州海运一批粮食至河北,再通过黄河输送至洛阳。

这只是一次“试运营”,规模也不大,两艘船装载大约六千斛辽东粟麦,就数量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政事堂的宰相们同意了,邵树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更别说这事分外合他的心意。

于是乎,他大笔一挥,在上面御笔朱批:“到港后,酌情加发赏赐。”

辽东的发展很快,虽然不断安置移民、府兵、部曲,消耗了大量粮食,但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辽东道诸县的基础已经非常厚实,积攒在各个仓库内的粮食有增无减,滚雪球效应十分明显。

有鉴于此,户部打算收一批粮食回来,存入含嘉仓城。

长途陆路转运成本太高,十车粮食都不一定能到两车。但如果是水运的话,成本就会降低到几十分之一的程度——前提是不沉船。

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沉船又如何?还能全沉到海底不成?只要能回来一半以上的船,那都是大赚特赚啊。更何况,发展了这么多年,航线成熟,沿途水文情况也比较了解了,近海航行时,还能临时靠泊泰封、百济、新罗三国的港口躲避恶劣天气,安全性其实比较高了。

再刨除运输过程中可能被海浪打湿损耗的那一部分,这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买卖。再者,想要动用辽东的粮食,除了海运还能怎么办?

批完奏折后,邵树德又来到舆图边,按着东边漫长的海岸线,若有所思。

历史上有人大规模海运粮食吗?有的,那是一个将漕运玩废后,不得不求助于海运的王朝: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因为北方多历战乱,且很多土地被蒙古人划作牧场,再加上黄河肆意逞凶,实在凋敝,不得不从南方调运粮食。

第一次海运在至元十九年(1282),这是一次探索,在两眼一抹黑,什么水文情况都不知道的背景下,冒险将4.6万石江南粮食运到北方,全程1.3万余里。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有元一代,海运航线被不断摸索了出来,共有2-3条,非常成熟了。最快的十天就能从浙江抵达大都,让人惊讶不已。

时间安排也非常科学。夏至以后,台风还没来,南风却已劲吹,于是抓紧装粮上船,尽可能一次走多些船,省得出发晚了遇上台风,船毁人亡。

最多的一年,从南方运了约350万石粮食到北方,一般都在二百万石以上。

船只损毁率也不高。

最初还不太熟悉,沉船率大约是四分之一,后来逐步降低,有元一代,海运损耗整体平均在5%以内,后期压缩到了1%左右。

对比明清漕运,动不动三成“漂没”,真的很良心了。

但为啥说“不愧”是元朝呢?他们的管理水平实在是太差劲了,又很肆无忌惮。自从发现海运捷径后,就开始狠命压榨江南。海运沉船的,也必须由“海船户”(一种户籍)自己掏钱补上,因此搞得很多海船户家破人亡,最终让江南士民对海运视为畏途。

元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老这么压榨江南不是个办法,北方得有点生产力啊!于是开始治理黄河,结果把自己给治没了……

可惜的是,从江南发家的明朝继承了江南百姓对海运的痛恨,开始改漕运了。

邵树德觉得,凡事就怕走极端。

漕运、海运为啥非此即彼呢?两个都有不好吗?

像辽东的粮食,你既不能陆运,也不能漕运,除了海运没有别的办法。

沿海多滩涂,没有良好港口的地方,那就走漕运。

沿海有好港口,适合海运的,就省点钱走海运,不但损耗低、运输成本也低——唐代漕运,因为比明清多了几百里陆路,故平均只有70-80%的到货率,但就这水平,其实还是比明清高那么一点。

“海运!”邵树德的手指头从辽东穆州、理州等港口往下划,绕了一个半圆外,落在了沧州无棣港上面。

这里有一条运河通往永济渠,可沟通黄河通至洛阳。

“洛阳现在不需要南方粮食,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邵树德坐会了御案后,拿出渤海商社、安南商社的资料来看。

数据最多的还是渤海商社。

十几年了,平均每年二十多艘船转运辽东的各类物资。

最近三年中,只有一年沉了两艘船。

放大到十年,损耗率大概10%以内。

再看看最初,呃,确实有点高。

但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损耗率是逐步降低的。

对航线越来越熟悉,水手们越来越熟练,管理水平也逐渐跟上来了,各方面都在进步,损耗率当然是要下降的。

凡事只要去做、去练,时间长了,总会有成果。

如今船舶制造技术也慢慢上来了,今后损耗只会越来越低,长期稳定在5%以内,甚至在几十年后,可以向1%迈进。

唯一需要担心的,大概就是这种规模的海运,会吸引海盗的聚集了。

这是无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打击乃至消灭的。

老实说,海盗们又不是傻子,抢一船粮食,惹怒官府,不死不休,何必呢?真要抢东西,我不如去抢满载丝绸、瓷器之类货物的船,两者的收益不在一个层面上。

“因噎废食不可取。”邵树德合上渤海商社的资料,心中下定了决心。

即便被海盗抢一点,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海运成本太低了,完全可以覆盖这些损失。

元朝一个胡人政权,都能每年海运200-300万石江南粮食至大都——明朝每年的漕运量,也不过就400万石,却要调动十几万人——大夏这会没有“百万漕工”既得利益群体困扰,还犹豫什么呢?

漕运、海运并行,两者互为对方的备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想到此处,他有点想去东边看看了。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