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110章 北固山、焦山怀古

晚清第一枭雄 第110章 北固山、焦山怀古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吴捷上前带路,边走边说道:“当年稼轩先生任职镇江知府,在北固山留下两篇名词。一篇是唐先生刚才吟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另一篇便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说罢,吴捷故意打住,看了下唐约翰,仿佛在问他是否知道。

唐约翰耸了耸肩膀,坦诚地说道:“唐某只知道《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另一篇确实不大清楚。”

吴捷这边都是华夏读书人,自然熟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唐约翰说不出来,旁边的人便有些着急,仿佛会在太平军军官面前丢丑一样。

王瀚是秀才出身,可他似乎并不愿接吴捷的话,有心让洋人在华人面前丢脸。

没想到,传教士麦都思居然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诵了出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捷等人大惊。康可铨也叹道:“麦先生不愧是汉学家,对华夏文化如数家珍。相反,我们却坐井观天,对西学一无所知,实在是惭愧惭愧。”

麦都思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华夏文化博大精深,非西学所能比。我所学的,不过是九牛一毛。”

吴捷笑道:“那么,咱们便直奔北固亭去吧。像当年稼轩先生那样,凭栏远眺,北望神州。”

于是,众人一起取捷径向北固亭而去。先是经过凤凰池、试剑石,邹世安告诉大家,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凤凰池召选儒生,刘备和孙权曾以剑砍劈试剑石。众人唏嘘不已。

沿石阶而上,不多时,便是“卫公塔”。这是一座始建于中唐的铁塔,在华夏非常罕见。据甘露寺僧人讲,铁塔一二层为宋代重修,三四层为明初增建。

麦都思借题发挥,问道:“佛教在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听说拜上帝会只崇奉上帝一人,禁毁佛教、道教。请问吴大帅,这是真的吗?”

麦都思是传教士,关心太平天国的宗教政策,此问无可厚非。

吴捷小心答道:“天国对待佛教的政策,吴某不好评论。就我个人来说,我认同宗教信仰自由。敝人记得,家人信佛十分虔诚,相信善有善报,平时不敢做坏事,这都是佛教的教化作用。然而,我国佛教占据太多田产,将许多佃农隐匿在寺院保护下,造成国家税收流失,这却是不可取的。”

麦都思若有所思,和唐约翰、马沙利交换了下眼神,说道:

“吴大帅所说,大概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势力过于强大,干预世俗权利。我们不列颠国和米国都是新教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节俭,反对教会干预政权。在这一点上,咱们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

洋人重视宗教信仰,吴捷的回答总算没有纰漏,得以蒙混过关。

一行人穿过甘露寺。虽然庙里已经没了和尚,但耀眼的琉璃瓦、精雕细琢的廊柱、高大威猛的石像无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吴捷趁机说道:“仅仅一个甘露寺,就在镇江城占有三千亩良田,还有商铺、船只无数。寺里有五百多个和尚,不事生产,虽然里面不乏得道高僧,但更多的和尚是花钱买来度牒,纯粹过来混口饭吃的。

“现在,寺里的和尚都已还俗,只有几个长老还留在寺里守庙。甘露寺占有的三千亩良田,我已经将之全部无偿分给无地少地的贫民。我佛慈悲为怀,应该会原谅我的狂悖之举。”

“说得好”,麦都思说道:“我们一路溯江而上,所到之处一片疮痍,百姓哀苦无神。只有到了镇江,才看到百姓兴高采烈地在田里忙活,生气勃勃,焕然一新。原来是大帅给他们分了土地。”

空说无凭。既然麦都思等人亲眼所见,吴捷也就放心了。

穿过甘露寺,直往西走,便是北固亭了。北固山为镇江江防要塞,屡经战火。此亭又立在绝壁之上,直面长江,所以屡被战火焚毁。

现在的北固亭,是明末崇祯年间重修的,名字已经改为为“祭江亭”了。众人不明所以,还以为走错地方了。

幸好邹世安提前做了功课,把这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传说三国时,刘备与孙权联姻,娶了孙权的妹妹。后来刘备争夺川蜀,孙夫人被孙权强留在东吴。日后吴蜀相争,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孙夫人听说刘备病死在白帝城,登临此亭,望西遥祭刘备,然后投江而死。

登临此亭,但见不远处长江之水滔滔东去,日夜不息。遥望北方,瓜洲上的太平军营垒历历在目,扬州城若隐若现。

南宋时,大词人辛弃疾便是在此登临长江,写下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众人在此观望长江,感慨不已。与宇宙之宏大、历史之久远相比,人生百岁,不过是沧海一栗。站在北固山峰顶,遥望北国,令人豪气顿生。吴捷感叹道:“稼轩先生文武双全,文能指画山河,筹划北伐抗金大计,武能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以数十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徒。先生曾为南宋镇江知府,为国守门。我亦是天朝镇江守将,真是幸甚至哉。”

这话说得威武雄壮,令康可铨等人振奋不已。云娘跟在后面,对吴捷亦是一脸崇拜。

康可铨接话道:“满清即是金人后裔。当年辛大人曾有伐金之志,而无可用之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帅胸怀大志,左七军上下用命。只要咱们心怀百姓,上下一条心,日后何事不可为?”

唐约翰等人脸上挂着礼貌地笑容,意味深长地看看吴捷、康可铨,并不接话。王瀚若有所语,可碍着唐约翰等人在,终究没有开腔。

大家在祭江亭小憩片刻,然后下山,乘坐太平军战船,前往焦山游赏。

焦山位于北固山下游不远处,地处长江航道中央,四面环水。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侧不远处便是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地方。此山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上有定慧寺、三诏洞等古迹。

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存有历代名人题刻,是为着名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是华夏书法瑰宝,所存书法上至六朝,下至明清,字体上有楷、草、隶、篆等各种书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最着名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瘗鹤铭》。镇江《瘗鹤铭》与洛阳《石门铭》,是华夏现存价值最高的“二铭”。

《瘗鹤铭》前承魏晋,后启隋唐,源自篆隶,归于行楷,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杰作。碑文不知何人所作,落款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内容为纪念死去的宠鹤。

焦山摩崖石刻,多是历代名人登山观摩《瘗鹤铭》后留下的石刻。

在此留下真迹的既有陆游、米芾、黄庭坚等文人,还有陶澍、林则徐等近代名人。

众人从渡口处登陆焦山,直奔摩崖石刻而去。最先看到的是浮玉岩,由宋代书法家赵孟奎写下“浮玉”二字,苍劲秀丽,丰神雅致。

浮玉岩左侧,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友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书法刚劲有劲,言辞虔诚恳切。

一行人中,除了米国驻清国专使马沙利看不懂石刻文字,略有不耐烦,其他人都陶醉在石刻书法艺术上。石刻下短短一条栈道,竟走了一个多个时辰。

尔后大家去了碑林,观赏《瘗鹤铭》残片。

这《瘗鹤铭》本刻在西江石壁上,因年代久远,石头崩落在长江里。现存的残片,是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斥巨资沿江打捞出来的,仅有九十余字,在焦山下游三里江底找到。

唐约翰感慨地说:“要是能把这些石刻全部临拓出来,出一个完整的集子就好了。”

焦山摩崖石刻字帖有是有的,只是不很完整。

吴捷正要说话,久未言语的冯桂芳说道:“冯某之前一直在焦山隐居,私下临拓过摩崖石刻。待日后方便了,我们派人去魔都,给诸位一人奉送一套集子。”

众人连忙感谢。

王瀚也感慨道:“大家为观赏《瘗鹤铭》而来,可惜只有残片。若日后能够寻得《瘗鹤铭》全片,拓之诏示天下,才是一件文化盛事、千古大功。”

吴捷有心笼络王瀚,复兴会要兴办教育,正需要王瀚这样的人才。他说:“日后若有机会,吴某一定组织人手,沿江打捞《瘗鹤铭》残片,务必使《瘗鹤铭》重见天日。”

王瀚脸上露出倾慕的表情。吴捷继续说道:“兰瀛兄才高八斗,吴某仰慕得很。兄何不留在镇江,好让弟随时过求教?”

兰瀛是王瀚的字。此人虽然出身秀才,熟读儒家典籍,却是个思想开化之人。历史上,他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事泄,王瀚改名王韬,在魔都租界避难。

王瀚是近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学者、报人。日后复兴华夏,非大兴教育不可。

毕竟是才见面,王瀚只是笑笑,没有接话。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