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268章 整顿吏治

晚清第一枭雄 第268章 整顿吏治

作者:左茂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6:45 来源:书海阁

正是夏季,复兴会两大重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一为中兴公司扩产增效,由公司两大干将容闳和唐廷枢主持;二为经略江西腹地,由左七军军长冯桂芳主持。

吴捷留在九江,一面开始准备进攻南昌,一面花大力气整顿吏治。吏治是否廉洁高效,关系到军政府能否高效开展工作,必须给予十二分的重视。

九江之战一结束,大量伤病残军人退伍,进入军政府工作。自那时起,吴捷便开始以整顿吏治为重点,扫除军政府中的封建残余,建立现代政府组织。

复兴会刚来九江时,对这里人生地不熟,筹建各级军政府时,不得不大量留用传统官吏。

但传统官吏为害甚大,是满清吏治**、国力坍缩的重要原因。

十九世纪中期,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开捐纳之门。不仅学术功名可以买卖,官职也可以买卖。随着军功出身的官员挤压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员,满清吏治进一步**。

例如,胡林翼虽是进士出身,在京候补日久,便捐了个知府,可以自主择地。令人敬佩的是,他没有选择膏腴之地,而是主动选择到贵州蛮荒之地,大展平生抱负。

各地民变深刻地撼动了满清政府的根基,晚清却仍然持续了六十多年。

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海关收入改善财政收支状况、洋人支持、慈禧长袖善舞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朝廷对于官员任命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大到军机大臣,小到县令,都要以清帝的名义任命,才具有合法性。

除了清帝钦命官员之外,还有为数更巨的、不在“编制”之内的胥吏、差役。

例如,清朝一县的文官只有县令、县丞、教谕等极少数的编制,算上驻守当地的武官,有俸禄的“编制”官员不会超过十个。

若算上胥吏、差役,官吏的数量就惊人了。论胥吏,大县有两三千名,小县有三四百名。论差役,浙江大县有一千五百名差役,山东大县有一千多名。

事实上,清廷的基层权力已被胥吏、差役把持,情况相当严重。

晚清时期,为了安置官员,加之民变四起,官员任职大为缩短。据统计,咸丰一朝,督抚任期少于三年者,比例在80%以上。

督抚主管一省乃至数省大权,堪称满清最重要的地方官员。他们任职尚且如此短暂,更别提其他官员了。

胥吏、差役则是终生任职,可以继承给子孙。他们虽然没有地位,受到舆论歧视,却掌握了实际的权力,赚得盆满钵满。

满清监察御史李慈铭就曾说过,满清官员俸禄低,守法的京官穷得无法生存,衙门里的书吏财产过亿,衣食享用堪比皇帝。

康熙年间,桐城派大家方苞受文字狱株连,关入刑部大牢。方苞发现,刑部老吏私藏官印,擅自更改公文。

即便是死刑这样需要皇帝朱笔亲勾的大事,老吏亦敢暗中作手脚,买通别人代替死刑。主审官明知有此事,却不敢上奏朝廷。

乾隆年间,大将军福康安打败廓尔喀,收复西藏收地,凯旋回京,受封一等公。要知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不过受封一等侯。事后,福康安到户部销账,户部胥吏公然向福康安索贿。

胥吏的理由是:福康安账册太多,需要额外雇佣人手。福康安无奈,只得赏赐胥吏两万两白银。

道光末年、咸丰初年,曾国藩作京官,十年七迁,先后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吏部担任侍郎。侍郎是仅次于尚书的二品大员,属于六部衙门的副官。

曾国藩在朝廷声名鹊起,前途无量,俸禄却很低,日子过得相当窘迫,经常借债。直到他外放作考官,照例收受学生、地方官馈赠,才还齐了债务。

到了同治年间,时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竟然发现:江苏的胥吏之职可以买卖,在任者可公开出售自己的职位。普通一县的普通胥吏之职,竟然叫价白银一万两!

差役也不遑多让。胥吏多充斥衙门,把持公器。差役则经常下乡,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他们利用缉捕、收粮等时机,对百姓大肆搜刮。

商人、农民、手工业者被差役盘剥得濒临破产,大部分钱财却落入了各级胥吏、差役、官员的手里,廷财政收支情况依然窘迫得很。

朝廷之所以与洋人一拍即合,情愿把海关交给洋人打理,奥妙正在于此。

吏治**,是满清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一惨痛教训,吴捷一清二楚。九江之战一结束,他便开始着手整顿吏治。

九江之战爆发时,复兴会军政府内还保留有大量的旧式官员、胥吏、差役。战役前期,复兴会故意示弱于敌,湘军占据上风。不少胥吏、差役蠢蠢欲动,暗自与湘军联络。

尤其是差役中的巡捕,最为可恨。九江之战中,不少巡捕充当湘军带路党。他们熟悉九江情况,给当地造成不小的祸害。

战后,军政府内部立马开始调查巡捕背景,试图清除军政府内部的害群之马。忙完招商引资,吴捷便腾出手来,大力整顿吏治。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建强复兴会支部。

打铁还需自身硬。满清之所以吏治**,之所以被胥吏、差役把持权力,主要还在于官员队伍不行。

官员有能力驾驭手下的胥吏、差役,当地的吏治就会好一些。官员没能力,吏治就相当**。

晚清曾国藩曾对此深恶痛绝,力图选拔操守清正的官员充任知县、知府等要职。但他很快便发现,满清官场就像一个大染缸,再好的操守都会被搞脏搞臭。

最后,连曾国藩都不得不屈服,主动迁就官场惯例。胡林翼曾因此写信指责曾国藩,说他变得圆滑了,身上的刚正之气没了。

以复兴会支部统揽政府权力,则可以凭借复兴会强大的组织能力、自净能力改善吏治,巩固基层统治。

二、调整官吏组成。

经过两年的经营,复兴会对根据地掌控能力大为增强,对传统胥吏、差役的依赖大为减弱。

九江实务学堂、各级公学也培养了很多新型人才,为军政府建立现代行政制度提供了人才方面的储备。

在此基础上,复兴会开始调整官吏组成,将传统意义上的官吏统称为“公务员”,其中官改称为“干部”,吏改称为“办事员”。

总体上,干部、办事员主要由三大群体组成:

第一群体为转业军人、民兵骨干,占据军政府要害部门,多为复兴会会员。

第二群体为九江实务学堂、各级公学毕业生,属于专业人才,多从事会计、财政、治安、审判等专业性较强的事务。

第三群体为开明绅士、旧式官员、胥吏、差役。他们作为九江本地人代表,与传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军政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精兵简政。

大量辞退冗余的胥吏、差役。县一级军政府,区分等级,核定公务员员额。大县所有公务员,只保留一千员额,小县只保留五百个员额。

缺少的人手,从民兵中临时动员、补充。

四、高薪养廉。

满清官员**,与俸禄太低不无关系。雍正以前,从一品的总督年俸仅有180两白银。这180两银子要养活总督一家子人、仆役、幕僚,完全就是杯水车薪。

为此,官员又巧立名目,想方设法增收,在俸禄之外增加恩禄、养廉银等。如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每年养廉银就有三十万两白银。

复兴会组织军政府,引入现代预算、决算制度,政府各项开支都列有会计科目,各级公务员无需再“花私钱办公事”。

同时,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例如,军政府会计一职非常重要,月薪可达五两银子,足够养活一家人。

喜欢晚清第一枭雄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清第一枭雄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