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抗日之铁血兵王 > 侵华日军序列编制(九一八前后)

抗日之铁血兵王 侵华日军序列编制(九一八前后)

作者:紫色蔷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0 17:54:48 来源:书海阁

一、日本侵驻东北的关东军关东军的由来和组建

日俄战争持续了1年5个月,最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根据双方所缔结之“朴茨茅斯条约”有关条款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的一切特权以及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均无条件地让与日本。

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我国东北南满地区的殖民统治,于1905年10月18日,在辽阳成立了关东都督府,由陆军大将大岛义昌任总督。都督府内设陆军部。

历任都督及参谋长为:

关东都督府(辽阳)

总督大岛义昌大将(1905年10月18日任职),参谋长落合丰三郎少将。

关东都督府(迁旅颠)(1906年8月1日)

都督大岛义昌大将(1905年10月18日任职),参谋长神尾光臣少将、星野金吾少将。

都督福岛安正中将(1913年4月26日任职),参谋长柴胜三郎少将、福田雅太郎少将、西川虎次郎少将。

都督中村觉中将(1916年9月15日任职)、参谋长高山公通少将。

都督中村雄次郎中将(1920年7月31日任职)、参谋长滨面又助少将。

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我国的东北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从1907年起,日本在关东州驻扎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的兵力。1919年4月12日,日本改关东都督府为关东厅。

为加强军事侵略的领导,日本侵略者以原都督府之陆军部做基础,关东军司令部,实行军政分治。

关东军历任司令官、参谋长(司令部设旅顺)

司令官立花小一郎大将(1919年任职)、参谋长滨面又助少将。

司令官河合操中将(1921年任职)、参谋长福原佳哉少将。

司令官尾野实信中将(1922年任职)、参谋长川田明治少将。

司令官白川义则中将(1923年任职)。

司令官武藤从义中将(1926年任职)。

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中将(1927年任职)、参谋长三宅光治少将。

司令官烟英太郎中将(1929年任职)

司令官菱刘隆中将(1930年任职)

司令官本庄繁中将(1931年任职)、参谋长桥本虎之助少将。

关东军的任务和驻扎师团变更情况(1909-1931年):

第16师团从日俄战争后至1909年

第14师团1909年。

关东军的任务是:统帅关东州及南满陆军各部队,保卫关东州及在南满之铁路。关东军师团分驻于宽城子(即长春)、公主岭、奉天、辽阳、海城、旅顺等地。驻军采取轮换制,基本两年一换防:

第1师团1909-1911、第10师团1911-1912、第5师团1912-1913、第2师团1913-1915、第17师团1915-1917、第7师团1917-1919、第16师团1919-1921、第15师团1921-1923、第6师团1923-1925、第10师团1925-1927、第14师团1927-1929、第16师团1929-1931、第2师团1931-1931年的关东军:

按照1927年7月日本东方会议所确定的侵略方针和步骤,关东军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兵力为1万余人.编制序列: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参谋长三宅光治少将。

第2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步兵第3旅团旅团长长谷部照倍少将(驻长春):步兵第4联队联队长大岛陆太郎大佐、步兵第29联队联队长平田幸弘大佐。步兵第15旅团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驻辽阳):步兵第16联队联队长滨本喜三郎大佐、步兵第30联队联队长坪井善明大佐。骑兵第2联队联队长若松晴司中佐、野炮兵第2联队联队长河材圭三大佐、工兵第2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花井京之助大尉。

独立守备队队长森连中将:独立步兵第1大队大队长小河原浦洽中佐、独立步兵第2大队大队长岛本正一中佐、独立步兵第3大队大队长岩田文男中佐、独立步兵第4大队大队长板津直纯中佐、独立步兵第5大队大队长田所定右卫门中佐、独立步兵第6大队大队长上田利二郎中佐。

旅顺重炮兵大队、关东军宪兵队等。

混成第39旅团(1931年9月19日由朝鲜侵入中国东北)旅团长嘉村达次郎少将:步兵第77联队联队长中岛铁藏大佐、步兵第78联队联队长山县乐水大佐、骑兵第28联队第2中队中队长谷顺造大尉、野炮兵第26联队联队长池野松二大佐、工兵第20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石衍和郎大尉。

混成第4旅团(同年11月16日派遣)旅团长铃木美通少将:步兵第5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蹉峨亮吉少佐、步兵第31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田边助友少佐、步兵第17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田上八郎少佐、步兵第32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横泽荣次郎少佐、骑兵第8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戒田达一大尉、野炮兵第8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小鸠好信少佐。第20师团司令部(朝鲜军,同年12月27日派遣)师团长室兼次中将、参谋长森正六大佐。飞行队长长岭龟助大佐。

混成第8旅团(同年12月17日派遣)旅团长村井清规少将:步兵第39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小林操少佐、步兵第40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宫崎富雄少佐、步兵第10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山本准一少佐、步兵第63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船津万六少佐、骑兵第63联队第2中队中队长不破直治大尉、野炮兵第10联队第1中队中队长门司藏六大尉、工兵小队小队长小杉义藏少尉。

混成第38旅团(同年12月27日派遣)旅团长依田四郎少将:步兵第73联队联队长鹤见俊太郎大佐、步兵第76联队联队长户波辩次大佐、骑兵第27联队联队长古贸传太郎大佐、野炮兵第25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中林袈裟吉少佐、工兵第19大队大队长佐藤高安大佐。

1932年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参谋长小矶国昭少将。

第2师团。第1、2、3、4、5独立守备队。第20师团司令部及混成第39旅团。混成第8旅团。混成第4旅团。混成第38旅团(编制同前、略)

第8师团(同年4月5日派遣)师团长西义—中将、参谋长小林角太郎大佐。步兵第4旅团旅团长铃木美进少将:步兵第5联队联队长谷仪一大佐、步兵第31联队联队长安川三郎大佐。步兵第16旅团旅团长林茂清少将:步兵第17联队联队长佐藤文二大佐、步兵第32联队联队长佐藤正三郎大佐。骑兵第8联队联队长三宅忠强中佐、野炮兵第8联队联队长广野太吉大佐、工兵第8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小泉于苑弥大尉。

第10师团师团长广濑寿助中将、参谋长平野博大佐。步兵第8旅团旅团长村井吝规少将:步兵第39联队联队长舟桥茂大佐、步兵第40联队联队长冈村元大佐。步兵第23旅团旅团长中村清少将:步兵第10联队联队长人见顺七大佐、步兵第63联队联队长中村音吉大佐。骑兵第10联队联队长松田仁三郎大佐、野炮兵第10联队联队长谷口元治郎大佐、工兵第10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小室钟太郎大尉。

第14师团(同年4月30日派遣)师团长松不直亮中将、参谋长大串敬吉大佐。步兵第27旅团旅团长平松英雄少将: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田中静一大佐、步兵第59联队联队宫村俊雄大佐。步兵第28旅团旅团长平贺贞藏少将:步兵第15联队联队长甘舶重太郎大佐、步兵第50联队联队长冈原宽大佐。野炮兵第20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平山兴示郎少佐、工兵第14大队第2中队中队长熊泽忠喜大尉、轻重兵第14大队第4中队中队长江田定文大尉。

第1、4骑兵旅团、关东军飞行队等。

1933年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参谋长小矶国昭少将。

热河作战参战序列(同年2月编成):

第6师团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中将、参谋长佐佐木吉良大佐。步兵第11旅团旅团长松田国三少将:步兵第13联队联队长鹫津松平大佐、步兵第47联队联队长常冈宽治大佐。步兵第36旅团旅团长高田美明少将:步兵第23联队联队长志道保亮大佐、步兵第45联队联队长迎专八大佐。骑兵第6联队联队长神代菊雄中佐、野炮兵第6联队联队长城岛荣兴大佐、工兵第6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高岛直一大尉、骑兵第10联队联队长松田仁三郎大佐。

第8师团师团长西义一中将、参谋长小林角太郎大佐。步兵第4旅团旅团长铃木美通少将:步兵第5联队联队长谷仪一大佐、步兵第30联队联队长早川止大佐。步兵第16旅团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步兵第17联队联队长长獭武平大佐、步兵第32联队联队长田中清一大佐。骑兵第8联队联队长三宅忠强中佐、野炮兵第8联队联队长广野太吉大佐、工兵第8大队第1中队中队长小泉于菀弥大尉、临时派遣第1战车队队长百武俊吉大尉、临时重炮兵中队队长山村新中佐、列车重炮兵队、关东军自动车队。

混成第14旅团旅团长服部兵次郎少将:步兵第25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蠊江正太郎少佐、步兵第26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宫本德—少佐、步兵第27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松野尾胜明少佐、步兵第28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米山米鹿少佐、骑兵第7联队第2中队中队长高栋佐太郎大尉、野炮兵第7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高森孝平少佐。

混成第33旅团旅团长中村馨少将:步兵第10联队联队长入见顺士大佐、步兵第63联队联队长饭冢朝吉大佐、步兵第39联队混成大队大队长北洋贞治郎中佐、步兵第40联队联队长冈村元大佐、野炮兵第10联队联队长谷口元治郎大佐。骑兵第4旅团(配属第6师团)旅团长茂木谦之助少将:骑兵第25联队联队长山冈洁大佐、骑兵第26联队联队长黑谷正忠大佐、飞行队队长牧野正迪大佐。

伪满军、洮辽军、暂编第2军、独立第1旅团、护国游击军。

第14师团师团长钿俊六中将。

第7师团一部

骑兵集团:骑兵第1旅团

独立守备队。

总兵力约4万人。年初第6、8师团入侵热河等地,以武力胁迫国民党当局签订《塘沽协定》后,第6、8师团于6月中旬相继退回东北地区。

1934年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大将。

这一年,时值其部队轮换,第6、8、14师团均奉令回到日本,新调入东北的部队为第3、7、16师团。

第3师团师团长埝彦王、第7师团师团长佐藤子之助(继任杉原美太郎)、、第16师团师团长浦穆。独立混成旅团、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第1、2、3独立守备队。

1935年,编制同上,另飞机约80架,总兵力近5万人。

1936年的关东军

本年关东军司令官易人,部队轮换,第3、7、16师团回日本,当年的编制序列: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坂垣征四郎少将。

第1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第12师团师团长清水喜重中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10旅团、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第1、2、3独立守备队。

1937年2月10日,按日本军部关于部队交替和派遣的命令。4月,由日本国内派来第2、4师团。5月,第9师团返回日本。此时,在东北日军为4个师团。这些师团由于在日本国内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队而缩小了编制。师团编制定员为名。比其国内师团少1275名。

1937年7月的关东军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第1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2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4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12师团师团长山田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旅团长酒井镐次少将、独立混成第11旅团旅团长铃木重康中将、第1、2、3、4、5独立守备队、骑兵集团(骑兵第1、4旅团)、骑兵第3旅团、关东军飞行集团、铁道线区司令部、旅顺要塞司令部、关东军宪兵队

二、日本在中国的驻屯军

日本在中国驻屯军的由来及驻屯军的扩建

1904年(光绪21年,辛丑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于9月7日强迫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9款规定:中国应允诸国(指美、英、俄、德、日、奥、法、意、荷、比、西)留驻军队,以保海道至京师无断绝之虞。约定日军应为4百人。同年11月24日,日本派出“清国驻屯军”,由司令部、北清驻屯各部队、上海驻屯步兵大队编成。1913年10月,改称“中国驻屯军”。1927年4月,“中国驻屯军”辖天津、北平(今北京)驻屯步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屯军”增加了工兵、通信兵以及炮兵等分队。到1935年5月,北平驻屯步兵为2个中队,天津驻屯步兵为8个中队,山炮兵1个中队,工兵1个小队,分布在北宁铁路沿线地区。

1936年4月17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会议决定加强“中国驻屯军”,18日发布陆甲第6号军令,“中国驻屯军”改编后的序列: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郎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中国驻屯军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中国驻屯军第2联队联队长萱鸠高大佐。

中国驻屯军炮兵联队联队长铃木率道大佐、中国驻屯军骑兵队队长野口钦一少佐、中国驻屯军战车队队长福田峰雄大佐、中国驻屯军工兵队、中国驻屯军宪兵队、中国驻屯军通信队。

驻屯军兵力也由1771人增至5774人。同年5月6日,日本陆军部又发布了临参命第51号,规定“中国驻屯军”的任务是,维护日本在华的利益,必要时使用兵力。同时,关东军将兵力一部部署在长城线南侧.必要时出动兵力。为此,“中国驻屯军”将主力部署在北平、天津、塘沽、滦州(今滦县)、秦皇岛及榆关义(山海关)之间铁路沿线。

为了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在同年5月1日修改后的《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中确定了作战方针:一旦有事,制敌机先。迅速达到战争的目的和陆海军协同行动,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同时.还确定对中国作战的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等。同年6月2日,其陆军部制定的《昭和12年(1937年)度的对华作战计划》中规定:“在对华北作战时,除过去的2个军(5个师团外),根据情况再增加3个师团,必要时还可能在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进行作战;对华中方面,原来计划以第9军(3个师团)占领上海附近,但是这方面的中**队增加了兵力…因此,计划调新编的第10军(2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从太湖南面前进,两军策应向南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

以上系日本蓄谋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部署。

喜欢抗日之铁血兵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抗日之铁血兵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