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创业家关于这份“财富杂志”该取个什么名字,李建昆着实思考了一番。由于年代的原因,当下并不好把“追逐财富”这样的论调,拿到台面上来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意义重大的话,现在也没有问世,似乎要到年底。所以,尽管杂志的内容是财富信息,但是杂志的名字不可标榜“逐富”,得隐晦些,甚至另辟蹊径。创业——李建昆在白纸上写下这两个字。这个词肯定没有问题,一九七四年有部大火的电影就叫这个名字。随后他又在后面加了个“家”字。每一个用行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家”。用这个名字递交材料,大概率没有问题——……呼——杂志社落户在这儿,简直是花园式办公。想要创办一家杂志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申请的资质很多。引路的是一个驼背老叟。今儿和李建昆一起过来看房。这感人的价格啊……上辈子买第一套房时,掏空荷包还背负三十年贷款的李建昆,险些泪流满面。“您二位好好瞧瞧吧,就这院儿,除了那些个皇家的以外,我敢说全京城您找不到第二座。”宅子位于东城,毗邻故宫,后院里有口池塘……什么规格就不用赘述了,搁后世那可不止一个小目标起价。……王山河薅到的信息。事实上,这座四合院从公有状态申请回来,也没有多久。不知是搞怕了,还是什么其他缘故,金姓人家有意出售。“您老能给个准话儿吗,多少钱。看也看过,合适我们马上拿下。”小王问。遂退而求次,抛开兴办公司的固有想法,打算置套四合院。二月春风似剪刀,古时肯定不兴公历,诗里说的“二月”正是现在这个时节。“东家说了,不二价,六万八。”和这座四合院的所有者金姓人家,是个什么关系,李建昆到现在还云里雾里。如今看来,妙不可言。漫步在一池碧水旁,塘畔恰好有一棵老柳树,刚吐出些许嫩芽,这句诗显得十分应景。这几天李建昆一直在物色杂志社的落户地,想着往后是要送给沈姑娘的,租的房子未免不合适,买吧,约莫合适的地方全是公家的,不可能买下来。即使按照现在的行情看,这价格也不算贵。一九八五年首都的房屋均价,已经破千,像这样的地段,每平方一千五也不稀奇。那么一百平方,就是一万五千元。要知道这座院子,占地面积可远不止五百平方。房主叫卖这个价格,只怕是顾忌再往高了叫,不可能有人买得起,毕竟快七个万元户了。所以哪怕搁现在讲,李建昆也是血赚。“老伯,让你东家过来吧。”“钱呢?”李建昆做个请的手势,领着驼背老叟原路返回。后者刚才在宅子里等着,并没有出门,现在来到院门外面,蓦地发现胡同里停着一辆叫不出名字的、特高档的大轿车。见小王解锁车门,李建昆往后备箱走去。驼背老叟双目圆睁:“这车是你们的?”“嗯。”驼背老叟:“!!!”他暗道,亏了!东家怕是价格喊低了呀!…………“岚姐,这是个什么地方?”“这不是什么皇家园林吗?”“杂志社搁这儿办?”周岚领着几个人,来到李建昆刚收归名下还热乎着的四合院……或者叫四合院样式的府邸,可能更贴切些。甭提他们,饶是第二次过来,周岚仍觉得眼睛不够用。走进这儿的感觉,和去隔壁的故宫,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不多时,一行人来到一进院的正北房堂屋。原房主搬走了一些家具,不过大部分老家具还是留了下来,李建昆坐在中堂下方的一张太师椅上,一边打量着周岚带来的七个人,一边示意他们随便坐。这八个罗汉,将是“创业家”杂志的初创团队。另七人是周岚挖来的,也都是媒体从业者,对于现状不满、有下海意向的人。大家挨个做自我介绍,李建昆和他们互相认识一番后,直入正题。“一本读物,以内容为先,我们的杂志要做什么内容,相信周总编已经和你们讲过,我希望第一期的内容尽快出来,其他工作也都在筹备中,我要‘创业家’第一刊,在本月底问世。”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心想是不是太急了些?“李总,”有人举手问,“咱们有印刷厂了吗?”“我说了,其他工作都在筹备,这不是你们该担心的事。”问话的人讪讪一笑,想着这位李总,好像也没有周岚讲的那么好说话啊。只能说他还不了解李建昆,自己人私下里怎么嘻嘻哈哈都没问题,但工作是工作,必须严谨而认真。看看李建昆和艾菲就知道,两人私下以兄妹相称,然而在公司里,艾菲照样喊他董事长,并且以上下级关系相处。“咱们的内容其实不难做,新闻报纸上不乏素材,每个素材都能写篇文章。”有人发言。“不。”李建昆摆手:“这样的内容我不要,新闻报纸上的相关素材,只能当成线索,我要的创业致富故事,必须真实、精确,甚至要让读者看过那篇文章后,能够找到故事里的主人翁。”众人面面相觑。“那必须实地采访啊。”有人说。“没错。”李建昆点头,“记住,不做虚假和含糊的内容,是‘创业家’的原则和底线。”“这样的话,内容可就不那么好做了,”有人举手发言,“现阶段我们还能收集首都这边的创业致富故事,可越往后,素材肯定不够,难道还要时常去外地做采访?”“有何不可?”李建昆反问,“这不是媒体工作者的份内事吗?”大伙儿:“……”“我知道,咱们现在的人员不够,不过我们会持续招人,扩大团队。”李建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