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 > 第四百三十七章 极力说服

锦绣大唐之长安房俊 第四百三十七章 极力说服

作者:公子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1-11 20:29:34 来源:23小说

火炉上的山泉水咕嘟咕嘟沸腾,白色的蒸汽从壶盖溢出,长乐公主纤手将水壶提起,将开水注入茶壶之中,翠绿的茶叶在沸水之中翻滚浮沉,一股馥郁的茶香在山间清冷的空气中氤氲开来,沁人心脾。

洗了一遍茶叶,再次注入开水,长乐公主亲手给斟了两杯茶,用两根春葱也似的玉指将其中一杯推到房俊面前,另一杯则自己拈起,凑在唇边轻轻呷了一口。

姿态优雅,宁静恬和。

房俊也呷了一口茶水,滚烫的茶水入腹,口齿之间残留着茶叶香气,略微品味,回甘香醇,再看面前佳人如玉、清丽秀美,似乎一腔烦恼也一瞬间尽付东流。

“绿茶性寒,殿下久居道观常年吃素,肠胃孱弱体质虚寒,不宜多饮,还是应当饮用红茶为好,滋体养胃,大有益处。只是如今红茶的技艺尚需琢磨,产出的红茶尚未臻达理想的境界,有些可惜。”

长乐公主垂眸不语。

她喜欢用膳之后稍微隔一段时间,便沏上一壶茶慢斟浅饮,享受这种空灵通透的境界。

两人对坐,一时无言。

半晌,喝了几杯茶,长乐公主才问道:“所以你今日前来,是想要本宫去劝阻父皇么?”

房俊放下茶杯,注视着长乐公主清理的俏脸,点头道:“如今能够劝阻陛下的,唯有殿下而已。”

长乐公主玉指婆娑着茶杯,沉吟片刻,才轻声说道:“本宫虽然认为太子哥哥乃是诸君最适合的人选,但是你知道的,本宫素来不愿意牵扯进争储之事当中。父皇若是苛责太子哥哥,本宫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可若是父皇全盘考量谁更适合担任储君,本宫不想管……手心手背都是肉,左右为难。再者说,父皇如今口含天宪、富有四海,又如何能够听得进去一个小女子之言呢?”

房俊道:“殿下身为公主,身负皇族血脉,纵然不欲干涉,然而又岂能置身事外呢?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长乐公主将手里的茶杯往茶几上顿了顿,凤目清冷,玉容严肃,哼了一声道:“大胆!这等话语也敢当着本宫的面说出,就不怕回头本宫禀明父皇,砍了你的脑袋?”

她虽是女子,却自幼饱读诗书,较之等闲的学子亦是不遑多让,更何况房俊这句话乃是出自学子必读之典籍《易传》?

这句话本身深含哲理,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多祸殃,乃是教人为善和睦的道理。

然而这段话的下一句,却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臣弑君、子弑父,这些人世间罪恶之事,绝非注定发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都是点点滴滴的累积,直至最终方才爆发出来。

之所以令长乐公主恼火的原因,是房俊在这话里隐含的意味:你爹当年就是杀兄弑弟、逼父退位才得了这江山,本就得位不正,如今若是再废长立幼,岂不是将这项耻辱的传统予以肯定?

子孙后代有样学样,手足相残、兄弟阋于墙,将是李唐皇族的传承。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房俊跪坐在那里,一双黑亮的眼眸盯着面前清丽娇靥,唇角微微挑起,声音低沉磁性:“殿下舍得?”

“腾”的一下,长乐公主白玉也似的俏脸升起两朵红云,衬着她不着脂粉的面容、一袭道袍的风姿,愈发清艳绝伦。

长乐公主芳心儿颤了颤,秀眸圆瞪,嗔道:“放肆!谁给你的胆子,敢跟本宫说这等浑话!”

见房俊一脸玩世不恭的笑意,便意识到自己在他面前实则并无多少威严,气势顿时一弱,眸光游移,不敢直视,低声道:“往后勿要再说这等轻薄话儿,只会让我看轻了去,也勿要时不时的跑来见我,免得被人嚼舌根,一旦传入父皇耳朵里,有的你好受。前几天被父皇撞见那一次,父皇可是至今仍未释怀,再有一次,免不得扒了你的皮。”

她无法否认自己对于房俊的好感,哪怕明知历法不可逾越,所以曾可以疏远躲避,却也发觉自己在对方死缠烂打的攻势下并不能保持太多自矜,若是这番话已经近乎于哀求。

若是换了旁的男子,或许她可以放开礼教束缚来一会飞蛾扑火,只在乎瞬间绚烂不在乎天长地久,但是面对自己姊妹的男人,她放不开……

房俊却已经是心满意足。

他清楚长乐公主是怎样清冷孤傲、外柔内刚的性格,若是当真无情,此刻必然已经愤然离席,下令逐客,怎会是这般软弱无奈的小女儿态?

这样一位秀外慧中、蕙质兰心的女子,要循序而渐进,绝对不能唐突佳人,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

轻咳一声,房俊正色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千百年前,先贤便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为何如今陛下却反其道而行之呢?一意孤行,乃是取祸之道。殿下身负皇族血脉,或许可以对储位之争置身事外,却绝难摆脱由此而来的漩涡激流。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坐视陛下倒行逆施,将来牵累的便是整个皇族,殿下于心何忍?”

故人有些话说得云山雾罩,很喜欢将世间事务的发展用一个哲理归纳起来,然后引为经典,奉为圭臬,教诲世人。

年少之时,人们往往不以为然,所谓时移世易、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焉能用千百年前的哲理来归纳今日之事?但是等到稍有阅历,见识了世事浮沉、沧桑变化,便会懂得有些哲理之所以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