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红娘啼笑因缘 > 第240章 陈独秀先生的后代

红娘啼笑因缘 第240章 陈独秀先生的后代

作者:闪蝶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1 20:44:23 来源:23小说

老阿姨红姐又上线了。在鲁迅故居,老阿姨又看了一遍《觉醒年代》,不禁为于和伟老师扮演的陈独秀先生所倾倒,更为陈独秀先生的夫人高君曼的贤良淑德所折服。

老阿姨带读者朋友,一起翻阅陈独秀先生的三次婚姻,体味儿女情长纸短。

画面回到过去。陈独秀先生,第一次父母之命,二次为爱情,三次红颜陪他到老。

陈独秀,字仲甫,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879年10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1896年考中秀才,后留学日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江津。他的一生共有三次婚姻,他的三任夫人,各有千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高晓岚(高大众)。高晓岚,本名高大众,于1876年降生于安徽六安霍邱临淮乡。其父乃是清末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尽管出身高贵,家门显赫,但她毕竟生逢旧时代,未曾踏入过学府之门。二十芳龄之际,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与十七岁的陈独秀为妻,并先后诞下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和陈玉莹这三子一女。

然而世事难料,大约在1910年前后,陈独秀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园,此后便杳无音信。而高晓岚则独守空闺,终其一生。最终,她与1930年9月9日在安庆撒手人寰。

值得一提的是,高晓岚还有一个妹妹名叫高君曼(高小众)。高君曼,本名小众,又名君梅,1888年出生,是高晓岚的妹妹。1909年的假期,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到安庆,住到了姐姐家,天生丽质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学女青年与秀才出身又留学日本回来的姐夫在接触过程中,感情由亲情而爱情骤然升温。

而此时虽然姐姐与姐夫感情本来已经破裂,但风俗、伦理是不容许小姨子去爱姐夫的。

陈家、高家两家一齐反对,武将门第的高家(父亲高登科)和文官出身的陈家(嗣父陈昔凡)两亲家长辈皆大发雷霆。陈昔凡认为这种败坏门风的事,比陈独秀干革命多次殃及家庭还难以容忍,是地道的败家子,以致扬言要“退继”。而高登科则认为,两姐妹同嫁一人,为礼教所不容,大失老将的体面,气得一病多日。

但是爱情滋长以后是很难阻压的,他们就私奔到杭州,陈独秀在杭州初等军事学校任国文史地教习。那时,高君曼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月词》和《饯春词》两组诗,折射出他们在杭州时期甜蜜的家庭生活,夫妇之间感情之深。而陈独秀为此还写下了感怀20首,其中一篇这样写:

委巷有佳人,颜色艳桃李。

珠翠不增妍,所佩兰与芷。

相遇非深恩,羞为发皓齿。

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

这首诗称赞满意于她的青春美貌,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写出与美人相处的美妙、幸福,但也反映出他心中还是有万里江湖,有自己的未酬壮志。他真的就不安分于花前月下与美人的琴瑟和鸣, 不久就去参加辛亥革命, 去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又被捕入狱,1914年出狱后又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6年去北大担任文科学长,高君曼又随陈独秀去北京。

高君曼和陈独秀自1910年开始携手共度了整整十五个春秋岁月。这段时光对陈独秀而言至关重要,可以说是他人生道路中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并肩经历无数风风雨雨、艰难险阻,但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境还是政治的风波,高君曼都坚定地站在陈独秀身旁,给予他无尽的支持与鼓励。两人一同挺过了重重难关,共同见证了许多历史的变迁。

更为珍贵的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迎来了一双儿女的诞生。这个小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也让陈独秀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喜悦与责任。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的。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美好的时光,但最终还是走到了分别的路口。不过,那些共同度过的日子将永远铭刻在彼此心中,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而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他们的结合不易,陈独秀自然对她是加倍怜爱。高君曼为人贤淑,知书达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伉俪之间是和睦相处的。

但是高君曼向往的是一种宁谧的家庭生活,而这方面,他恰恰不能遂她心愿。陈独秀天生就是闯荡江湖的人,走南闯北,屡遭风险,家人也跟着颠沛流离,很难过得上一段安逸的生活。

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儿子陈鹤年(陈**)、女儿陈子美移居南京,陈独秀每月给她寄30元生活费,此后,高君曼和陈独秀再没见过面。1931年高君曼病逝于南京。

真是太可惜了。《觉醒年代》电视剧里的君曼气质高雅贤淑,让人难忘。

陪伴他走过落寞的人生最后阶段的少妻潘兰珍。潘兰珍又名潘若云、潘云仙,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余西镇一个农民家庭。全家逃荒到上海浦东谋生,她就很小去一家纺织厂做了童工。几年后,父亲又把她介绍到自己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工人。1930年,潘兰珍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做工,住在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一个亭子间里。

也许是缘分吧,此时陈独秀被撤职之后,回到上海,隐姓埋名,也在熙华德路一座贫民窟石库门房子的前楼居住下来。这是他最为孤寂、落寞的时期,正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