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356章 电子计算机的时代

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356章 电子计算机的时代

作者:小鱼的命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12 10:14:29 来源:23小说

世界是从那一天被改变的?

在z5作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世界将会被改变!

是几乎……有一个人是例外。

对于李毅安来说,没有什么比z5的诞生更让人激动的了,几乎是知道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南洋大学,事无巨细的询问这台电子计算机的种种性能。

“根据测试,z5的计算速度是每秒115000次加法或10000次乘法……”

别小看这个11万次,美国的那台“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就只有5000次而已!

“我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能至少还能提高一倍。不过,现在我更倾向于它的实用测试,作为通用计算机,它可以进行各种工程数据计算,可以将设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

这正是作为工程师的楚泽最初研究计算机的动力——为了不再进行繁琐的工程计算。

“对,实用性很重要,楚泽先生,我相信在很多领域都能够用到它,大学教学、工程设计以及国防等各个方面,所以呢?我认为可以建造第二台,第三台,推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于计算机李毅安是个外行,但是他很清楚计算机的重要性,毕竟,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未来。

所有的一切都使于一根小小的晶体管,从晶体管到计算机,然后是集成电路,然后……最终人类的生活,被彻底的改变了。

但是电子计算机需要使用,需要推广,需要在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只有建立了市场需求,才能够推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比于欧美,为什么苏俄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渐落后,很多人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什么苏俄死磕电子管,什么选择了锗晶体,诸如此类。

可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僵化的推广使用体系,导致其计算机早期应用中压根就没有推广一说!

就像苏俄的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仅仅只制了几台,全都是用于国防,至于需要大量计算的建筑、机械、电力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为零!不仅如此,甚至还严格保密,以至于其它单位压根都不知道有它的存在。

以至于直到60年代,苏俄应用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们,大都还趴在那用铅笔计算着复杂的工程数据。

没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又怎么可能推动技术发展?

这种敝帚自珍式的“保密”是对谁保密?

肯定不是对美国保密了,难道是保密有多落后不成?

苏俄式“国防专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电子计算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后来奋起直追又怎么样?

一步晚,步步晚。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有了前车之鉴,李毅安又怎么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水电公司那边肯定是需要它,其他的公司同样也是一样,计算机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只需要我们去发掘它就行。如果……”

看着楚泽,李毅安笑道。

“如果楚泽先生愿意的话,我可以做为投资人,投资你的公司。”

其实李毅安早就是投资人了,不过是以南洋大学的名义,大学总能够从试验的研究中获益,比如链霉素的专利金,南洋大学就可以从中分享5%,这还是因为早期研究是公司资助的原因。

“这,这是我的荣幸,先生。”

其实楚泽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他同样擅长经营,在另一个世界,他创办的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曾经一度发展为数千员工的企业,销售了近300台各类计算机。直到后来公司被西门子公司收购。

很快楚泽电子计算机公司就挂牌成立了,在多个工程部门采购计算机的同时,南洋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电子计算机项目组,至于永宁大学则直接成立了十字星电子计算机公司。

try{mad1();} catch(ex){}

什么是风口?

对于48年的南洋来说,电子计算机似乎就是风口,在新的计算机没有造出来之前,许多工程领域工程师们甚至排着队在太平大学进行工程数据的计算,而楚泽发明这种可编程的二进制电子计算机,因其编程的简单、具有异常处理能力的强大算术单元,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工程界的工程师们无不是争先恐后的利用这一最先进的人类科学,以摆脱工程领域最繁琐的同样也是最耗费时间的数学计算,一开始的时候,这似乎是电子计算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但这只是似乎而已,得益于z5计算强大且可编程的特性,很快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电子计算机在其它领域应用。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就是在这样不断尝试之中不断的扩大,并最终一点点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而宛如奇迹般的z5电子计算器同样也让外界注意到了“晶体管”这种划时代的电子元器件。而几乎与此同时,由李毅安提出的三层结构的新型晶体管模型,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外界的关注,毕竟,这是一位国王提出来的的晶体管模型,甚至就连同“晶体管”这个词汇都是他提出来的。

只不过,虽然理论提了出来,而且专利也申请了,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把它制造出来,正如同历史上肖克利面对的困境一样,李毅安的这个“发明”也被认为是不现实的,不切实际的,甚至在欧美科学界有人用“国王的突发奇想”来形容三层结构的新型晶体管。

总之一句话,没有人相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