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408章 打断日本的另一条腿

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408章 打断日本的另一条腿

作者:小鱼的命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12 10:14:29 来源:23小说

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论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人。

南洋有200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正值壮年的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南洋的劳动力甚至比法德那样拥有五六千万人口的国家还要充足,毕竟,年龄在那里。

充足的劳动力加快了南洋的建设,但是同样,南洋的劳动力也是紧张的。尤其是熟练工人,在南洋数量最多的学校是工徒学校,也就是职业学校,几乎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新移民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着机械设备的基本操作。

对于绝大多数只有小学,甚至还是小学划水水平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极其困难,即便是如此,这些人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毕竟,更多的人都是文盲,如果不是得益于抗战期间的教育大发展,估计会更困难。可就是学的再困难,他们仍然专注的学习着。

“专注、仔细、忍耐……”

在教室里,老师又一次向工人们灌输着这样理论,这是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置身于课堂上的,常威听得认真做笔记,做的更加认真,虽然已经十六岁了,可是他从来没有读过中学,只读过初小的他,听老师讲解时,有时候会很迷茫,不过,这没什么,不会的话佐腾先生还会继续解释。

虽然对小鬼子,没有任何好感,但是佐腾这家伙,教授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一丝不苟的那种。

“……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只会损失而不会增加,百分之一毫米精度的机械只能加工出误差在百分之一毫米以上的工件,所以,即使在不考虑组装误差的前提下,使用中等加工精度的机械加工的零件组装起来的机械,也只能达到较低的精度!”

面对着台下的学生,佐腾指着台上的工件模型,介绍道。

无论是贬是抑,想要加工出一流的产品,就离不开这四個字。尤其是在这个没有数控机床,所有的机械设备全都靠手搓的时代,对高级技工要求自然可想而知。专注、仔细、忍耐……这些都是制造超高精度的机械部件的基本前提。

老师的反问,让正在记笔记的常威一愣,其它的同学,大抵上也都是如此。

事实上无论前计算机时代的制造精度有多高,哪怕就是未来几十年,进入到模拟逻辑电路时代,模拟逻辑电路有多复杂,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半自动甚至是全手动系统,真正控制加工的还是人,工人的水平决定了产品能达到的水平。

柳承喻说道,

“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是用人手造出来的。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就是这个。”

“这个我知道……”

站在窗外的柳承喻,这位前通产部总长,因下属贪腐引咎辞职后,很快就获得了新的委任——负责职业教育。这也和他之前的工作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要生产组装成中等精度机械的零件,只能使用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才能制造出来。根据这个道理,要制造高精度加工机械,只能采用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所谓“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又是如何加工制造出来的。”

“熟练的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这是我们眼下最需要人才,可惜这样的人才……”

转身看着一旁的田建捷,他虽然是三十六工徒中学的校长,但是却出身通产部,通产部出来的,绝对都是全才,柳承喻问道。

“目前我们全国有多少人?”

“大约4700人,其中德裔2100人,意裔270人,法裔150人,日裔2100余人……”

田建捷指着正在讲课的老师说道。

“先生,正在授课的佐腾老师,就是日裔,他曾长期在东北的满铁沙河工工场工作,他是南洋机车公司的职工,但也在这里兼职,那些日裔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说华语,这一点优势很大,所以,目前职业学校里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以日裔为主。”

try{mad1();} catch(ex){}

无论情感上是否接受,但这个无奈的现实,总需要去面对。为了解决高级技术工人奇缺的问题,早在三年前,公司就在日本单独招聘,意外的收获了一大批从东北逃回日本的熟练工人——东北的工厂中有大批日本技师,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这些会说华语的技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某些专家还重要,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和其它工人沟通,而且还能够参与学徒培训,以至于用工企业最后甚至点名要“会说华语的日裔熟练工人”,而为了解决熟练技工不足的局面,南洋劳务公司从日本聘请了一大批熟练工人,给他们发了工作签证。

在雇佣日本熟练技工的问题上,李毅安一开始也曾犹豫过,但很快,他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件釜底抽薪的好事,首先熟练技工不是张嘴就来的。

这个时代工人培训难度远超现代人想象,就拿日本来说吧,日本工厂普遍实施工徒制——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毕业进厂,首先要拜师,在师傅身边看师傅操作,然后师傅手把手的操作,这个过程要持续5年,然后在师傅监督下再操作5年,也就是说进厂10年后才能真正独立操作机床,而他真正当师傅能带别人起码要15年后。当然,不至于什么工位都要学徒10年,但日本企业逼着工人磨炼技术却众所周知的,甚至还弄出了所谓的“工匠精神”。

南洋没有十五年时间去培养,同样日本也没有。挖走日本第一流的熟练技工,对日本产业制造的打击,甚至超过带走机器,毕竟,生产一台机器只需要几天,而培养一个可完成机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