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感悟:
因为要写主角商业方面的内容,最近突然想起《资本论》,这两天就一直抽空在看。
看《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的时候,我分享下我的感受啊。
看完商品这章我第一个感受是什么呢?
马克思太絮叨了!
一句话几个字“商品=劳动力 有用性 交换”,只要包含这三个属性它就是商品。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非絮絮叨叨写一大章。
坦白说,我当时看完第一个感觉就是这。
然后某一个瞬间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
在我没有看《资本论》之前,在我没有看《商品》这章之前,我对‘什么是商品’有概念吗?
扪心自问后,答案很清晰,没有。
也就是说我看《资本论》之前,我对什么是商品并没有明确概念,我甚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是看完后我才对这个概念明确了,但我却又鄙视把这个概念告诉我的人。
我讲这件事不是说我把自己比肩为马克思,也不是说我讲的某些观点就是真知灼见,但如果我写的一些观点能对一些人有帮助,有借鉴的话,它还是有些用的。
然后是第二个感悟:
有两首佛偈很知名,一首是惠能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首是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也是我最近才想明白的一个道理。
从书上看这两首佛偈的时候,觉得惠能真他妈有逼格,这逼装的**炸天,境界太高了。
我以前一直这么认为。
但最近突然醒悟到,回到现实中,除非是那种真正境界高的人,不然的话对于普通人、俗人来说,神秀讲的才是最实用的。
为什么说神秀讲的实用呢?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其实让自己心态平和,让自己快乐一些的最好用的方式,就是避开、远离那些负面的东西。
对作者、对我来说,就是删除那些各种挑刺、喷这喷那,让人看着不爽碍眼的评论。没这些碍眼的评论了,没这些“尘埃”,时时勤拂拭了,写书时的心态自然就更平和了,也能写的更舒服更长久了。
其实写书这事啊,我写的越久,越想通了一个道理。
就如吃火锅吧,有些人喜欢吃麻辣的,有些人喜欢清汤的。口味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但你一个喜欢吃清汤的,非要吃麻辣,吃完再挑麻辣这个毛病那个毛病,这就很没必要。
作者写书写给谁看呢?
说穿了就是写给喜欢作者风格,并且能忍受作者某些毛病的读者看的,并不是写给所有读者看的。
就如上面讲的,都不是一个口味,何必相互为难呢?
你看的不爽,然后开喷,你喷了作者觉得碍眼不爽,都难受。
你说图什么?
至于昨天那章,这里也顺着解释一句。
我知道有些读者经常吐槽我的某个点,我也尽量在写的时候避开或精简。
但有些时候写的急,你没时间精剪一些内容。
141章我写了两个多小时,142章我一个小时写完,时耗都不一样,自然有些地方会繁琐。
有些读者不写书,不太明白像我这种写法没那么轻松。
用一段对话举例吧。
如:
你吃了吗?
我吃了。
你吃了什么?
刀削面。
在哪吃的?
在XX面馆。
多少钱?
十块钱。
像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很简单的,我一个小时,最多一个半小时我就能写一章,因为不费脑。
try{mad1();} catch(ex){}
就如142章,我压根不多想,就直接码字,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速度极快。
但这样写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一群跳出来喷的。
但如果这样写:
你吃了吗?
关你屁事!昨天才请你吃过,又想占我便宜?
这样写对话就变得比上面有趣多了。
但费脑。
所以你很难写快。
当然。
之所以讲这些,也算是给自己解释吧,毕竟没人喜欢被喷。
而讲这些,也牵扯到第三个感悟,因为有人留言说我不尊重读者。
第三个感悟:
第三个感悟呢,是《易传》里的一句话——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我之前对这句话也不太明白,也是最近才想明白的。
为什么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有了吉凶呢?
某天突然明白了,你有了分类之后,区别就出现了。有了区别后,立场就出现了。有了各自的立场,自然利益点就不同,就有争端,有吉凶了嘛。
就如作者和读者。
从这两个称呼就知道,分类出现了,区别出现了,立场出现了,自然各自的想法就不同。
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我很反感某类留言,就比如那个说“我不尊重读者”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绑架,立场绑架。
所谓的不尊重读者——就按留言说的不尊重吧——其实不尊重的是谁呢?
说白了就是,某个别读者想让作者按他的想法,按他的喜好写书,作者不理他,所以他就觉得不尊重他了。
又或者某个别读者留言喷作者,各种挑刺,作者把他的评论删了,他也觉得作者不尊重他了。
但事实呢?
其实留言喷作者的不多,绝大多数读者要么不留言,要么不喜欢看或看到某些不如意的,懒得再继续看,直接点X走了。
至于非要让作者按他想法,按他喜好写的读者更是少之又少,稀有之极。
但是!
一句‘不尊重读者’就绑架了整个读者群体。
作者最好是置之不理,不能跟他对喷。
因为一旦对喷,麻烦就来了。
如上面说的。
一分类,区别就出现了,立场就出现了,吉凶也出现了。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