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42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历代王朝更迭 第142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1:02:52 来源:23小说

就在秦国紧锣密鼓地准备临时换将之时,赵国陷入了危机。前番赵王擅自做主,派遣使者前去秦国,企图和秦国和谈。秦国更是高调地接待了赵国的使者郑朱。但是时间过去很久,也不见两国之间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只是刹那间,天下人都得知秦国和赵国准备结盟。所以就在赵军战事日紧,赵王派人前去齐国借点粮草之时,齐国断然拒绝了。

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赵国责怪齐国,不顾道义,不讲信义,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齐国和其他五国一样,有自己更加充分的理由:首先,赵国和秦国的关系实在是有些暧昧,一下子在长平对峙,眼看着一场生死大战就要爆发,但过不久,赵国的使者又到了秦国,仿佛在宣称,赵国和秦国强强联合了。这种高速的身份转换,让其他国家应接不暇,摸不着头脑。其次,赵国兵不血刃,便夺取了上党17座城池,在那个皆为利往的时代,实在是让人眼红。最后,没有一个人想要去做鹬蚌,列国也是如此,都希望自己做那个最后得利的渔翁。

赵孝成王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继续拖下去,赵国即使有着地利的优势,也耗不过秦国。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如果燕国和齐国在这个时候动手,赵国必定会落到和楚国一个结局。因此,在赵王的心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速战速决。

面对赵王的诏令,廉颇却丝毫不为所动,还言辞凿凿地说:“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赵王无奈之下,直接削减廉颇的军粮。廉颇为了减少对于赵国本土粮草的依赖,只好大肆发展军队参与农耕。

今天,长平古战场有座山叫做“假粮山”。廉颇为了不让秦军知晓自己缺少粮食的困境,命令士兵在夜间高声唱筹,好像在搬运粮草,以此迷惑秦军。

秦军自然没有被迷惑,而且,还在赵国境内广布流言,说:“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没有办法,赵王只能用两条计策来增大赵军速胜的筹码:一个是增兵,另一个是换将。

其实,有很多人曾提醒过赵王说,秦国很可能是畏惧廉颇,因此使出了这条反间计。但是,看待历史上很多问题之时,并不能单从一个角度出发。就像此刻的赵国,并非仅仅是因为赵王的昏庸,也因为赵国的现实,让赵王不得不这么做。

赵王心中对换将一事还是心存疑虑的,只是赵国的国情很明显:国家相对富裕,但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异常繁荣的同时,农业发展却极其滞后。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做后盾,根本无法支撑长时期大规模的消耗战。廉颇坚守不出,

给后方的粮草供应出了很大的难题。所以在当时看来,换将是赵国不得已而为之的。而且此时在赵王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颇为合适的人选——赵括。

此人是一代名将赵奢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赵括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之道,曾经多次襄助其父亲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在赵奢死后,赵括更是继承了其父亲马服君的爵位,并著书立说,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拜谒他。一时之间,马服子之名声震海内,到了与孙子、吴子等人也可相提并论的地步。

无疑,在赵孝成王的心中,赵括成了此次换将的最佳人选,然而,赵括毕竟没有独立带兵的经验,赵王知道,此一战可是关乎赵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胜利了自然是万事大吉,如果有失,则赵国危矣。

因此,赵王对于是否换赵括为主将的问题,可谓极度头疼。让他更为头疼的是,赵国的文武百官,竟然也因为此事而明显地分为了针尖对麦芒的两派。一派是以平原君为代表的亲贵势力;另一派是以蔺相如为代表的布衣卿相势力。前者主张以赵括为将,代替廉颇,与秦军决战;并认为当初田单、赵奢等著名将领首次拜将出征之时,也没有丝毫经验可谈。但是他们依然能够从百万大军中杀出,成为一代名将,更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起用赵括,也一定能够收到那样的奇效。

而后者则坚决反对临阵换将,理由是:“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乃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大意是说,大王若要用赵括领兵,就好像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肯定弹不出好听的音乐。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领兵的能力。

try{mad1();} catch(ex){}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换将与否的问题,而是赵国内部两大势力的矛盾再一次爆发。曾经,这种矛盾让赵国在系关前途的关键之时,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若是遇到无能的君主,情况便会是雪上加霜。由于君主无能,不懂得驭下之道,赵国的政策左右摇摆不定,这正是赵国一直难以成为当时的超级强权的弊端所在。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赵王一时间慌了手脚,辨不清方向。他没有选择真正可以为国出力的忠臣,而是选择了平时与自己关系亲近之人。大局已定,赵国决定以赵括换掉廉颇,接管长平的战事。

当然,为了让蔺相如等人心服口服,赵王还将赵括请上大堂,向他问询破敌之策。当赵王问及,对廉颇在长平的用兵之策持何种意见之时,赵括直接说,自己不赞同他的这种战法,并惯例性地拿出了他招牌性的兵法来论述道:“夫兵久而国有利者,未之有也。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