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54章战国名将李牧

历代王朝更迭 第154章战国名将李牧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1:02:52 来源:23小说

战国名将,如廉颇、乐毅、白起、王翦、田忌、孙膑、庞涓等人,无不是智计高绝,谋划奇诡。却少有人如同李牧那般,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临危不乱,可谓智谋无敌,仁义无双,骁勇无匹,这三者兼备之后,李牧便能够将军务政事和人生大道融为一体,贯通始末,成就明体达用的所谓境界。

在介绍李牧之前,有必要对当时的北方形势做一番计较。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已经开始成为一支相对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单于领导着这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其地位也就等同于中原地区的天子。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左贤王一般是匈奴单于的继承人,住在单于大帐的东面。右贤王则与之对应,住在西面,此外,匈奴还形成了一定的官职和高低等级,如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是匈奴从文化的相似性到权力的集中化的一个重大进步。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而且历来喜好攻打掠夺的地方就是富饶广阔的南方中原地区。

匈奴历来号称是马背上的民族,部族的骑马技术本就高中原华夏人一筹,加上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娴熟的弓箭技术,使得中原地区的王朝在面对他们之时,头疼不已。昔日赵武灵王就是学习胡服骑射,才让赵军得以成为宇内第一等的军事集团,赵国也正因如此,才步入了其生命的巅峰。

当时和北边匈奴部族接境的国家,除了赵国之外,还有西边的秦国和东方的燕国。

赵国早在赵武灵王之时,便率领大军攻破了楼烦和林胡两个部落,并且修筑了自代郡经阴山山脉南麓,到高厥的长城,设立了代郡、云中郡、雁门郡等郡县。

燕国则主要依靠大将秦开,此人曾经率领燕国骁骑,大败东胡部落,迫使其向北方撤离,长达千余里。为了防止匈奴部落的再次入侵,燕国也不遗余力地修筑了从造阳到襄平的长城,并且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东、上谷等郡县,戍边屯民。

秦国则主要是在宣太后掌权时期,依靠美色之计,加上白起的勇略,最终一举平定义渠,自陇西,再经过北地后到达上郡,修筑了绵延千里的长城,从而最有效地防止了义渠国旧部的北逃和北方匈奴部落的进一步入侵。

前面提到的诸国防御的部落,大多是广义的匈奴的一支。有很多还在这一过程中被汉化,从而和中原百姓相似。真正的匈奴帝国,就是在其他部落被中原各国联合抵御,逐渐削弱的过程中,不断地强盛起来的。

李牧的生年不详,是赵国柏人。早在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就已经成长为一名可疑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匈奴仿佛是和李牧相生相克,伴随着李牧的成长,匈奴也逐步强盛,并且经常出兵侵袭赵国的北部边境,无奈,赵惠文王只能派遣李牧领军,凭借赵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戍边抗敌,驻守代地。

李牧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怎样可怕的一群敌人,边塞之上甚至盛传,匈奴部族中竟然有茹毛饮血之辈,这比之西边强秦的斩首获取军功,还要可憎可怕。

因此,李牧戍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稳定军心,激励士气。在这一方面,李牧采用了比较朴素的方法,他每天命人杀几头牛,以犒赏军中立下功勋的军士。这既可以让军士们更加奋勇杀敌,也能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一番心意。与此同时,李牧还亲自出马,教授军士骑射之术,树立了将领亲近一般军士的典范,整个赵军可谓其乐融融、关系融洽。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李牧有充足的军费保障。其实,早在李牧戍边之初,赵王便赋予了李牧特权,可以根据战争的需要,不经请示便设置官吏、任命僚属,并且代地的田租赋税标准全部由李牧确定,其上缴所得无须供奉赵王,可以自行支配。如此,只要李牧

能够成功地抵御匈奴的入侵掠夺,要自给自足基本不成问题。

无疑,这是李牧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针对匈奴大军的不同特点制定的战略。为了加强防御,李牧完善了长城防线上的烽火台,并且派遣精兵强将日夜守护,同时派遣了大量的探马,前去侦察匈奴大军的动向,防止匈奴大军的偷袭。

李牧知道,单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赵军有强大的情报网和完善的防御体系,但如果匈奴大军真的来了,依靠其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留给赵军的反应时间其实是很少的。他们的到来,只为了抢夺物资,并不是为了占据土地。因此,李牧和边境的军民约定,一旦匈奴入侵,则全部坚壁清野、示敌以弱,从而麻痹敌军,让敌军无法得到自己的物资,进而为赵军歼灭匈奴大军创造机会。

是以每次匈奴大军前来,烽火台便会报警,无须李牧下令,大家便依据约定,将细软收拾好,并退守城池之中。不管匈奴大军如何骂阵,赵军就是坚守不出,匈奴吃力不讨好,多年下来,这种战略便逐步显示出其明智之处,匈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没有获取半点粮草,没有诛杀半个敌人。

可是久而久之,这种战略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赵军虽然起到了示敌以弱的效果,赵国的赵王和普通的军士却没有真正明白李牧的高超之处。甚至在边境之上,赵国士兵三五成群,私下议论,认为李牧胆小怯战,遂而生出了愤愤不平之感。

将在外,军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