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66章奇迹--都江堰

历代王朝更迭 第166章奇迹--都江堰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1:02:52 来源:23小说

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奇迹,都江堰就是其中之一。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如果没有都江堰,这个美誉也许永远都不会属于四川。都江堰之所以是奇迹,首先在于它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在那样一个今天看来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能够完成这样宏大的水利工程,实在不可思议。都江堰的奇迹更在于,它经受了2000多年的岁月磨蚀,至今依旧岿然不动,还在为巴蜀大地尽心尽力地输送涓涓清流。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李冰。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本是今山西运城人,生活在战国末年,是秦国蜀郡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蜀地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不是洪涝就是大旱,被称为“泽国”、“赤盆”。蜀地人民饱受旱涝灾害之苦,世世代代与洪水作斗争,却始终没找到有效的治理办法。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蜀地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县。蜀地地势险要,掌控这一地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秦打算将蜀地建造成重要基地,于是任命精通治水的李冰为蜀守,前往蜀地治理水患。

岷江是蜀郡水患的“元凶”,一到任,李冰就开始了对岷江两岸的实地考察。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岸山高谷深,水势湍急;到灌县附近,地势陡然开阔,浩大的水流往往冲毁堤岸,泛滥成灾。同时,水流带来了上游河段的大量泥沙,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水患进一步加剧。而灌县西南的玉垒山又阻碍了江水东流,每当夏秋洪水来临时,就会出现东旱西涝的局面。

在了解了当地的水情、地势的实际情况后,李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治水方案并着手实施。要治理岷江水患,最重要的是疏导水流。李冰的解决办法是,将玉垒山凿开一个宽20米的缺口,称为“宝瓶口”。由于被分开的玉垒山

末端状如大石堆,人们便称之为“离堆”。为进一步地疏导江流,李冰在江心筑造了分水堰,把水流一分为二,迫使其中一股水流流进宝瓶口。在筑堰分流的过程中,李冰创造了竹笼装石做堤堰的方法。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犍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犍尾堰就是都江堰在唐代之名。巴蜀之地生产茂竹,用这种方法筑堤可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维修。而且,层层累筑的笼石,既可防止堤埂断裂,又能利用时间缝隙起到减少洪水直接压力的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堤堰溃决的可能性。

分水堤因前端开头状如鱼头,便有了“鱼嘴”之名。鱼嘴迎向岷江上游,将奔涌而来的岷江分为了东西两股。东边一股为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过了宝瓶口,水流又被分成许多沟渠河道,形成一个交错纵横的扇形水网,浸润着广大的成都平原。西边一股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之后,李冰又在鱼嘴堤的尾部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用以分洪、溢洪。自分水堰建成,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旱涝灾害了。

try{mad1();} catch(ex){}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为了保障堤堰的质量和效用,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十月份霜降时节,岷江流量最小,李冰就在这时带领众人修缮工程的薄弱环节和坏损部位。“深沟滩,低作堰”就是他在维修过程中提出的六字口诀。年复一年的维修、放水,使得清明节前后的放水日逐渐成为了当地百姓的一个盛大节日。放水仪式上,人们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表现出征服水患后的巨大喜悦和对李冰的感激爱戴之情。

为了测量岷江的水位,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

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根除了蜀地千百年来的岷江水患,造就了一个人间的天府之国。蜀地从此“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骄傲,它完备的设计和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惊叹。李冰也因此与他的丰功伟业一起流传千古。杜甫有诗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除都江堰外,李冰还在蜀郡主持修建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岷江上游有一条发源于蒙山的支流叫沫水,该河道既有地下河,又受到山体阻碍,情况相当复杂,对航行非常不利。为此,李冰带领当地百姓凿除了河心的山岩,沫水的情况大为改观,航行从此通畅。管江、汶井江、洛水等河流也在李冰的治理下成为造福于百姓的资源。

李冰之所以为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不只是因为他兴修了众多的水利设施。据《华阳国志》载,李冰任蜀守期间,还组织修筑了桥梁,开凿了盐井,使蜀郡交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李冰为蜀地百姓所作的贡献为世人所牢记,巴蜀之人尊称他为“川主”,并修建了许多“川主祠”,传达了他们对李冰的感激和怀念。余秋雨说,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正如实实在在的都江堰一样,李冰也许并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