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154章 宝船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154章 宝船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十一月十二日,由于崇明岛的东沙塌没,大军转移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物资中转站刘家港集合。

除了第一舰队外,第二舰队总兵易信和第三舰队的总兵朱真也都乘坐战舰来到了刘家港,参加了这次的会议。

易信和朱真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响,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大明水师最出众的将领之一。

在永乐九年,易信参与奴儿干都司,负责海上剿匪和运转,立下汗马功劳。

而朱真更是了不得,在郑和四次下西洋的其中三次,都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受郑和节制,但是其军事水准颇受肯定。

朱瞻基挑选的王景弘第三支舰队指挥使唐敬,就是朱真长期的助手,在声望上还要逊色朱真不少。

在刘家港,三支舰队总兵官就不同的战术,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定了以战略目标为主要目的,战术目标为次要目的的决策。

也就是说,不管这次倭寇有没有给大明造成损失,舰队的主要目的不是剿灭倭寇,而是要抓住倭寇的主要成员。并且以此为证据,作为向东瀛施加外交压力的手段。

围绕着这个战略目的,战术手段当然也会做一些调整。三支舰队将会采取引蛇出洞,瓮中捉鳖的方式,放任倭寇船只进入包围圈。

确定了战略和战术目的,第二日,朱瞻基升起中军帐,所有主力战舰把总以上将领参与出征会师。

朱瞻基和兵部侍郎毛大庸向朱真和易信颁发了领兵符,确定了他们两人的领兵权。

随后的出征徼文由郑和宣读,朱瞻基并没有抢麾下将领的风头,只有在发出兵犒银的时候,朱瞻基才亲自出面。

既然要发银子,也就要让所有人知道,这银子究竟是谁发的。

与往常的碎银不同,这的犒银就全部都是银作局压铸出来的银元。

银元的出现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最近几个月,朝廷邸报上,已经连续多日比较了银元和碎银的区别,民间也接受了比碎银更保真的银元。

许多士兵领到了银元,就兴奋地捏在两个指头间,吹上一吹,然后放在耳朵边陶醉地倾听着回响。

十一月十四。甲子月。丙戌日。

宜移徙、开市。忌入宅、安葬。

在整齐的鼓乐声中,朱瞻基和郑和身披戎装,登上了一首福船改装的巨型宝船。

这种宝船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世界最大船只的宝座。

宝船以铁木为脊,先建成一个个水密舱,然后将水密舱整齐排列,采用拼装式模式将水密舱连接在一起。

此后,才在水密舱外又以铁木锲接,采用双层夹板设计,将一棵棵环抱粗的巨木紧密相连,形成了双层外围甲板。

又粗又长的巨木经过干燥,浸桐油,以木制锲钉,铁栓和麻绳紧固后,又以松胶掺以牡蛎壳粉凝固作为粘合剂,形成了结实的结构。

这种宝船长度将近一百四十米,宽度将近五十米。一个船锚都需要两百多人一起才能绞动,而十二张扇形的船帆,每一张也都需要五十人以上才能绞动。

以朱瞻基的估计,这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两万吨左右,载货量可以达到万吨。

登上这艘船,跟他登上自己的游侠号有着同样的骄傲。

看到这样的巨型船只,朱瞻基真的有些惊叹如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过这种船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像船只外壳的巨木,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参天大树。

朱瞻基怀疑,后世再也造不出这样的宝船,一方面是技术的失传,更多的可能是以后再也找不到适合建造宝船的巨木。

宝船甲板是个凹字形,中间低,两头高。船艉位置甲板以上就有四层,与中间甲板的落差就将近十几米。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巨船,朱瞻基被彻底地震撼住了。虽然在后世他见过无数比这艘船更大的船,但是远没有这艘船给他的震撼更大。

郑和却对这种船已经习惯了,因为他出使西域,一般就是以这种宝船作为旗舰。

光是这一艘船,航行期间就需要超过四百名的水手,两班倒,就需要近千人。再加上维修人员,后勤人员,这一艘船可以装载一千两百人以上。

“殿下,可否想要到处见识一下?”

朱瞻基这才回神,看了看四周兴奋的士兵们说道:“一切以出征为重,待船只起航,孤再到处看看。”

郑和笑道:“那还请殿下亲自敲响出征鼓,以壮士气。”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拒绝,在郑和和宝船指挥使石国瑞的带领下,沿着木制的楼梯一直登上了船艉甲板最上方的楼顶。

三面大鼓被架在距离甲板大约五六米高的高台上,这一次,朱瞻基只是跟一位身强力壮鼓手一起上了高台,然后站在了直径将近两米的大鼓前面。

大明的鼓声都有明确的规定,出征,庆典,祭祀都有不同的节奏。

朱瞻基对这些并不陌生,只是跟鼓手确定了一下,就双手执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上千将士聚集在了甲板上,纷纷单膝跪地,大声呼喊:“大明万岁,大明万胜。”

连呼三声之后,另外两面大鼓跟着朱瞻基的节奏也敲响了大鼓,鼓声越传越远,其他船只上面的大鼓也随之敲响。

在整齐的鼓声中,所有的士兵都快速地行动了起来。他们或者奋力起锚,或者奋力起帆,或者奋力在接近水面的船舱里蹬动着船两侧降下去的明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种大型海船在没有进入行驶节奏的时候,启动是最麻烦的。光是想要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就需要无数的人力来共同努力。

按照船队的编组,已经有其他的船开始慢慢驶离港口。在整齐的锣鼓声中,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旗舰也开始缓缓启动了起来。

朱瞻基将鼓槌交给了鼓手,下了高台,看着一面面硬帆升了起来,心中激荡不已。

这么大的船,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迹。有他在一日,就绝不会让这个奇迹消失。

趴在半人多高的护栏上,朱瞻基探头看着十几米长的整棵树做成的船舵在水里面调整着方向。一清子和玄真紧紧拉着他的腰带,生怕他不小心翻了下去。

在没有通讯系统的年代,从船头的瞭望塔上的引导员,一层层地将船只的方向调整传到船尾下面的船舵室,就需要十几个人一起配合。

虽然科技达不到,但是大明巧妙地用人力弥补了科技的差距。

古人或许在见识和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上比后人差,但是绝不代表他们就比后人愚笨。

在智慧方面,任何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

“殿下,要不要先到传令室,或者你的卧室去看看?”

朱瞻基回身摆了摆手说道:“不急,孤要好好看看这艘大船。石指挥使,带孤到处看看,包括卫士们住的地方,孤都要去看看。”

石国瑞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船底不雅,恐有辱殿下风雅。”

朱瞻基不以为然地说道:“孤不怕……带路吧。”

甲板以上,船头和船尾各有三层炮楼,船腹只有一层炮台。

朱瞻基和高级将领们都在船艉的上层居住,但是到了甲板以下,就犹如进了另一个世界。

如此大型的巨船,又没有现代的设备,下到了甲板以下,到处的视线就差了许多。

船员们住的地方都在船只的四周,只能依靠甲板处的天井有一点光线。

所有人住的都是通铺,大约五个人住一个鸽子笼,每个人的空间不到两平米并且只有一米高。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床上根本站不起来,最多只是坐下,睡觉需要把自己塞进去。

这里比监狱的空间更小,空气更污浊。这还是天晴的时候,如果遇到下雨,天井被盖住的时候,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恐怕一点光线都没有了。

再往下一层,才是操作间。这里比水线略高一点,有明轮驱动的传动舱,大部分人都光着身子,手里扒着一根木棍着力,用力地蹬动着脚踏,转动了明轮。

而船舵间里面,则有一点蒸汽朋克时代的工业美,巨大的摇橹每一根都需要十五个人配合才能划动。

有十个人需要用力推,将摇橹推到位以后,下面就会有五个人用绳子依靠自己的体重把摇橹压起来,摇橹被固定在一个角度里,压起来之后,就又会回到原位。

为了节省布料,几乎没有人穿衣服,虽然是十一月,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是热气腾腾。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着那些水手的一身腱子肉,又看了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忍不住叹了口气。

当然,他更羡慕的是他们胯下还垂着两个蛋,而自己只剩下了一支枪。

船只的最下层和中间的部位都是仓库,有十几个带着吊杆的天井,可以将货物装进船舱或者吊出来。

虽然工业的气息还不明显,但是不可否认,在夹江工业区建立起来之前,这里才是整个大明最接近工业文明的地方。

只是可惜的是,东方的社会模式限制了这种发展,最后甚至还倒退了回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