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345章 处政与安排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345章 处政与安排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黄渊的推却当然不是真的推却,而是君臣奏对的前奏。

对于黄渊这样一个年纪不到三十,却已经位高权重的“年轻人”来说。贸然被提到一个高位,位居要职,不能表现的太过于急切,显得没品。

他要先推却,然后朱棣这个皇帝要示以重视,然后才能“勉强”地接受皇上的恩宠。

虽然朱瞻基对这一套不以为然,但是世情如此,他也不会在这不起眼的地方跟“潮流”作对。

两人你来我往一番,朱棣表现出了自己的重视,黄渊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朱棣这才满意地将话题交给了早就等的不耐烦的杨荣。

杨荣开口道:“黄尚书在南征期间,以广州湾为大营,为整个南征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如今西征,又以黄尚书为后军主帅,调集各方兵力,粮草。

黄指挥使家学渊源,不知君以为,如今陛下欲亲征,这大军集结,粮草运送,何为轻?何为重?何为急,何为缓?”

受过朱瞻基特训过的黄渊,已经有了后世军需管理的经验,远胜这个时代一切粗放管理的管理经验,他行礼道:“小臣以为,这军中后勤,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战略后勤为重,且为缓;战役后勤为轻,且为急;战术后勤既重且急。”

杨荣有些意外地看了看黄渊,又看了一眼朱瞻基,看到朱棣大有兴趣,他不敢再掉以轻心,又问:“何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

朱棣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黄渊此人是朱瞻基培养出来的新式大将,也只有他,才会整日将战略,战术挂在嘴上,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将一切弄的清清楚楚,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杨荣处理辎重供应,更偏向于老式管理方式,包括目前担任粮草总兵官的黄渊,也都是如此。

杨荣并非完全没有受过新式思维的冲击,接受了朱瞻基熏陶的朱棣,经常与杨荣进行沙盘推演。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战术,战略的不同目的与不同战争方式,一股脑地都传给了杨荣。

“所谓战略后勤,是以目前兵部为首的官员们,在日常的,长期的,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各项准备工作上的安排。这种战略是以发展我大明的各支军队的长期战斗力为目标,是一项长期,稳定的职司。

故此,此乃重中之重,却不能心急,应当缓行,一切以符合我大明长期利益为目标。

战役后勤,则是以一场战役的筹备为主要目标。

此乃战事,刻不容缓,在财会核算、军需管理、军营构建、军械运输、粮草运输等各方面,一切以配合战场取得胜利为重。

至于战术后勤,这是为一场战事所做的准备,此需配合战场,配合将士,让每个人都能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发挥。

军队后勤有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有如树叶,是全动的。

所有的后勤都是为了前线服务,一切都应随着战局的变化随机应变。”

杨荣是知道黄渊主持了太孙出海的所有后勤,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有随着舰队分开,聚合带来的变化,要不时调整各项补给,十分考究一个人的能力。

听到黄渊这样细致的回答,他也知道光是在理论上,是为难不住他的。他向朱棣长揖道:“陛下,臣想与黄指挥使在沙盘上以敌我两方,进行一番推演,只有实战,才能确定黄指挥使是否能取代臣,随驾左右。”

朱棣点了点头,哈哈笑道:“准奏。朕可为你找了一个好对手啊!”

朱棣允诺,自有内侍带着杨荣和黄渊去了偏殿。

在谨身殿的偏殿中,朱棣设置了许多大型沙盘。在大明的测绘技术,直接跨越了时代的局限之后,各种沙盘都建造的非常精巧,严格按照比例尺建设起来的沙盘,与后世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上,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交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王彦。“下一个是户部侍郎报预算吧?让他进来。”

刚过完年,这段时间的大明非常平静,朱棣又大肆放权给了下面的堂部,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事务。

二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正式让各部上报预算,也就户部这段时间稍微忙一点。

大明之前并不是没有预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数据都是作为一个参考,从来没有把预算制度放在前面。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行不了,而是大臣们怕户部直接决定他们的钱包,所以坚持要自己参与进户部的银两调配。

但是现在,朱棣让实行预算制度,所有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以往的开销进行统计。

今年大明国库充沛,所有部门的预算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各部堂官自然没有意见。

而这些资金还都是计划内的公费,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天灾**,户部还有一笔计划外的资金可以灵活运用。

每个部门的资金都得到了满足,计划内资金又不受户部约束,按照预算每个月直接到账。

所以现在虽然比往年更加忙碌一些,但是户部的人依旧干劲十足,忙了这段时间,今年他们就会轻松多了。

只要没有突发状况,他们每个月只需要监督一下各部的资金使用情况就好了。

这比他们以往每年要从头忙到尾,轻松了不知道多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了午时,也就是后世的大约十一点左右,朱棣今日的公务也就处理完了。

每接见一人,随后朱棣总是要问朱瞻基一点意见,并且针对为何该如此处理,也对他进行了教导。

相比后世的政府部门要事事管,处处操心,如今的朝廷治政风格还是比较懒散,有点无为而治的风格。

小事情都交给了乡老会,底层宗族自己解决。

而大事情,其实除了造反,在朱棣心中,几乎没有什么称得上大事。

如今给各部大肆放权,又重新建立了新的议事法则,大部分事情,那些大臣们都处理好了。

所以现在的皇上,其实很好当。

当然,想当个好皇帝就不容易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的落后,许多事情发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传到京城,真要是想跟崇祯一样妄想控制全局,一天四十八个小时也不够用。

朱瞻基当然不会有那种忘我精神,他始终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一手捏着钱袋子,一手控制着军队,这就有了当皇帝的基础。

至于朝廷的局势平衡,信息流通,包括社会发展,那都是在基础之上的发展。

现在他控制了大明三分之一的军队,朱棣一走,他就等于控制了全局。

两家大明的银行都在他的控制之中,这又等于捏住了钱袋子。所以,他根本不怕朱棣走了之后,局势会恶化,会失控。

而这个时候,一脸满足的杨荣带着黄渊走了出来,一出来就向朱棣长揖道:“恭喜陛下,如今又得一大才之将。”

朱棣笑问:“难道子荣也自愧不如?”

杨荣丝毫没有嫉妒贤才的表现,夸奖道:“若只论行军打仗,粮草调度,臣自愧不如。”

朱棣大喜,笑道:“能得子荣如此赞誉,实在难得。黄……你可有字?”

正式场合,皇帝称呼大臣的名字都是称呼字,偶尔会以爱卿相称。

像杨荣原名道应,字子荣。朱棣称呼他子荣也可,爱卿也好,就是不能直接喊名字。

这个时代,名字只能作为书面语。当面喊名字,相当于骂人,那只有仇人才会这么做。

黄渊躬身道:“微臣字潜九。”

朱棣笑了笑,自信的他并没有在乎龙潜九渊这个意思,说道:“好字,可见黄如锡对你期望颇深。”

“不敢当陛下夸奖。”

朱棣笑道:“在朕这里,不在乎出身,不在乎年纪,不在乎过去是否是朕的敌人。只要是诚心投靠朕,朕都不吝信任。能得瞻基信赖,又得子荣如此称赞,潜九可当大用……黄潜九接旨……”

黄渊双膝跪地,叩首道:“臣黄渊恭祝陛下千秋万载……”

朱棣正容道:“拟诏,特命黄潜九为我大明西征南路军行军司马,凡一应辎重,粮草,人员,统一归其调配。”

黄渊再拜:“臣定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看了看杨荣,他也正好看过来,笑着微微点了点头。

杨荣之所以如此大度,当然也是提拔黄渊对他没有损失,只有好处。

让黄渊取代他的地位,不是将他边缘化,而是将他留在京中大用。

他现在不用舟马劳顿,远行几万里去西征,留在京中辅佐朱瞻基。

能跟以后的新皇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远比他出征的好处更大。

杨荣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心意,这个时候是在回应他的青睐了。

朱瞻基也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这杨荣的确是目前辅佐他的最佳人选。

不过这样一来,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福,南路军的后勤总兵官是黄渊,这父子俩一南一北,都是备受重用,这份恩宠,在朝中也是独一份了。

黄渊并没有被这巨大的荣耀迷住,在朱棣让他起身之后,躬身问道:“陛下,既然任命微臣为行军司马,还请早日定下出征日期,臣也好早作准备。海路行军虽然不比陆路艰难,但是臣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省得百密一疏,误了西征大业。”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欲三月下旬动身,留给你的时间还有不到两月。此事你与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还有兵部,并***一应交接相应事务。”

“遵旨……”

除了杨荣已经猜到了朱棣准备让朱瞻基监国,其他人都还不知道朱棣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

但是,任命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担任行军司马,相当于是大军的粮草总兵,这件事实在有些让人震惊。

特别是胡俨,他除了是内阁大学士,也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大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

他平日除了关于教育方面,很少在朝政上发言,见朱棣任命黄渊已经成了定局,才遗憾说道:“潜九,原本我等了你三年,还期待你明春能一举得魁,如今却抱憾啊!”

黄渊面对他不敢大意,躬身道:“学生自七年前投笔从戎,就辜负了老师期望,实乃渊之罪过。”

胡俨哈哈笑道:“一个状元可比不过如今的一路总兵,黄如锡这个老家伙要是知道这个消息,怕不是又要嘚瑟了!”

这话黄渊就不好接了,只好讪笑着岔开话题。“以文采论,学生面对解祯期自愧不如,如今不敢应试,也是不想出丑。”

朱棣奇道:“这解祯期是谁人子弟?”

胡俨笑道:“解祯期其父国子监五经博士解纶,其母欧阳修后人欧阳婉,叔父是解缙,姑父是黄金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子臣也算从小见他长大,文采风流不逊其叔父。而且他与解缙不同,以善书,善策论在年轻一代无人初期左右,堪称年青一代天下第一。其书疏隽自喜,不失门风。”

“文采堪比解缙那个书呆子,还能一手好策论?”他扭头看了看朱瞻基问道:“你可听闻此人?”

朱瞻基笑道:“他随孙儿一同远赴西洋,还帮孙儿一直在推行西洋算学,几何,字母和标点。除了大才,行事沉稳有度,可堪大用。”

见朱瞻基知道他,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今秋有秋闱,明春有春闱,瞻基要多关注一番,为朝廷挑选人才。”

其他人依旧不知朱棣的想法,总觉得朱棣待太孙太宽,待太子太苛。这为国选材乃是太子监国期间的大事,交待太孙算什么道理啊!

时至正午,这一天的公事也就算处理完毕。内阁大学士有职司的,下午就去工作,没有职司的,也有在宫中,翰林院编撰书籍的职责。

朱棣今日要出宫去英国公家做客,这个时候也该启程了、

跟众人告别,朱瞻基带着黄渊一同来到了东华门处的咨情司。

在房间里面坐下,朱瞻基打发了其他人离去,才跟黄渊坦诚说道:“再过两日,皇祖父就会昭告天下,让我父王前往嘉峪关督军。”

黄渊身子一震,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瞻基,想要说点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让太子离京,太孙监国,这怕是要引起巨大的波澜。虽然黄渊已经是朱瞻基的人,但也怕朱瞻基应付不了朝廷中的压力。

朱瞻基笑道:“我将此事告知于你,是想提醒你,这次海军将会为西征军提供最大支持力度,一应战舰,运输舰,后勤将领,你都可以随意抽调。”

黄渊让自己平静了下来,问道:“殿下,海军将会以何人为帅?”

“刘江将会亲自率军,为海军总兵官。”

一听是刘江这个最开始就赏识自己的海军都督亲自率军,黄渊就有了底气。他长揖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陛下御驾亲征解决所有后勤之忧。”

朱瞻基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