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407章 目标

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407章 目标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07:12 来源:9书院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天接收的信息,就相当于这个时代老百姓一年接收的信息还要多。

应天府,宁波这样的窗口城市还好一点,在许多乡村,老百姓们日出而劳,日落而休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一个县里面,没有官府的文书,想要出门都出不去。

这还是男人,如果是女人们,她们从出生到死亡,很少会出方圆五十里。

正是这种落后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的老百姓,组成了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家。

他们单纯,他们勤劳,他们朴实,甚至卑微到怯懦。

即便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生活也丰富不到哪里去,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在整个单纯的生态环境中。

所以这个时代,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名垂千古,一首好诗就能源远流长。

朱瞻基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在随后的几天,以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速度流传了出去。

朝廷的邸报一字不改地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文章,迅速地一级一级传下去。

与此同时,邸报上面也刊登了朱瞻基的其他讲话。

除了朱瞻基的讲话,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礼部尚书吕震等人都针对朱瞻基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这种点评当然不是批判性的,任何时候,统治者的讲话,只会被推崇。

但是,他们的点评,也就代表了他们的态度。

蹇义的点评还比较保守,他只是高度评价了朱瞻基《少年中国说》的立意,认为太孙殿下将年轻人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大明之幸。

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官员选拔改革,持保守态度。

这不是他想反对朱瞻基的改革,只是身为百官之首,身为国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吏部,他不能激进。

如果连他这个吏部尚书都激进了起来,官员选拔这件影响到大明稳定的政策,就容易失控。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啊!

所以他身为吏部尚书,只能稳住局面,牢牢把控住上到皇上,下到百官的衔接平衡。

而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激进的多了,除了将《少年中国说》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更认真分析了朱瞻基教育改革和官员选拔改革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官员的专业化,将会是推动大明发展的重要一步,让那些尸禄素飡的无能官员再无立足之地。

他是户部尚书,也是朝廷里面最忙碌的堂官,而且户部是务实的部门,遇到那些只会务虚的官员经常误事,他是最反感的。

相反,礼部尚书吕震这个人虽然是个心胸狭窄的能干之辈,但是他坐的位置就不允许他随意开口。

他个人赞同改革,但是他却不能直接支持朱瞻基,反而要给改革泼冷水。

他在点评中表示了对改革的期盼,但是同时希望不要操之过急。

因为大明的教育系统,官员选拔机制,都事关重大,不能贸然改革,只能循序渐进,看一步走一步。

如今兵部是黄福在主持,他是铁杆的太孙党,当然是积极回应了朱瞻基的讲话。

他认为用文臣主持兵部不能变,但是所有的文臣,都应该下放到军队去锻炼几年,了解了下层的运作,然后再到兵部任职才合理。

而且,他立刻做出决定,将兵部五品以下的官员,轮流分派全国各地的军队去锻炼三年。

刑部的顾佐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赞扬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上面来,他不遗余力地鼓吹朱瞻基的这篇文章写的大气磅礴,立意深刻,将会成为指导大明发展的明灯。

对于官员改革,他只是寥寥几句,认为官员专业化的培训和选拔,能极大的加快官员的工作效率,刑部将会全力支持殿下的改革之想。

还有工部,他们一直是朱瞻基最亲信的部门,因为朱瞻基的扶持,他们的名分虽然依旧在六部之末,但是他们的规模已经是六部之首。

如今的朝廷,除了军队和內监,工部已经是第三大部门。

他们对官员专业化是最支持的,因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官员如果到了工部,恐怕没有一点贡献,只会拖累本职工作。

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等部门的主官,也都在邸报上面进行了发言,虽然对教育改革有些疑虑,但是他们都是大力支持官员专业化的。

像吴中这个建筑专家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十个月的时间,连一个死刑都没有判。说好听点是心善,说难听点是糊涂。

把一个外行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对朝廷的影响,比一个贪官还要严重。

任何人都能看出官员专业化的好处,但是以前为什么没有人做?一个是成本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百官学的都只有儒学。

学的都是一样的知识,然后当官就是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照章办事,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官员懂不懂。

因为真正的事情都不是官员在做,而是小吏在做。

大明的官员没有专业化,但是小吏都是父子相传,专业的不能再专业了。

朱瞻基想要官员专业化,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即便从现在开始,二十年内能普及,推广开这项政策,难度也很大。

所以这一批官员都看的很清楚,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恐怕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也是没有官员直接反对的主要原因,要是直接触及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哪怕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也会又无数的官员来反对这项政策。

就在朱瞻基的《少年中国说》在大明掀起一阵沸腾的时候,全国数十万学子都被这篇文章激发的豪情百丈。

然后,整个大明很快就被各地的揭榜给吸引了注意力。

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因为国泰民安,学子的数量增加了十倍有余。

洪武元年,全国参加会试的学子只有两千人,这些人几乎每个人都被授官。

到了永乐二年,参加会试的学子就超过了一万人,而且因为靖难之役的耽搁,那一年的会试人数达到了一万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差六十二人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随后每年的会试人选屡屡上升,应天府的大明贡院,一共修建了两万个号房,供全国的学子考试。

而且,大明的科考并不仅仅是一科,仔细分来,总计有五十一场分类考试。

只不过,除了科考,其他学科的考试,考上的大部分只能为吏,不能为官。

像太医院的医生,户部的会计,刑部的捕头,兵部的武状元,工部的工匠,他们都是通过这种考试晋升为吏的。

也就是说,大明其实不缺少专业人才,只是将儒家的地位抬的太高,压制了其他学科的为官之路。

明朝第一次会试,录取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但是到了永乐年间,录取率就直接跌到了百分之十左右。如今每一届的会试,总人数大约一万六七,选出的三甲进士人数都在一千三百人左右。

而且,这还是经过了县试,府试,乡试之后淘汰出来的学子。

按照乡试的录取率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可以算的出来,大明的秀才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举人的总人数也超过了两万人。

八月下旬的揭榜,有人欢喜有人愁。而大多数中举,并且决定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一个个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到京城备考了。

明年春天的会试,太孙殿下加了海外时务和算学,虽然比例不大,但是这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学子们来说,多学一点东西,也就更有把握一些。

而所有关于海外时务,还有算学的书,当然是应天府最全。

虽然到了京城的开销会大一些,但是能够与全国的学子一同探讨学问,共同学习,进步也会更大。

揭榜了之后,从八月初就被隔离的礼部官员们,不管是外帘官,內帘官,还是主考官,都如同打了一场艰难的战役。

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被圈禁了起来,除了主考官还稍微有一点自由,能在院子里活动一下,內帘官和外帘官王不见王,跟坐牢没有区别。

那些批阅考卷的內帘官们,是足足坐了将近一个月的监狱。外帘官们虽然主持了监考,但是他们在监考之后受到的管制反而比內帘官们更严格。

这个时候,朱瞻基当然也要好好慰问一番,只要没有舞弊行为,该嘉奖的嘉奖,该放假的放假。

朱瞻基在八月底的时候,也接见了在应天府监考的考官,向他们表示了慰问。

解府这几天一直在大肆宴客,因为解家两兄弟,解祯期不负众望,拿下了应天府乡试的头名解元。

解桢亮虽然不如其兄,但是也榜上有名,并且位置靠前。

已经怀孕三个多月的解祯芳很是为其兄高兴,但是这个时候,她更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丈夫。

解家满门书生,其父是大儒,其母是欧阳修之后,也是有名的才女,其叔是大明第一才子。

解祯期更是被誉为大明后起之秀,不仅文采斐然,而且风流倜傥。

解祯芳自幼就耳濡目染,对书生反倒没有什么稀奇,所以那时候才会看中了踏实沉稳,结实有力的杨道。

杨士奇如今在别院陪太子,京城这边只有一帮女人当家。

解祯芳家教甚严,有大家风范,嫁到了杨家,深受杨道祖母和母亲的器重。

杨家虽然没有男人在,但是杨家和解家本就住一条街,相隔不远,有解家人照顾。

解祯芳在杨家不仅没有受一点委屈,原本连管家大权都接了过来。

只是因为查出了身孕,杨家祖母和母亲怕她劳累,才又接过了俗事,让她安心养胎。

新婚燕尔,丈夫就远赴海外,这一去数年,让她怎么能不怀念……

而在美洲大陆,杨道也深深地想念着远在京城的家人。

舰队抵达东洲大陆之后,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土著。这些土著有些跟大明人还有些相似,但是更多的却跟大明人完全不同,说话也完全听不懂。

不过有了在南洲和南洋地区和土著人的接触经验,心怀善意的大明人还是很快跟这些土著人熟稔了起来。

只是这里的土著很穷,他们只有动物的皮毛售卖,连黄金也没有。

而且他们没有文字,没有货币,都是以货易货。他们手里没有大明想要的东西,但是大明手里的铁器,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货物。

这里的土著没有大明感兴趣的东西,大军也就不愿意在这里耽搁,只是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登陆,其他人继续南下。

这三千人由指挥使狄平夏带队,携带一百辆板车,从殿下标注的海湾(西雅图)登陆,沿着山脉中的一条小道,将会一直沿着东洲大陆的中部,一路向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板车上只装了少量的粮食,其他大部分是各种补给,还有一些跟土著交换的物资。

这条路线是朱瞻基圈定的,因为从美国的西部前往东部,最难过的不仅有高山,还有河流。

美国的中部河流纵横,没有船的时候,一条小河就是极大的阻碍。

想要从西部前往东部,只有沿着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的区域,河流是最少的。

而从北达科他州开始,整个美洲大陆就是无垠的良田。

他们的目标是沿着五大湖向东,避开覆盖了大半个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一直走到东部的海边。

朱瞻基预计他们用一年的时间穿越美洲大陆,然后在东部的纽约附近海域,与跨过东洲南大陆的舰队汇合。

他们的任务是摸排东洲大陆中部的情况,因为北方天气寒冷,这里如今并没有帝国,只有一个个小部落。

哪怕是几万人的部落,面对大明军队的火枪,也不敢张狂。

西班牙入侵南美的时候,一百多个人都能直接消灭庞大的印加帝国,这些土著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

狄平夏虽然只有三千士兵,但是队伍里面却有十个羽林卫学毕业的将领。他们这些人没有摸排情况的任务,主要就是绘制精密的地图。

大军继续南下,在后世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地,都曾靠岸测量水深,与当地的部落进行交易。

也是在这里,他们通过与当地的部落进行了艰难的沟通,知道了在南方有一个巨大的国家。

候显很清楚,在这片土地上,能被称得上大国的,就只有南方的阿兹特克人了。

虽然在沿岸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零散的金矿,但是大明舰队并没有时间淘金,他们只是将地点记了下来,然后一直向南航行。

由于是逆风,他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了北大陆南部的预定地点,这里是后世墨西哥的萨里纳克鲁斯。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登陆,是因为朱瞻基一直抱着巨大的疑惑,想要揭开这个历史的秘密。

美洲土著与亚洲的关系千丝万缕,但是大多都已经被历史掩盖。

唯一留下确凿证据的,就是被誉为印第安文化之母的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明了。

奥尔梅克文明分布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和塔瓦斯科州。年代约公元前第1纪初到前3世纪,是已知的最早的印第安文明。

这个文明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二十世纪,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相土、王亥、上甲等。

而且,他们的图腾崇拜与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东夷人完全一样,有许多的证据都证明了他们是失败被驱逐的殷商人后裔。

不过后世的印第安人文化被完全摧毁,再也找不到更确实的证据。如今西班牙人不可能再来,朱瞻基也想寻找到更多的证据,然后对统治这一地区的阿兹特克人进行“正义”的统治。

这一支探险队的人数达到了六千人,除了五千人的士兵,还有一千老农,医生,植物学家组成的科考队。

这里是如今美洲大陆的两处最大的文明之一,大明将会在这里投入更大的精力。

只要能够让阿兹特克人归心,承认大明的统治,以后征服整个北美大陆,将会事半功倍。

当然,如果他们不服气,五千士兵足以把他们整个国家灭亡。

所以,这支队伍的首领是易信亲自兼任,他将会先前往东海岸的拉本塔,在那里寻找关于当地土著是大明同一族裔的证据。

不管能不能找到,他随后都会一路北上,直接前往特诺奇提特兰(后世的墨西哥城)。

当然,朱瞻基把一切又推给了“麦哲伦”。说麦哲伦曾经在这个地方发现了跟大明几乎一样的建筑和人种,并且还有相同的文字。

没有人敢质疑朱瞻基,不能说所有人都深信不疑,但是没有一个人会违背朱瞻基的命令,自行其是。

听朱瞻基的话,即使有过错,也不会有事。

但是如果不听朱瞻基的话,即使有功劳,也是过错。

舰队的人数少了三分之一,船只也少了三分之一。不过,剩下的人依旧兴致很高,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的最后目的地要到了。

只看地图,从墨西哥的南部到秘鲁并不远,虽然需要经过赤道无风带,但是目的地近在咫尺,再慢,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也能抵达。

舰队大军的主要目的地只是秘鲁,这里的印加帝国不仅是美洲最富裕的国家,而且也是橡胶的原产地,对这支舰队来说,橡胶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黄金和玉米,土豆,红薯,辣椒。

候显将会率领大军驻守在这里与印加人接触,只有装备了蒸汽机的舰队,才会绕过南美的最南,然后绘制东海岸的详细地图。

杨道将会是远征军的一员,除了想念亲人,他也在为一件事发愁,那就是煤炭不多了。

这一路上,装备了蒸汽机的蒸汽帆船相比其他船只有着更灵活的操控,抵抗天气的更大动力,所以这些蒸汽帆船也承担了更多的职责。

但是,船上的运载量是有限的,如今他们船上的煤,只剩下五分之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等到了印加帝国,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煤矿,否则的话,只靠烧木头,需要士兵沿途上岸砍伐木头,耗时耗力。

“千总大人,廖指挥使派来了传令船,召集大人前往主舰议事。”

“知道了。”杨道将抽屉里面的一叠行军计划拿了出来,然后揣进了怀里。

廖智是第一舰队唯一派出的指挥使,也曾经随殿下一起前往欧罗巴。

作为第一舰队的指挥使,他掌管着如今还没有普及开的蒸汽帆船船队。而这一次,他也将会是东洲东海岸探寻的指挥官。

大明总共只试装十二艘一级战舰,四十八艘二级战舰,这次出海,就派出了一半蒸汽帆船,另一半在近海进行试验。

得到如此重用,廖智当然也知道责任重大。

他这个人的能力虽然一般,算不上名将,但是虚怀若谷,很尊重下属的意见,善于整合下属的关系。

对杨道他们这些从羽林卫学毕业的优等生,他更是不敢怠慢,因为羽林卫学除了拥有如今最神秘的绘制地图的技能,他们掌握的许多知识,都是朝廷封锁的。

在前往欧罗巴的三年中,他见识到了杨道他们这些人的能力,遇事总会一起商议,从不独断专行。

如今的羽林卫学的士兵虽然还都是中低级将领,但是这是因为他们都还年轻,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这些千总,守备都升职以后,恐怕会成为大明最团结,最有势力的团伙。

因为他们将来可都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啊……

因为传令船的靠近,船尾两侧的滚轮已经被吊装了起来,留出了位置给传令船靠舷。

杨道沿着放下的软梯爬了下去,上到了小船上。

三个士兵就卸掉了小船上的挂钩,让传令船与战舰脱离。到了安全的位置,他们才又立即升帆,调整着帆向,然后让传令船向着主舰驶去。

杨道一直有些痴迷地看着远处的海天一色,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娇妻已经怀了他的孩子,等他回去,孩子恐怕都会喊父亲了。

喜欢我的大明新帝国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的大明新帝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