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万户侯 > 第147章 东宫案(十)

大唐万户侯 第147章 东宫案(十)

作者:高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5:59:30 来源:9书院

朝堂上形势急转直下,让李林甫一党面面相视,谁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有的目光都不由向李林甫望去,李清与李隆基的做戏已经让李林甫完全明白了,自己在李清身上着墨太多,反而有点因小失大,尤其是自己不该将他扯入杜有邻一案中,让李隆基生了警惕,看来皇上对杜有邻也并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否则也不会答应提审杜有邻。

李林甫的脑海里在迅速思索对策,一但杜有邻上朝堂,此案必翻,而他又怎么办?是迎战而上,拼个你死我活,还是急流勇退、壮士断腕。应该说现在杜有邻案他现在所陷不深,抽脚一走也并无什么损失,但这样一来太子党的士气必将大涨,对将来的布局会有极大的影响,这是个两难的决定,权衡利弊,李林甫决定暂不表态,观事态的发展来决定立场,他双眼微闭,眼缝里射出的淡光停留在他硕大的鼻子之上,仿佛老僧入定,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而他的对头,坐在皇座下首的太子李亨却心情大好,眼睛里闪烁着掩饰不住的激动,苍白的脸上现出一抹陀红,这两天他一直处于极度的颓丧之中,虽然皇上已经表态饶他一次,但他的支持者却不能幸免,必将遭到大清洗,届时将人人自危,说严重一点他的太子党还可能会分崩离析,李亨为了和杜有邻划清界线,昨晚已经将他的爱妃杜良娣送出东宫,在别宅安置,若事态严重,他将立刻休之。

但今天,由于李清的介入,杜有邻案却忽然出现了转机,父皇似乎很卖此人的面子,这里面又藏着什么玄机?还有李清似乎很了解杜有邻一案,这很有些蹊跷,他在这个案子里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为何自己一无所知?想到此,李亨喜悦的目光里又多了一分疑惑。

整个含元殿里十分安静,不停有人在咳嗽,却更显得气氛紧张压抑,从早朝到现在,时间已经过近二个时辰,一个小小果毅都尉的封赏却迟迟未能落实,中间竟牵出了太子党和相国党之斗,还有刚刚发生的杜有邻案,似乎也被扯进来了,今日的大朝充满了诡异和变数,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谁也不敢冒然出头,唯有陈希烈心中又苦又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上了李清的当,当了几十年的官,不知见过多少风浪,老了,却被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眼看自己惹出事来,他心中又恨又怕,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约过了一刻钟,一辆马车从皇城方向飞驰而来,十几个太监上前接过一副软榻便奔上了龙尾道,一名太监先进殿禀报,“陛下,杜有邻已带到,在殿外等候。”

“带进殿来!”

殿外阳光刺眼,十几个黑影疾步进入大殿,他们将一副软榻放下后,便躬身退下,软榻躺的正是东宫善赞大夫、太子岳丈杜有邻,他已经临时换了一身新衣,束发的头绳在路上滑落,污秽不堪的头发散乱披在肩上,头肿得象南瓜,脸上的道道血痕已经溃烂,通身散发着恶臭,昨夜的逼供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连头都抬不起来。

杜有邻身子动了动,他似乎知道自己在哪里,声音断续而悲凉,“陛下,恕老臣不能给你行礼了!”

虽然自古便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相对而言,大唐君主对臣下的宽容远胜于明清,少有灭族、灭门之说,若无大错,往往能善其一生,对于开国功臣,大唐君主感恩戴德,建凌烟阁以缅怀,大唐也由此人才辈出,国家强盛到达了历史的顶点。

也正是这样,朝臣们也见少了血腥,杜有邻的悲惨情景立刻打破了朝堂的肃静,惹起一片议论声,尤其是太子党,仿佛从杜有邻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更是群情激愤,无数双怒目直刺李林甫。

李林甫还是保持他半闭眼的沉默,仿佛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知道李隆基不会在意这点小事,在大理寺中这种小伤比比皆是,为了他的口供,这已经是手下容情,至少他还神智清楚、至少他还说得出话来。

相距甚远,李隆基看不清杜有邻伤势的细节,但从他卧榻而来便知他伤得不轻,正如李林甫所料,李隆基也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办案打人自然难免,但杜有邻算起来这还是他的亲家翁,大明大白摆出来,却让他有点尴尬,他轻轻摆了摆手,命随朝御医前去调治。

检查伤势的张御医是宫中老臣,疗心之术更胜于疗伤,他手脚麻利地替杜有邻清理了伤势,回身禀报道:“回禀陛下,杜大夫只是皮外伤,未伤及内腑,可以问话。”

李隆基点了点头,对兵部尚书裴宽道:“裴爱卿,此事你来问话!”

裴宽身材魁伟,须发皆白,他是河东大族裴家的家主,曾任金吾卫大将军、太原尹,年届退仕现调回朝中为官,唐朝的门阀世家观念极强,中唐时李、崔、韦、裴号称当朝四大家族,李族是皇室,超然于上,不必多说,其余三大家族不仅子弟遍布朝野,其门生、故吏更是数不胜数,对朝廷决策影响力极强,且各个家族间互相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当日李琳劝李清娶崔翘之女崔柳柳为妻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万户侯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唐万户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崔、韦、裴三族中,崔氏通过与李林甫的联姻最后渐渐偏向相国党,而韦氏则因韦坚的缘故,一直是太子党的坚定支持者,只有裴氏,一直紧跟李隆基,保持中立立场,所以李隆基命裴宽来问话,也是考虑他的不偏不倚。

裴宽领命,上前轻轻拍了拍杜有邻的肩膀,沉声问道:“杜大夫,据你所控,李清在滇东曾有自立为滇东王之意,皇上命我问你,他是在何时何地对你所说,而你又有什么证据,若没有证据,那除你之外,又有何人能证明你的指证。”

杜有邻虽然被打惨,但神智确实还有七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此时身在何处,也明白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虽然诬告李清有罪,但总比诬告一个太子党要轻得多,只见他叹了一口气,低声苦笑道:“他哪里给我说过什么自立为王之事,老夫是熬不过刑,只好在他们准备的纸上按了手印,那张纸写的是什么老夫也不知道。”

声音虽不大,但在静得落针可闻的大殿上还是异常清晰,踞他十丈内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王珙也听见了,他脸色微变,不安地向李林甫望去,此事若再追究下去,是谁逼供的,恐怕会牵扯出李林甫。

李林甫虽然没有听见杜有邻的话,但他脸色却丝毫不变,他相信吉温做事是决不会将自己牵扯进去,甚至杜有邻连是谁逼供的都不一定知道,他现在关心的已经不是李清,李清是将来的事,但东宫案却是眼前的头疼,到底还要不要做下去,坦率地说,从李隆基将那几个核心人物划掉后,这桩案子就便成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李林甫偷眼看了看李隆基,见他神色淡然,目光中却流露出一丝疲意,在这一瞬间,他立刻掌握了李隆基心态的细微变化,此东宫案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这边,李清也听见了杜有邻之词,惟恐裴宽还要继续问下去,便在一旁轻声提醒道:“想必是杜大夫在南诏听到了什么谣言,裴大人难道不认为是这样吗?”

裴宽抬头看了看李清,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地笑意,此人能有如此眼光,不愧皇上如此看中他,他也不继续问,长身而起,向李隆基禀报道:“启奏陛下,臣已经问清楚,李将军自立为滇东王之说纯属谣言,不足为信。”

这就是李隆基需要的结果,此事的真相,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裴宽得李清的提醒,更是避重就轻地回答,皇上要的不过是李清无辜的证言,至于是谁想诬告李清、谁是幕后主宰,这些虽是一层薄薄的纸,但无论如何不能将它捅破,政治就是这样,就象皇帝的新衣,谁都知道他没有穿衣服,可是谁也不能说,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办公室,无不亦然。

李隆基见裴宽了解自己心思,回答得圆滑,心中暗暗点头,便淡淡道:“裴爱卿辛苦了,从现在起,杜有邻一案便交给你去审理,尽早结案!”

“臣领旨!”

裴宽躬身领旨,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颗烫手的山芋。

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又征求他的意见道:“朕的安排,相国可有意见?”

李林甫立刻出列,躬身施礼道:“陛下圣明,臣远远不及,李清的职务安排,臣想必也是眼光短视,臣服从陛下的安排。”

李隆基点了点头,道:“我们君臣在此事上想法终于一致,朕很高兴,李清虽然年轻,但能力超然,替我大唐妥善解决了南诏困局,功不可没,到地方去锻炼几年,必将成为我大唐帝国的梁栋,李清听封!”

李清长长地吸一口气,大步上前,半跪在御阶之下,“臣在!”

李隆基看了看他,微微一笑,从袖中抽出一简,递给了执事太监,执事太监接过,展开高声念道:“果毅都尉李清,在滇东、南诏屡立大功,应重予嘉奖,现封其为沙州豆卢军都督兼沙州刺史、云麾将军,赐紫金鱼袋,钦此!”

………

天宝四年五月末,东宫杜有邻案审结,为其婿柳绩衔恨诬告,并无谋反事实,李隆基当即批复,杜有邻在此案上无罪,但因其诬告李清,杖五十,降职为太子舍人,其婿柳绩诬告丈人,于大理寺内杖毙,家人流放岭南。另,金吾卫兵曹参军事杨钊揭发柳绩有功,升监察御史。

杜有邻一案风声水起,被李林甫一党抓住,欲大兴牢狱,清洗东宫官员,却又因李清的介入嘎然而止,其间当事者的尔虞我诈,各种权谋手段无不用其极,这件案子是李清第一次介入到大唐的权斗之中,但也因这件案子,他被牢牢绑在太子李亨的战车之上,与李林甫的矛盾也终于从暧昧走到了公开化。

-----

《东宫案》一口气写了十章,欲罢不能,辛苦大家了,下来写几章轻松的调剂调剂,用高月风格写,然后,咱们一起跟主角去西域,为国建功立业去。另,老高写了一篇与读者交流的文字,不好意思,貌似有拉票嫌疑,若有兴趣不妨去看看。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喜欢大唐万户侯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唐万户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