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老身聊发少年狂 > 李钧的觉悟

老身聊发少年狂 李钧的觉悟

作者:绞刑架下的祈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2 16:36:19 来源:9书院

作为一位国公爷,李茂自己用到铜钱的时候基本是没有。

他有不少长随和下人,出门时很少自己付钱,即使要带钱,身上带的也是散碎的金银,断没有揣着一堆铜钱的道理。

但是老百姓,多用的还是铜钱。

一是银子化不开的问题,二是也用不到这么大面值。二两银子就能让一个人家过上一个月,平日里,几十文钱就可买米买面,是不需要用到银子的。

因铜钱笨重,许多人出远门的时候就把钱绕在腰上,又叫“盘缠”。李茂也见过家里下人把钱绕在腰上出去的,还庆幸过自己幸亏是主子,若是下人,每日里缠上这么多钱出门,真是累坏人也。

回到家中,李茂叫来了家中管银钱的账房先生,将那一枚钱给他看。

“崔账房,你看看这枚钱有何不同。”

这账房拿过那枚铜币,在手中颠了颠,又对着光看了半天,露出了讶然的表情。

“启禀老爷,这是一枚私铸钱。”崔账房恭恭敬敬地说,“看样子,已经有许多年了,火气尽脱,做的也比较精,和一般的私铸钱比起来,算是上品。”

“私钱?这是私钱?”李茂一惊。

私铸铜钱者,主犯和从犯按律于闹市斩首弃市,而按例,则不但违者斩首,更是全家都要籍没为奴婢,算是极重的刑罚了。

卢默的父亲当年到底偷盗了多少钱?当时抓他下狱的县令和其他官吏到底知不知道这些钱是私钱?

他又是如何逃狱的?

李茂恨不得奔出城去,抓回卢默再问一问。

“老爷,本朝私钱虽少,但也不是没有。大楚官炉所出之钱,十枚重一两,含铜八成,以历代的钱币来看,贞元通宝都算是上等的品质。如今铜价越来越高,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十二枚一两的铜钱,但京城里见的还是少的。”崔账房将这铜钱看了看,也觉得稀罕。

私铸钱一般都在小范围内流通,京城是天子脚下,在京城里流通私铸钱,那就是厕所里打灯笼了。

“不知道大人从哪里得来的这枚铜钱?”

“一个晚辈所赠。”李茂轻飘飘地一语带过,拿回了这枚私铸钱。“多谢崔账房解惑。”

“不敢不敢。”

“此事勿要和别人提起。”

“是。”

李茂送走了一肚子疑惑的崔账房,拿着那枚铜币端详了半天,终于吩咐道:

“备马,我要出府。”

李茂出府,正是要找还留在京中,没有出发返回汾州的新任布政使刘鹏与参议汪志明。

私铸铜钱乃是大罪,但现在仅凭一枚私钱和一个羯人少年的只字片语,尚不能得知真相如何。若是贸然上报朝廷,极为不妥。

齐安县和灵原县这种小县不同,乃是汾州一个大县,这个叫做王林的富商,在当地一定不会做的毫无马脚,定然留下了蛛丝马迹。而且当年有人偷盗大户,也算是大案,卷宗一定是有的。

就算没有卷宗,查找当年的在职的官吏,也总能查出什么来。

汾州马场一直有人在偷偷补给,方能积累出那么多匹马来。可是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是何人在运送物资,又是从哪里送过去的,如今又发现了私钱,说不定这线索就在私钱之上。

就算和马场无关,私铸钱币不是小事,若能查到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也就能对这私铸钱币的幕后之人略有所知。

李茂直奔弘宾馆。

在京内没有住处的官员,都是居住在此处。

李茂很快就见到了刘汪二人,他拿出铜币,将卢默的身世一说,再提到这铜钱的来历,两人皆是大惊。

“其实汾州一直都有流通私钱,但数量不多,且一贯之中往往不到一成,难以察觉。”汪志明说道,“各州应该都有这种情况,如今铜价高,铸造官钱无力可图,钱局已经有许多年没有铸钱,各地流通的铜钱不足,加之私钱并不泛滥,各地官员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鹏调任汾州才刚刚三年,汪志明却已经在汾州待了有六年了,比起刘鹏来,更为熟悉民生之事。

他苦笑着说出无奈的事实,“这齐元县乃是富县,与通州相连,若齐元有人铸造私钱,怕是早就已经流往各处了。”

一时间,三人的脸色都不大好。

任谁刚刚新上任没几天,就弄出个盗铸之事来,都不会心情好的。

“这件事时隔太久,就算那王林还敢留在原地继续做这等营生,怕也是小心翼翼,抓不到什么证据。我在京中,消息不便,此事还请两位明察暗访,早日找出端倪。”李茂对两位同僚拱了拱手,“汾州的驿站,有数座可以将信件直送京城,此事我曾告知于汪大人,两位可凭此与京城随时保持联系。”

李茂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这两位汾州官员,此事他会禀奏皇帝,但不会在上朝的时候公之于众,他们可以和皇帝直接沟通此事,无需凡事和他通气。

李茂这话一说,刘汪二人都松了口气。

他们虽然是因为汾州之事而升官,但并无意站队到哪一方去。此事虽是李茂发现,但这种事却不该归李茂管。

若他想要请他们暗中调查,事事关心,以此谋权,或有其他想法,他们是不会干的。

这位信国公的意思,是会入宫直接向皇帝通报此事,只不过让他们先有所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老身聊发少年狂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老身聊发少年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是这样的话,他们自然只有感谢。

李茂本身也无意卷入这种麻烦事情里去。他自己已经是一头包了,实在没有精力再去耗费许久查探这私钱一事。

李茂辞别刘汪二人以后,又给宫里递了牌子,去向皇帝禀奏。

楚睿自然对此十分重视,当即召了刘、汪二人入宫。

好在李茂之前已经去过弘宾馆,和他们说过了此事,他们二人有所准备,答起话来有条有理,让楚睿也十分赞赏。

这两个新任的汾州地方官,果真是没有选错人!

对于李茂的一番体贴举动,刘汪二人还是很受用的。尤其是汪志明,他出身不高,只能在边地做个小官,好不容易熬出了头,怕也是到了头了。

若不是他在灵原县安心日子过惯了,实在不想卷入这些派系之争,再早些年,遇见这等机遇,怕真是会向这位信国公靠拢的。

转眼间又过了几日,眼见得就是春闱之时。

京城里到处都是紧张的考前气氛。信国公府的“微霜堂”这几日里挤满了过来借阅书籍的学子,还有些其他地方来赶考的学子,知道了李茂颇为关爱学子,跑来自荐的、知道“微霜堂”的名头,壮着胆子也来求借阅的等等等等。

顾卿听李锐解释过,大楚的春闱虽然严格不假,可是排名却是可以进行“公荐”的。

这起先是老晋国张允的想法,他认为科举取士皆以考场中所答试卷优劣来决定录取,这样难以充分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才学。于是那一届,就有许多参加进士科的学子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与主考官和其他大臣来参阅,以便他们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若是其中真有大才的,这些参阅人便可“公荐”,向上再进行推荐。一般主考官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观,对这些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也就大为有益。

只是这种推荐若是有不实的地方,推荐人也要受牵连,先皇对推荐的名额和流弊的情况非常严格,大多数官员不会轻易为不认识的人行这种推荐之事。

所以这与顾卿知道的后世科举还有极大的区别。这般考,还是要看人情。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还要看主考官能不能秉公取士。

顾卿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但作为一个从高考里杀出来的学子,森森地对这些学生们表示同情和理解。

正是因为这种理解,对于那些投卷上门或者来自荐的学子们,顾卿都让李茂好生好气的对待,不要做出居高临下的样子来折辱人。来低声下气,卑躬屈节的,大部分都不是门第很好的人家,李茂自己都是靠着祖辈出身,又何苦为难别人。

顾卿这一“好心”,倒给李茂添了许多麻烦事。

他本来就不是以有才而闻名,来向他自荐的大部分都是死马当活马医的,真正投的多的,是张家、陆家、齐家这样有才名的官宦人家。原本数量少,也不算麻烦,行卷收了就收了,放回去回头再看就是了。

只是他脾气一好,别人就觉得这个国公好说话,许多人都来碰碰运气。这一科等了这么多年,人数比贞元初年的那次科举多出了一倍,李茂就连下朝驱车回家,都要遇见无数“偶遇”的学子来。

再说信国公府的“微霜堂”,这些日子里也是人数众多,小摩擦也时有发生。

自古文人相轻,这些都是各地的佼佼者,自然不免有些小矛盾。最后是李锐李铭两兄弟日日坐镇微霜堂,他们是主家,有他们在,哪怕他们两个只是孩子,那身份摆在这里,这些学子也不敢太过张扬,总算是回复了一时平静。

信国公府两个孩子虽然都不用去考试,可是他们家还住着一个从老家跑来京城赶考的考生李钧,这考试前紧迫的气氛一点也不少。

李茂知道自己的水平,也不敢胡乱指导李钧,只是把他拜托给杜进、齐耀二人,求他们多加指点。

杜进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出身,当年排名第十位的贡生,自然有许多心得可以向李钧传授。齐耀家学渊源,他的兄长更是国子监的祭酒,拿了不少贴经和时务策给他做,算是对李钧进行了一番“考前突击”。

春闱前李茂也曾问两位先生李钧的情况,杜进拂须叹道:

“以令侄的水平,春闱通过有些悬。乡试更重基础,他自然是能够通过,可是进士科……哎,他文章爽直,对于政见又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叫绝的地方,若是主考官喜欢这种直白的辞赋,可能还能入围,若是正好遇见一个……”他话没有说全。

“今年参加科考的太多了。”

杜进话已经说得很明白,李茂也只能点点头。

科举这种事,就算在胡人东侵之前的尹朝,也才是刚刚起步不久,李钧虽有信国公府这门亲戚,但若自身才华不够,他勉力推荐,反倒对他有害。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初九一早,李钧骑着马,由公府的家人送着前往礼部的贡院。他之前已经从杜进先生那得到了经验,这贡院里面考试的环境绝对说不上好,薄荷脑等物一定是要带上的。

现在虽然已经是暮春,但还是有些冷,李钧并不怕冷,却依旧穿上了绒衣,以安府中邱老太君等人之心。若他真穿着一层夹袄去考试,怕他堂祖母第一个要唠叨死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老身聊发少年狂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老身聊发少年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待到了贡院门口,考场周围布满兵士及棘墙,盘查也极为严格。李钧问过了他该去哪里排队,便进入了棘墙之内。

贡院门口有许多查验的官吏。这些查验之人先是核对了李钧乡试后地方上开具的条印,看他的体貌和地方上送来的名册特征无误,这才把他的东西一一打开,然后又继续搜身,连鞋子都要脱下来看过。

这下子,李钧总算知道为什么规定考生要来这么早了。

如此盘查下来,确实要盘查好一阵子。

李钧不远处被查验的是一个中年学子,却和那查验官吵了起来。

那查验官拿着这学子州县送上来的学名册,指着册子道:“这上面写的是方面微须,你胡子这般多,也叫微须?”

那学子一阵气闷,指着自己的胡子道:

“学生这几日挑灯夜读,没有整理胡须,但学生乡试之时,确实是微须的。学生明明是方脸,其他特征也都对,为何你光指着学生的胡子说话呢!”

那查验官查了许久的学子,本来就已经是心烦气躁了,若是这学子好声好气和他说话,他也就抬抬手过去了,偏这学子和他顶撞了起来,他恼怒之情顿起,收起册子道:“你不知道‘微,无也’吗?你这样貌不合记录之言,速速退开。”

这已经是强词夺理了。

微字有好几种释义,说是“小”也行,说是“少”也行,说成“无”也行。虽然这学子确实胡子多了点,但他的解释也是通顺的。

这查验官此番就是存心不想让他过去。

那学子熬到中年,方才参加了这次的春闱,结果就因为胡子不得入考场,眼见着再熬几年,就算做了官,也怕是个白头官了。

他一听这考验官的话,忍不住悲拗大哭起来。

中年学子后的众人见着他都心中不忍,也对这查验官颇有意见。

无奈那一列的都是同乡,该州造册的官员对胡子稀少的写的都是“微须”,这里面不少是已经蓄须之人,若是仗义执言,说不定连他们也没法通过。

一时间,竟然无人敢言。

李钧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见那学子哭的悲痛,怒上心头,对那查验官反唇相讥道:

“《论语》中孔子‘微服而过宋’,按你的说法,岂不是说孔圣人赤膊无衣,身上什么也没穿的通过宋国吗!”

此话一出,犹如石破天惊,一群学子纷纷往他看来。有些人一想实在好笑,噗噗声连绵不绝。

那大哭的中年学子想不到还有人会说出这般话来,也忍住了悲哭,抬起了头。

查验官嘴唇气的抖了起来,指着李钧大骂,“你这学生,简直是有辱斯文!”

李钧心中有些后悔,他这一生,注定要败在嘴上。

但他天生就是这幅直率性子,勉强不来,做都做了,后悔也无用,只得硬着头皮接着说道:

“胡须指甲等物,原本就不是常态,名册中用胡须、毛皮为特征,本就不妥。若是考试之前患了大病,须发皆失,难道这学生以后就要改名换姓了吗?若是路上遇了歹人,脸上多了个疤,就连自己都不是了吗?”

李钧见那查验官脸色越来越差,只得叹一声。

“你一句话,有可能毁了别人一辈子。这等损人不利己之事,为何要做呢?”

他此言一出,众人皆是嗟叹。有些已经查验过了的,也不入贡院大门,而在门口看这个热闹。人越围越多,终于引起了门口一位礼部官员的注意,过来探看。

“何故聚集在一起?验过了的赶紧进去,锣鼓三鸣后就要封院,你们想错过考试吗?”

这礼部官员一开口,有些看热闹的立刻就踏到贡院里去了。

这司考官见某列的查验官前站着几个学子,有一个学生脸上犹有泪痕,便去询问何事。待一旁的其他查验官说明此事后,他瞪了那列的查验官一眼,放了那个中年学子进去。

这中年学子没想到如此轻松就揭过了,对着这司考官连连道谢,飞快地进了贡院。

“按册入试,乃本朝规矩,查验官提出疑问,是他的职责。你仗义执言没错,却哄乱考场,引得学子在此聚集,几乎要……”

那礼部官员正要夺了李钧的入试资格,李钧身边的信国公府管事见势不好,连忙上前一步截住他的话头,在他的身旁亮了亮信国公府的牌子,又低声说道:

“此乃信国公大人的堂侄,上京赶考的。他性子鲁直,还望上官多多包涵!”

那礼部官员见这李钧并不站在监生的通道里,显然是各地过了乡试来赶考的学子,还以为只是一般的愣头青,却想不到他有这般硬的后台。

他扫了李钧一眼,心中道了声难怪。

难怪他敢为那学子说话,原来是不怕受牵连。

这礼部官员无意得罪信国公府,也就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的走开了。

李钧站在原地,看着原本还对他赞叹的人突然都露出了“原来有后台”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心中堵得慌,也不再多留,转身就入了贡院。

李钧越走越闷,脑子里一片杂乱。

这官员明知道查验官有错,却不追究他的责任,而是先是放那中年学子进去,解决了此事的根源,然后再维护那查验官的面子,想要惩治自己的责任。

他方才能帮那学子说话,可这官员这般一放一压,怕是再也无人为他说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老身聊发少年狂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老身聊发少年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若不是他堂叔地位显赫,他就要与这届科举无缘。

为官之人,都要这般的手段吗?看那人的袍服,不过也就是一五品的官员,却也如此深谙为官之道。

他一心想要借功名为自己争得立足之地,可现在看来,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为官?

还有周围人的态度……

李钧一下子对这功名看的淡了起来。

李钧带着满脑子的思绪入了贡院,贡院外的一位站在不起眼处的红衣官员指了指李钧,向旁边的属官吩咐道:

“查查看刚才那个进去的学子是什么人。”

“是,大人。”

所有学子都入了贡院以后,主考官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们对拜。一系列仪式举行过后,主考官说了一堆勉励的话,便开始进行考试。

李钧对这功名看淡,索性报着平常心随意发挥,如此这般,过了第一场和第二场。这两场考了经论和诗赋,李钧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发挥超常,直觉得这两场都考的极为容易。

到了第三场,乃是重中之重的时务策。

考题是从宫中直接送抵过来的,等李钧把考卷接到手,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财须民生,强赖民力,戚恃民势,福由民殖”。

李钧在堂叔家中曾听过两位先生的讨论,而李茂为了让他加强政务上的见识,也和他细细的说过如今大楚的种种弊病,以及圣上的一些想法。

虽然主考官和阅卷官都不是当今圣上,但皇帝若是有心亲自遴选人才,必定会拿来考卷一观,若是正好看到了李钧的卷子,对了胃口,说不定也会给个功名。

李钧一看着考题,便想到了堂叔所说的“隐户”、“流民”和“徭役”等事。

他看开了这场春闱,也就对这场考试越发随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反正阅卷官看不下去就会扔掉,所有的考卷都是糊名的,他若不中,连拆名的人都没有,谁知道是何人写的这番言论。

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一通,只觉得读了这么久的书,也就这时候是完全随自己的心意而写,写的大呼痛快。

李钧三场全部考完,回了府里倒床就睡,顾卿李茂等人都来问他考的如何,他只说不好,最后一场更是乱写的。

李茂已经被两位先生提前知会过,也没想到有什么太大的惊喜,只得安慰他来年再试。顾卿见多了高考落地的学生,连忙偷偷叫李锐和李铭没事多跑跑李钧那,带他散散心。

他们都不知道李钧的心理变化,这几天连春闱的事都很少再提,生怕刺激到他。

到了放榜之日,虽然顾卿等人看着李钧那副已经看开的样子,对他考上贡生已经不抱希望,但还是派了家人去看榜。

谁料没过一个时辰,清水坊里突然响起了唱喜之声。

李钧进了第十七名,成了贡生。

喜欢老身聊发少年狂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老身聊发少年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