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宰执天下 > 第118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四)

宰执天下 第1180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四)

作者:cuslaa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7:28:10 来源:9书院

黄昏之后,章惇轻车简从,悄然来到王安石的府邸。

其实执政私访平章府上,还是挺犯忌讳的一件事。就是还在两府门外的韩冈,经常拜访王安石或是章惇都不是那么方便。

但今天之事对章惇而言至关重要,他想要征得王安石的支持,就必须亲自登门造访。而不是靠韩冈或是其他人,甚至几封书信能解决问题。

“子厚你今日造访,可是为了吕吉甫的那一份奏章?”王安石喝着紫苏饮,开门见山。到了他这个地位,在政事上无欲无求,也不需要跟晚辈弯弯绕绕了。

“正是。”章惇不以为异,王安石本就是急脾气,“眼下兴灵辽人蠢蠢欲动,吉甫忧心国事,想要一知兵良臣为其后,也好安心进京。不过仅仅是一名知兵的良臣,章惇觉得尚远远不够。银夏种谔、环庆赵禼、泾原熊本,互不统属,其力三分。若只是万余辽师,数万党项,各守一方倒也不惧。可万一辽人遽兴大军,或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王安石沉吟了片刻,又问道:“不知子厚作何想?”

“以惇之愚见,当可如熙宁旧例,设陕西宣抚司,以宣抚使统括西北大局。”

“就是以吉甫为宣抚使喽?……”吕惠卿的想法,王安石看到奏章就知道了,而章惇的建议也不出所料。“薛子正和玉昆是什么想法?”他问着,单刀直入的问题一如性格般迅急。

王安石可不信章惇事前会没有跟韩冈、薛向两人商量过。让吕惠卿如愿以偿的留在陕西,这可不是小事。章惇不征得他们两人的同意——尤其是影响力极大的韩冈——就算得到了自家的同意,也照样有被坏事的可能。何况在吕惠卿一事上,他们三人当是有着相同的利害关系。

“玉昆说了,吕吉甫若能坐镇在陕西,他这边跟萧禧聊起来也就容易了许多。”

宣抚司的成立有着很大的象征意义。这一点,王安石、章惇、韩冈他们明白,对面的辽人也同样明白。一旦陕西宣抚司成立,就会成为韩冈手上与辽人讨价还价的筹码,是大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证明。压制起萧禧,当然会容易不少。

王安石神色一动:“萧禧难道已经有所索求了吗?”

“何须他开口?只看兴灵方向上辽人的异动,就知道耶律乙辛的想法。何况他派来的这位正旦使还姓萧名禧。”章惇声音变得高亢了一点,“辽人欲壑难填,耶律乙辛更是要借中国的财力来稳定自己的权势。只要两边消息一通,确认了边境上辽人的动向,萧禧便立刻会开口索要岁币和土地!”

王安石摇了摇头,理由还是稍嫌牵强了一点,“兴灵的辽人迁移过来不过一年多,还没有这个实力。”

“相公,银夏路可是有个种谔!”章惇急忙又道,他自问找了个好借口,“没有一个宣抚使,如何能拉住这匹劣马的笼头?”

种谔的脾气和性格,王安石也有所了解。好歹是天下排在前几的名将了。章惇说的话,还真是一个好理由。挡回辽人的贪欲,这是现在朝廷想要做到的。但打得过分了,将战事扩大,却也不是朝廷希望看到的。这样一来,好战的种谔就是一个由糖块包着的毒药,吃在嘴里很甜,但外面的糖块没了,毒药可就出来了。只是临阵换将,却更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想了一想,王安石道:“薛向呢?他怎么看?”

“薛子正也是觉得这样比较好。”章惇回道:“而且他还建议说最好在关东修一条轨道,与关西的宣抚司相配合,共同来压迫辽人。”

“轨道?”王安石眨了一下眼,今天的‘惊喜’还真是一个接着一个,“……铁轨还是木轨?

“如今都已经是铁轨了。”章惇放松的笑道,“京城的码头上全都是铁轨车。”

“不是说铁轨长了就有问题吗?”王安石对铁轨依稀有些印象。

“那是之前的事了,是因为不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的缘故。”章惇解释道,“凡物遇热而胀,遇冷而缩,铜铁五金之物尤其明显。京城的码头上一开始,一段段铁轨都是靠得很近,如同木轨一样。但之后换季时,铁轨不是两头相接挤在一起,就是缝隙扩大。从此之后,每一段铁轨和铁轨之间,都会留下空隙。具体的间隔,都有经过验证。”他又苦笑了一下,“这个道理玉昆似乎事前就知道了,但他偏偏不说,直到出了事,才诱导人去探究其原因。”

王安石深有感触的点了点头,以他对韩冈的认识,这种事自家的女婿多半做得出来。

几声喟叹,他又道:“河北铺设轨道,陕西设立宣抚司,的确能让辽人知道中国决不妥协的决心。”

“相公误会了。”章惇急忙更正道,“不是河北。”

“不是河北?!”

“关西设宣抚司,河北再开始修建轨道,未免显得咄咄逼人,万一辽人以为朝廷准备开战,反而就没了转圜的余地。”章惇基本上就是将韩冈之前说的话转述出来,“而在京东沿着汴河铺设轨道,配合起关西的宣抚司来,对辽人依然是警告,却不会显得过于锋锐。而且多了一条宿州至东京的铁轨,对补充汴河运力不足也是一件好事。同时河北轨道太长,几近千里,而宿州至东京不过六百里,于途需要跨越的河川少且窄,也简单了许多。等有了五百里以上轨道的经验,下一步才是近千里的河北轨道和从京兆府到京城的轨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宰执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宰执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章惇一口气说完,王安石只是点头,却不言可否。

他心中暗叹,章惇、薛向和韩冈其实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盘算,却是正好利用吕惠卿的私心来为己谋划。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王安石沉声问道:“子厚,你可知道蔡持正午后入宫时说了什么吗?”

“知道一点,但并不详细。”章惇点头,这是他出宫前听到的消息,只有一句话,要想了解更为详细的内情,就要等到明天了。不过这一句话已经足够,“蔡持正希望让成都府路的蔡延庆改判京兆,这个人选并不差。经历也好,能力也好,都是上上之选,如果仅仅是稳定京兆府的话,也是足够了。不过蔡延庆帅长安,绝比不上吕吉甫任宣抚使更能压得住阵脚。枢密使兼宣抚使能控制得了环庆、泾原和银夏的兵马,而区区一个永兴军路经略使,则远远不够资格。而且陕西宣抚司成立,也能警告辽人,中国已有防备。正如弦高献牛酒于秦师,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章惇说了很多,但王安石仍是半点不信。

他可是在京内京外做了几十年的官,朝堂和地方的政务、刑名、军事、人事,哪有他不熟悉的?如今虽没了与后生晚辈周旋的精力,心境也远不及过往,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眼力退化了。

王安石不信韩冈会担心争不过一个契丹人,也不信韩冈会在与萧禧的交锋中落下风,他太了解自家的女婿了,前面章惇帮他说的理由仅仅是借口。自家女婿应该只是单纯的希望参与编纂了《三经新义》的吕惠卿在外面待久一点,在自己和程颢进入资善堂后,京城里再多一个能拉下脸皮来坏事的吕惠卿,对气学的压力就未免太大了一些。

同样的道理,其他人皆是有自己的盘算。拿出来的理由,看起来再怎么冠冕堂皇,或是听起来如何如何的推心置腹,其实都不过是借口罢了。

王安石看得很清楚。花白的双眉微垂,昏黄的老眼中投出来的目光,却比年轻人更为犀利。

蔡确阻止吕惠卿留在陕西,是不希望多上一名东府的同列——若是吕惠卿在关西立了大功,不是不可能被晋升为第三位宰相。韩子华已经老迈,但吕惠卿英气勃勃,正当盛年。一旦他立功后做了宰相,凭借过去在朝堂中留下来的人脉,经历太少的蔡确会被他完全压倒。

吕惠卿是想多立功勋,以便回京后能压得住章惇、薛向,乃至游走于外、但影响力犹有过之的韩冈。如果机缘来了,功劳再大一点,甚至可以直入宰相班。这可比现在就回来,被章惇、薛向、韩冈三人联手挤兑得没处站要好。而且御史台人事更迭剧烈,吕惠卿旧日能联络得上的御史全数出外,一旦与其他早早便在京中的宰执们争执起来,局面将会极为被动,这当也是他不选择立刻入京的缘故。

薛向的盘算则多出于私利。在六路发运司中,薛向的势力盘根错节,纵然离任已久,依然可以借助旧日的人脉遥遥控制。对其他发运司、转运司,他也同样有着不小的人脉。不过在轨道出现后,在水路转运以外又多了一个同样便利的选择。以薛向的眼光和见识,多半是看到了轨道大兴的趋势不可避免,为了在一开始就获得对轨道运输衙门的影响力,便主动开始寻求操纵轨道修筑工程的机会。吕惠卿的奏章给了他这样的一个机会,所以他拿自己的支持跟章惇、韩冈做了交换。

至于章惇……王安石暗自冷笑了一下。

西府之长长期在外,枢密院中必须有知兵的名臣主掌内事。但缺一个进士出身的薛向;尤在河北镇守的武将郭逵,都不可能入选,章惇是眼下唯一的人选。但东府现有两名宰相,枢密使吕惠卿一旦留在陕西出任宣抚使,若是只有两名枢密副使出掌枢密院,只会导致轻重失伦,内外失衡的局面。就天子和皇后而言,必须提拔一位地位相当,至少相近的主官。

判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前三个为正任,后四个为副贰,西府执政的名号这样按地位高低一级级的排下来,时任枢密副使的章惇,他盯上的是与枢密使近乎平级的知枢密院事,在吕惠卿不在的时候以知枢密院事来主管西府内部事务。

吕惠卿的奏章传来也不过半日。只在半日之间,这些后生晚辈——好吧,与自己年岁相仿佛的薛向可以不计入在内——就已经做好了各自的盘算,甚至联合了起来。王安石也不免兴起一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

但看着面前神色诚挚谦恭的章惇,王安石脑中又不由得冒出一句老杜的诗来: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喜欢宰执天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宰执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