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微表情心理学全书(套装共3册) > 不要随便进入他人的亲密范围

小平是一个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一天,她在小区里遇到了同一栋楼里的王大妈。也许是因为平日里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她向王大妈介绍保健品的时候格外热情。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她不断拉王大妈的胳膊、搭肩膀、贴耳说话,想让王大妈快点买她的保健品。可是适得其反,王大妈紧锁双眉,小平向她靠近一步,她就退后一步,始终和小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最后,王大妈婉拒了小平推销的产品。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王大妈的身体语言已经暗示小平,她并不想买小平的产品,对小平并不信任,可惜小平没有读懂。有个很简单的技巧可以判断你的谈话对象是否信任你:如果你轻轻上前一步,想拉近你们的距离,而对方却后退一步,这就表明,对方对你有戒备心,并不信任你。如果这时你还不识相地再进一步,对方会愈发不信任你。

人与人相处需要一定的距离,想让对方信任你,先要保持“让对方舒适”的距离。这点,人和动物其实是相似的。叔本华曾经讲过“刺猬哲学”。一群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只能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迫在眼前时,它们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最终,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发现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

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以日常生活中乘坐公交车为例,如果上车后你发现只有最后一排还有几个座位,走在你前面的一位大爷坐在了中间,旁边还有四个座位,这时,你会坐在哪里呢?一般情况下,你多半会坐在两边靠窗户的座位上,而不会紧挨着那位大爷坐下。这是因为人在潜意识里会不自觉地和不熟悉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类的这种距离关系划分为以下几种:

◎亲密距离

这是你和他人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两人距离或者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于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或者为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两人距离或者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或者为76~122厘米之间,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前者,而陌生人之间谈话时则更靠近后者。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这种距离一般为1.2~2.1米。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大都保持这种距离。

◎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距离或者为3.7~7.6米,或者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这个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什么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当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生活中,你要关注谈话对象的肢体语言,因为随便进入他人的“亲密范围”,不光会使对方对你的信任度降低,还会使对方对你的反感加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