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斗牛节目中,那些被激怒的公牛会在进行角斗之前,把眼睛瞪圆了一直盯着对方。在这点上,人类也是一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不会对不熟悉的人进行直视,一直盯着对方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甚至被看成一种故意挑衅的行为。某人和你握手时如果一直直视你,甚至盯住你不放,这其实是对你的挑衅,他想要战胜你。
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主渠道,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对目光的感觉是非常敏感、深刻的。通过目光的接触来洞察对方心理活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睛探”。目光接触可以促进双方谈话同步化。在对方和你交谈时,如果他用眼睛正视你,你可以更有效地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态度。同时,通过“睛探”,可以更好地从对方的眼神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对你的谈话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这样的审时度势,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随机应变,采取应急措施。
如果对方和你握手时一直盯着你,并且注视时间超过五秒,这人除了想战胜你之外,往往还对你具有威胁性。这种盯视还会被用到其他场合,例如,警察在审讯犯人的时候通常对他怒目而视,这种长时间的注视对于拒不交代罪行的犯罪者来说,有着无声的压力和威胁。有经验的警察常常用目光战胜罪犯。
可见,即使是罪犯也不喜欢别人用眼睛紧紧盯住自己。因为被人紧盯住之后,心里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事实上,在你和对方握手、交谈时,如果对方长时间盯着你,由于他的眼神传递出来的信息产生了副作用,你从他的视线中是感受不到真诚、友善、信任和尊重的。
在生活中,人的角色是多样的,眼神可以传递不同含义的讯息,而影响一个人注视你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注视对方的时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西方,当人们谈话的时候,彼此注视对方的平均时间约为双方交流总时间的55%。其中,发言者注视对方的时间约为他说话总时间的40%,而倾听者注视发言者的时间约为对方发言总时间的75%;他们对视的时间约占35%。所以,在西方国家中,当一个人说话时,对方若能较长时间看着对方的眼睛,会让说话的人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认为这说明对方很在意他的讲话,或者是很尊重他。
但是,在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中,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对方长时间盯着他看,会让他感到不舒服,并认为对方很不尊重他。比如,在日本,当一个人说话时,如果你想表示对他的尊敬之情,那么你就应该在他发言时尽量减少和他的眼神交流,最好能保持适度的鞠躬姿势。
◎情感状态
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状态(比如喜爱或是厌恶),也会影响到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比如,当甲喜欢乙时,通常情况下,甲就会一直看着乙,这会让乙意识到甲可能喜欢自己。如此一来,双方眼神接触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换言之,若想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话,你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这就可能使对方也逐渐喜欢上你。
由此,你就不难理解那些紧张、胆怯的人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对方信任了。因为他们和对方对视的时间不到双方交流总时间的1/3。与这样的人交流,对方当然会产生戒备心理。这也是在谈判时应该尽量避免戴深色眼镜的原因。因为一旦戴上深色眼镜,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在一直盯着他,或是试图避开他的眼神。
◎社会地位和彼此熟悉程度
很多情况下,社会地位和彼此熟悉程度也会影响一个人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比如,当一个普通员工和董事长谈话时,就不应该在董事长发言时长时间盯着他。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会认为你在挑战他的权威,或是你对他说的某些话持有异议。
所以,和领导谈话时,最好不要长时间盯着对方。你可以采取微微低头的姿势,同时每隔10秒左右和他进行一次视线接触。不太熟悉的两人初次见面时,彼此间眼神交流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如果一方说话时,另一方紧紧盯着对方,肯定也会让对方感到非常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