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道长上课,苏子阳记笔记。
第一个手法名为推坎宫。
主治外感病,内伤病也可以用。
外感病主要就是感冒发烧咳嗽,等等感受外邪的这些疾病。
坎宫在小儿的眉心两旁,两条眉毛上边,推的时候用自己得双手的大拇向两旁推动,
春天和夏天推的时候,润滑的物质用水。
秋天冬天蘸葱姜和芝麻油作为润滑物质。
这个手法能够疏风解表,退烧退热,还能够治外感的头疼。
金道长对于小儿推拿掌握极其熟练,手法轻快温柔,推的小孩很舒服,在孩子难受的时候,金道长轻推两下,总能达到病退人安的效果。
为此苏子阳特意请教,金道长就一句话:手熟耳!
第二个手法叫推攒竹,也是一个治疗外感内伤都可以的手法。
这个位置在小儿的眉心处,推法是从下往上推。
用两只大拇指,由小孩的眉心,交互往上直推。和推坎宫一样,春天夏天蘸水,秋天和冬天蘸葱姜和真麻油作为介质。
第三个手法名字特别好听,叫双凤展翅。
是用来治疗肺经受寒的情况的。
这个手法就没有前两个那么简单,属于一个复合型的手法。
首先用自己得两手中、食二指,捻动孩子的两耳尖,捻动过程的时候,轻轻向上一提,如此重复三次之后再轻轻波动穴位。
先掐动承浆穴,承浆穴在下嘴唇下面这个窝窝里,吃饭的时候油会流到这个地方,所以讲承浆穴。
然后掐孩子的两颊还有听会、太阴、太阳、眉心、人中几个穴位。
这里这个比较注意的就是太阴穴和太阳穴其实是一个穴位,只不过有左侧是太阳右侧是太阴的说法,其实位置是一个位置。
接下的一个手法名为分阴阳,这个手法听起来玄妙异常。
主治的是寒热往来。
着重解释一下寒热往来,之前那个小柴胡汤的时候说过这个寒热往来的问题,
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发热一会退烧,在西医有个名词叫波状热。
但是一般在小孩身上,或者在成人身上。
发病的时候,服用了药物退烧之后,不一会又继续发烧,也可以算作寒热往来的一种。
这个手法是将小孩儿手掌向上,然后用两手托住手掌,把双手的大拇指于掌后横纹的中间,往外阴阳二穴的地方分推。
阳穴应该重点分,阴穴应该轻点分,寒证宜多分阳,热证宜多分阴。
阴阳二穴就都在这个腕横纹的两端,大拇指这侧的是阳穴,小拇指这侧的是阴穴。
当然了分阴阳除了用于寒热往来,还可以治疗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烦躁不安,以及食积、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既然有分阴阳,那么就有合阴阳。
分阴阳是从腕横纹中间往两侧推,和阴阳就是从两侧往中间推,方向相反。
合阴阳多用于胸闷、咳嗽、咳痰等症。
接下来讲的手法金道长之前用过,给那个白血病的小儿患者用过。
名为取天河水,此手法大凉,一定要是孩子发热大热的时候才用,一般情况不建议随便使用。
把小孩儿的手掌向上,蘸冷水由天河水推至内劳宫。
天河水的位置就在肘横纹的中间。
所以取天河水是从肘横纹中间往腕横纹中间推过来。
如果蘸冷水由腕横纹推至曲池,那就叫推天河水法。
蘸冷水由内劳宫直推至曲池为大推天河水法。
穴位不同,推的长度不同,散热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当然了看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大推天河水是散热能力最强的。
在小儿推拿之中。这个手法一般不乱用,只有在小儿发烧的时候才会用上,而且通常退烧很快,退了之后就不要再推了,以免手法太过寒凉伤到小孩子的正气。
有龙就有凤凰。这个一般在词里成对出现,所以有刚刚的双凤展翅,那就有另一个手法名为“苍龙摆尾”。
这个手法能够退热开胸,去肺热通便等等。
操作的时候,用右手拿住小孩儿的左手食、中、名三指。
以左手从总筋起,搓摩至天河及手肘,手法略重,自手肘又搓摩至总筋,如此重复三到四次。
这时候推按的时候力量要大一些,但是也不用太大,毕竟是给小孩子推拿,不需要太大的力量。
总筋的位置就在小儿腕横纹的重点处,所以这个由下往上的手法是沿着正中间的天河水往上推拿的。如此重复大概三四次的样子。
然后用左手大、食、中三指捏儿肘部,也就是内肘部的地方,然后右手仍旧拿住小孩子的食指、无名指和中指,如此摇动孩子的小臂九次。
这个手法就算做完了。
“师父,您做这个手法为什么做的这么丝滑,我怎么就丝滑不起来!”
所谓手把手教学就是这样,师父教授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师父也可以随机纠正一些细节。
有时候像小儿推拿或者一些简单的疗法,像推拿啊,指压啊。自己做出来疗效不好,多半是因为一些细节没有到位,如果到位了,那绝对效果是嘎嘎好。
“你多练习练习!”
金道长永远就是这一句话,你多练习练习。
其实苏子阳的手法在别人看来已经很流畅了,但是只有苏子阳自己知道,自己这个手法是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不用金道长或者内行说,就是苏子阳自己就能够感觉到,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的意思,没有金道长推出来的那种神韵。
粗守工,上守神。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苏子阳知道如果自己不得其神,只是一味的模仿,那做出来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
但是苏子阳不知道为什么。金道长教自己东西。根本不像刚刚认识的时候,细水长流,而是有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