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道医馆笔记 > 第378章 五运六气(十二)

道医馆笔记 第378章 五运六气(十二)

作者:苓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13 00:39:18 来源:23小说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这里做一下解释,治病怎么治,也是中医的一些基本治法。

高了,就抑制。也就是说一些上冲的病,你就抑制它,比如打嗝,比如高血压。

下者举之,意思是相反的,下降的,就往高抬,比如胃下垂,脱肛……

多了就给去掉,少了就给补上,这里其实比较好明白。

这里虽然只是讲了几句简单的治法,但是里面蕴含了一个道理,就是作为中医,做的是替天行道的事情。

所以来说,中医更契合道一些。

这一点,在道德经之中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解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所以要做符合道的事情,而不要去做有损于道的事情,行天道而不行人道,则病可解,人可活。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这里我再给做解释,用热治寒,用寒治热,这些都比较好理解,但是用五味治五位,该怎么治,这里有个说道,

刚刚说了。

酸苦甘辛咸

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对应。

但是看这段话,有人就可能会糊涂,明明酸是木的本味,但是为什么补木,确是用辛,而泄木确实用酸呢。

所以这里要着重的解释一下,这里的补泄是说的什么。

这里的补和泄,是相对于五行的性用来说的,而不是对于五行本身来说的。

如木之气在于升发,而厌恶收敛。

辛是发散的味道,而酸是收敛的味道。

辛顺应了木的性格脾气秉性,是不是就算是补了,而酸逆了木的本性,是不是就算是泄了。

如果这样大家觉得抽象,那我给大家举个具体的点的例子。

就用大肠来说,大肠是用来传送身体里的糟粕之物的,他是一个管道,如果说你补大肠的话,是不是得是顺应大肠的功能,让它更好的传送,更通畅,这是不是就是补了。

你不能说补就是给它加东西,给它堵住就是补吧。

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肠为腑以通为补。

所以来说,顺应性子的才是真正的补。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这里就又提到了一个治病的大概方向以及方式,也就是治法。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训诫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乏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这里说明了药方中的君臣佐使上,在制方的奇偶缓急多少等的相应问题。

如果学了这个,再去看经方,那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如此成方,就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理法方药。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大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引张景岳之论曰:少阳太阴从本者,以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

然少阳太阴,亦有中气,而不从中者,以少阳之中,厥阴木也,木火同气,木从火化矣。

太阴之中阳明金也,土金相生,燥从湿化矣,故不从中也。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以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

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而主治须审也。然少阴太阳,亦有中气,而不从者,以少阴之中,太阳水也;太阳之中,少阴火也。

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故皆不从中气也。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者,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以燥从湿化矣。厥阴之中,少阳相火也,亦以木从火化矣,故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湿化;总不离乎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之义耳。

此注甚明。知此,而后知邪正之盛负,表里之传变也。也。要之五行之气,以木遇火,则从火化;以金遇土,则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