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渊好似听得入神,两指拈起的那片牛肉,迟迟未曾放进嘴里。
“所以,三千年的新史,天京城始终都是定都之处。
纪秋官,你仔细看看,方圆八百里,看似平常,实则乃天下龙脉之气,延绵汇聚之所。
东、南、西、北,一切的山根、水脉,皆流向这里。”
李姓冬官似是来了谈兴,手舞足蹈道:
“这也是,自古以来,唯有入主天京,占据中原,才算稳坐正统的原因。
借着龙脉加持天京,保证国祚不崩。
当然了,并非如此就可以高枕无忧。
万众所在,汇聚成气,无穷气数,收拢为运。
一国气运,时起时伏,想要绵长至千秋万代,难如登天。”
纪渊微微一怔,旋即问道:
“敢问冬官,如何维持国祚?增厚国运?”
披头散发的枯槁男子,摇头一笑:
“无非就是开疆辟土,一统四方,万族共尊,安居乐业……这些历代帝王追逐的功业。
国运崩塌之兆,亦是如此,连年大灾,民不聊生,自减三成。
流民蜂聚,揭竿而起,攻城占地,再减三成。
如若再有潜龙应运而生,顺应大势,便很难挽回。
不过最怕的,其实还是异族入关,烧杀抢掠,企图争夺正统。
届时,便如同天倾,实非人力可以抗衡。”
第301章 二龙要相见,燕王白行尘
异族入关,于这部三千年新史上,只发生过两次。
最近的一次,自然是百蛮皇朝。
他们以重骑铁蹄纵横天下,踏破城关,占据中原。
历经五世十一帝,把持社稷神器。
因为不得正统人心,致使烽烟四起,群雄割据。
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真正葬送百蛮皇朝国运的。
并非圣人,也并非红巾义军,而是域外四尊的肆虐爪牙。
当时,百蛮内部纷杂,部族众多,山头林立。
再加上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导致一朝气数**益减少。
皇族为求镇压国运,集合万众香火,供奉长生天神,孕育本我元灵。
结果却被奇士和怒尊做局设计。
悄无声息将长生天神,腐化成了一头大魔。
险些作为化身容器,迎接怒尊降临。
打破绝地天通,放开仙神禁制!
百蛮皇族见势不妙,为此活活献祭半数之多的宗亲。
催动九十九道龙气禁法,放逐大魔,填平虚空!
尔后,元气大伤,再也无法镇压府州各地,揭竿而起的红巾义军。
只能坐看十几路豪雄声势壮大,从此失去大势。
再往前追溯,便是盛朝崩塌四分五裂的漫长乱世。
那时候,正值大盛崩塌,八王争鼎,征战不休。
各方为了夺取龙脉,纵容外族劫掠,勾结化外之民。
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最后谁也没有得到龙脉认可。
反而把中原大地弄得糜烂不已,亿兆百姓流离失所。
这两次异族入关,都酿成了滔天大祸。
以杀戮为乐,以奸**为戏,以残暴为威,由此催生大量的四神爪牙。
那段活人被视为牲畜,两脚羊的黑暗时代。
用“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来形容,绝对不过分。
就连史官都不愿回顾,每每翻过便会涕泪俱下。
“原来国运气数,与宏图功业相关。”
纪渊恍然大悟,感觉很长见识。
难怪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个个追求开疆拓土,四海一统,天下升平,万邦来朝。
唯有这样的不世之功,才能鼎立基业,增厚国运。
“所以太子监国二十年,虽有威望,却无威权,有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建功立业,
不如燕王殿下卫戍九边,来得瞩目。”
李姓冬官胆子颇大,言谈无忌道:
“自古以来,能够压服一座皇朝的雄伟帝王,
无非就是开国太祖、守成之君、中兴之主这几等。
太子殿下是第二种,他的威望天然逊色于圣人。
想要彻底确立储君之位,必须立下泼天大功,
才能令其他几位藩王,以及文武百官心服口服。
权术之道只能御下,却无法服众。”
纪渊眉头微皱,颔首赞同。
也许,这就是白含章蛰伏二十年,至今才开始展露峥嵘的原因。
这位太子殿下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以及发难的理由。
否则,那些算是长辈的淮西勋贵,以及跟着圣人出生入死的边关武将。
如何能容忍,一个想要对付自己的嫡长皇子,独掌大权,成为储君?
“国运气数,是否也跟群臣有所牵扯?”
纪渊细细咀嚼酱牛肉,随后好奇问道。
他记得清楚,凡是入品的景朝官员,发放的官服蕴含龙虎气。
有着震退邪祟,惊慑阴魂的效果。
“那是自然,为官,便等于成了朝廷的一员,可谓荣辱与共。
尤其兵家和儒家,他们皆为入世的道统,避不开的。”
李姓冬官仰头饮尽满葫芦的好酒,回答道:
“像兵道武修有上、中、下九道外景气象,比如‘兵主’、‘人屠’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