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儿,你可得给朕选出最好的书社哦。」刚刚给孙子丢了个锅的爷爷立刻又发了一堆糖,深谙教娃心理学的洪武帝衝着站在第一排的大孙子挤挤眼,满脸都是【爷爷给了你出去玩的机会,要好好谢谢爷爷哦】!
感觉背后的目光瞬间更加炽热的木小白深深吸了口气,稳了稳心神后衝着他爷爷躬身应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
然后,散朝后,小皇孙就被臣子们给围上了。
这些前一刻还在极力反对洪武帝搞图书整理的臣子们很成功地被转移了注意力,他们围在小皇孙身边好奇询问选择书商有没有什么标准,并且激情又含蓄地为他们寻常买书的书社投了内部票。
然后,这群文化人就开始了内部BATTLE,并且开启了内部攻讦模式。
这个说「你那书社有连页」,那个说「你推的书社我买到过错字」,这个回「连页自己裁开不就好了,又不是决定性问题」,那个嚷「你买精装版就不会有问题了,你干啥去买廉价版本」,于是这个又回「精装版是收藏的,普通版才是学习的,学习的底子错了还收藏个毛」。
不过说了几句话,这群文臣就自己争论了起来。
木白吸了口气,露出了一个十分得体的笑容,「既然大家意见不一,那就招标吧。」
作者有话要说:洪武帝(甩出一个太子鱼饵):朕脾气不好,但是朕的儿子脾气好啊。
苦逼的文臣们:嗷!!我们又可以了!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啊!
洪武帝(甩出一个太孙鱼饵):我儿子脾气好,但我孙子会搞事啊。
刚有些伐开心的年轻的文武官员:嗷嗷嗷,这个我们可以!反正我们年轻,看得到希望。
洪武帝,一个靠卖人设稳定朝廷官员的出色帝王(不是)
第131章
洪武二十四年,福建泉州港迎来了自建港以来最尊贵的客人——大明的皇太孙。皇太孙偕一干文武行水路南下,历经十余日,这一日,他们的船隻终于抵达了泉州港。
太孙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巡察福建的备倭情况。数年前开建的以厦门城为主要防御点的沿海防线已经竣工,在这两年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洪武帝派已经虚岁十八的皇太孙来视察合情合理。
但消息灵通的当地书商还是打听到另一个消息,太孙此行前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暗中探访,遴选能够承担大明正在编纂的《文献大成》的印刷书商。
作为全国最大也是最繁荣的出版胜地,整个福建加起来大小书商有三百余家,光泉州港一处的书商就有二十多家,这些书商在打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激动坏了。
能够为官方出版图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要飞黄腾达的节奏啊!
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他们就能找最好的雕工,藉由官方的渠道将书籍发往四海八方,这是多大的一个市场?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书都是给谁看的?皇宫里还有朝堂上的贵人啊,做了这一票,他们的书社以后就是给皇帝印过书的。
沾了皇气,作为大明第一IP,沾个「皇」字就意味着数不尽的客源啊。
这才是最大的收益!!!
于是,这厢皇太孙还未抵港,那厢泉州港的各家书社已经开始不约而同地张灯结彩,书商就仿佛打了鸡血一般,使劲浑身解数,将自家最新、印刷质量最佳的书册放到了书社最显眼的位置。
有消息灵通的外地书社东家更是一咬牙,竟千里迢迢跑到泉州港,在最热闹的大街上盘下了一间铺子,挂上牌匾、写上书目、繫上红绸,码放上最新的书籍,一家正儿八经的书社当即新鲜出炉,并且极其招眼。
要知道书社这种存在以往的主要客源是各地考生,其铺面也多位于学宫、孔庙附近。闹市区这种地方不仅和它们的逼格不符,而且客人又鱼龙混杂素质不一,书籍这玩意容易坏也容易脏,所以他们是从来不来的。
但是立刻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皇太孙毕竟是个小年轻,小年轻到了一个地方后能不去闹市区逛一逛吗?到时候太孙殿下走到闹市区可不就是第一眼看到了那间书社?而且他此行有任务在身,肯定会走进去看一下啊!
到时候满大街上只有那一间,又是太孙逛的第一间,这跑去闹市区开分店的书店可不就能给太孙留下深刻的印象吗?
卑鄙,太卑鄙了!
于是,让泉州港居民看不懂的一幕就这么发生了——闹市区的若干家店铺先后关了门,再开门时已经换了东家,并且成了书社,放的还都是些极为阳春白雪光看书名就让人没兴趣去翻看的书籍。
然而,哪怕书社每天门庭冷落,这些掌柜也丝毫不着急,每天就举着个鸡毛掸子小心翼翼地掸去书籍上沾惹的灰尘,像是照顾娇嫩的婴儿般精细。
而且,这些掌柜每天都没事就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看上去古怪极了。更可怕的是,这些掌柜那笑眯眯的眼神中似乎时不时会闪过寒光,每次看到小青年入店都是一阵热情的嘘寒问暖,又是端茶又是送水的,很是殷勤,然后长篇大论地给人介绍自家店铺的历史。
入店的年轻人通常都会这古怪的热情吓一大跳,最后离开的时候不得不顺手买上几册书,否则,总感觉不太好意思走出去。于是,泉州港的读书人纷纷怀疑这是书社新出的推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