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正 译
天空,沙子,盐木,白色居民点,发亮的树叶,灌溉沟渠和道路的细小线条,嫩绿的田野,黄色的草地,羊群,又是天空,沙子,盐水。
这一切,从飞机窗口映入眼帘。飞机在向南飞去。
只能听到轻微的飞机马达声,风吹得空中列车的甲板呼呼响。我的心情很急切,但我似乎觉得,飞机慢得象无力地挂在空中了,下面沙子上似乎有飞机的一动不动的黑影。不透明的白色丝绸窗帘在微微晃动,这窗帘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我再次读着电报:“情况复杂,马上飞来支援。”
按前线的习惯说来,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我在紧急执行命令。
我有一位有经验的同伴——刷着黑漆皮子的手提箱。它象活人一样摇晃了一下,靠近了我一些。飞机准备着陆了。从窗口可以看到,螺旋桨懒懒地转动着,飞机襟翼在轻轻摆动,大地象微微升起来,很有礼貌似地接近我们。
着陆了。飞机在机场上敏捷地跑着。
停机后,有股强烈的泥土味从打开的门口闯进来。一个穿浅色大衣的乘客笨重地走到铝制的舷梯上。他的背把门完全遮住了。很快地现出他的侧影。
我在哪儿见过这张脸?可我想不起来。
我们坐上公共汽车,穿浅色大衣的人正坐在我邻座。我尽量不让我的笨重的手提箱碰着他。
“请放心,好好地坐着。”
“他是本地人。”我这样想着——我发觉他说话带本地口音。这时我才想起来;这是华腊德热夫教授,乌兹别克的著名科学家。不久以前他发表了一部有独创性的著作,专门的报刊上对它作过许多报导。
“你是华腊德热夫教授?”
“是,是我,您是?”
我作了自我介绍以后,很快说道:“见到您很高兴。请告诉我们,损失很大吗?城里怎么样了?”
“我是昨天从城里飞出来的。形势非常紧张。”
“居民怎样?”
“在日夜工作……但是……不要紧,您会看到的。”教授紧闭起嘴唇来。
光秃秃的土地不见一根草,黑黑的树木,停着不动的近郊列车。人们把沙子撒在铁轨上。太阳勉勉强强从火山灰似的棉状云里选出来。
我们驶进了城。汽车停了下来,不能往前开了。
街道上奔流着肮脏的绿色的“浪潮。”
就象是海潮漫进了城里一样。可是这儿是离海几千公里的干沙。这股象前浪推后浪似的东西,是闯进城里的大群大群蚊虫。
螟虫在柏油马路的街道上、人行道上、屋檐下运动着,在电车道上爬动着,也拥进了停住的载重汽车和公共汽车。
我们下了汽车,象走在多苔的沼地或涉水一样地穿过街道,打算到教授的住宅去。这真是十分难堪的事。我好不容易才抑制住呕吐,踩着窣窣响的活蝗虫身上走去。
从华腊德热夫教授的话里我明白了.蝗虫的泛槛使这个城市完全瘫痪了。向工厂供电的工作停了——高压电线短路了。有些区的电话联系也中断了——蝗虫闯进了自动电话局。
生产企业的通风器把蝗虫吸吮到了各个车间。糖果点心店啦,药店啦,纺织厂啦,医院啦,学校啦,实验室啦,里面到处都是蝗虫。
人们就象在洪水时期一样保护着每一公尺的土地,但蝗虫无孔不入。
地方报纸出了号外。被粘在报纸上面的蝗虫翅膀给报纸插上了画——蝗虫也进了印刷厂。
食品厂也停工了——蝗虫闯进了所有车间。食堂和饭馆都关门了。
电影银幕上飞着巨大的黑色飞机——这是在放映机光渠上飞着的蝗虫。灯闭了,人们挤着跑出电影院。
街道上,行人用铁锹为自己开路。道路收拾出来不到一分钟,走着走着又没有路了——又被绿色的“波浪”盖住了。
城市象要被窒息了。
这个城市座落在向东运动着的蝗虫的巨大渠道上。再过去就是沙地和草原,再往远走就是费尔干纳盆地的花儿盛开着的花园区。
和这意外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非常委员会在日以继夜地工作。必须把蝗虫消灭在这里,在城里,不让它再往前发展。但怎样才能做得到这一点呢?
通常喷洒药粉灭蝗的办法,在这儿不能采用。不能在全城撒上有毒的药粉。象压沥青人行道那样把蝗虫一批一批压死,这也不行——蝗虫会飞的。夜里,等蝗虫不动弹的时候,人们在探照灯下把蝗虫装在大筐里,运到城外消灭。各个组织都动员起来,投入了这一工作,几十辆载重汽车停在街道上,等着装满一筐一筐的蝗虫。
但这也无济于事。许多蝗虫在夜里躲了起来,太阳一出来又飞到了街道上。
天黑起来了,蝗虫的声音渐渐静息了。在城市北郊,载重汽车急不可耐地工作着。象昨晚一样,正在捕捉不动的蝗虫。
教授不让我上旅馆,带我上他家去。我来到了我的新相识——这位论硬翼昆虫著作的作者、入迷的科学家、有魅力的人的住宅里。
电话铃响了。华腊德热夫脖子上带着餐巾,走到电话机前,拿起耳机说:“是我……是的,是的,华腊德热夫……什么?用硫化气?……作用怎样?一般……我说要死的!……可是人呢?人也要毒死的!……想什么办法?把蝗虫捉起来放在棚子上,用烟熏……怎么捉?不知道。”
他放下耳机,诉苦说:“他们对我说:‘你是专家,你什么都知道。怎样消灭蝗虫,怎么拯救花园和葡萄园呢?'可我不知道,我提不出任何建议。”
又是电话铃声。
“蝗虫能烧着吗?为什么烧不着?放汽油就绕着了……可以烧它吗?逮住就烧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