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 吴岩 译
主持人的话:
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坛上流行着一种奇特的流派,叫做“黑色幽默”。这类作品突出展示我们周围世界的荒谬扭曲,用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间的不协调。正是这种世界本身的滑稽可笑,经过黑色幽默作家的妙笔加工,形成了一篇篇独具匠心的艺术杰作。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小库尔特·冯尼格,可以说是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冯尼格是从科幻小说起家的呢?
冯尼格生于1922年,其主要作品有《自动钢琴》(1952)、《泰坦的海妖》(1959)、《上帝祝福你,罗斯瓦特先生》(1965)、《第五号屠场》(1969)。
《猫的摇篮》写于1963年,也是冯氏具有代表性的黑色幽默作品。小说结构宏大,线索散乱,人物众多,文辞幽默,概念性的表述全部代入了滑稽和隐喻之中,细细品读,使你回味无穷。在全书的开头,作者明确地说:“猫的摇篮”其实既不是猫,也不是摇篮,它只是小儿玩的“翻绳戏”中的一个小小花样。正是这样的声明,使全书陷入了一种似真似幻,似有似无的境地。
改编者将全书通读了八遍后才开始进行缩写。为了展现原作中最突出的情绪性内容以及对整个世界的颓废、怨愤感,改编稿尽最大限度保存了原作中的语言,以使读者得到真实的享受。
猫的摇篮本来只是一截交叉缠绕在双手上的绳子,可是小孩子却对那些交叉的十字看了又看……
其实,既没有该死的猫,也没有该死的摇篮。
一、猫的摇篮
费利克斯·霍尼克博士真是个怪人。他一生中从未读过一篇小说,甚至连一个短篇也没有看过,或者说至少从他识字以来就没有读过,他也从来不读他的邮件或者报纸杂志。他是个科学家,原子弹之父,许多人认为他应该读过很多科技杂志,可是实话告诉你,他真的没有读过任何东西。
甭管什么东西,都可以引起他无穷的兴趣和勾起弄清事情的**,正如他自己在接受诺贝尔奖金发言时所说的:“我从来都象一个八岁的小学生,在春天的早晨在上学路上游游逛逛,不管碰到什么东西我都要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时候还要学一学。我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
比如说1945年8月6日这一天,当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成千上万生灵在原子弹的气浪中披靡倒地,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注目广岛时,他却置若罔闻,关在书房里,对一根绳子发生了兴趣。
他不会玩任何游戏,对一切别人编出来的戏法、游戏或者什么规则,他都一窍不通。可是,这一天,他却把小儿子牛顿,一个侏儒,叫到房间里,玩一种叫做“猫的摇篮”的游戏。而在平时,他不但从来没有和他和孩子们玩过,就连话也很少和他们说一句。他关心的是科学,人不是他的专业。
“猫的摇篮”是用一圈绳子绕在双手手指上,翻出叫做“猫的摇篮”这么一种花样来哄小孩玩的、颇似中国俗称“翻牛槽”、“翻绞绞”的游戏。当牛顿走进他的书房靠在博士身边时,博士对牛顿露齿一笑,把那一圈绳子在牛顿面前晃了几晃,问牛顿:“看见了么?看见了么?看见了么?猫的摇篮?看见猫的摇篮了么?看见漂亮的小猫咪在那里睡觉了么?咪呜!咪呜!”
牛顿恐惧地望着父亲。他挨父亲那么近,看他的汗毛孔就象月亮上的陨石坑那么大。他的耳朵,眼睛、鼻孔里长满了毛。雪茄烟把他的牙熏得象地狱入口一样黑。后来他常常在梦中见到那副面孔。
接着博士又唱起来:“摇呵摇,小猫咪,树梢高又高。大风吹,摇篮摇。树枝刮断了,摇篮往下掉。摇篮往下掉,猫咪往下掉,通通往下掉。”
小牛顿吓得放声大哭,跳将起来,以最快的速度从屋里跑了出来。
多少年后,当小牛顿长大成人,坐在一家不出名的小酒馆里回忆这件事时,他说:“猫的摇篮本来只是一截交叉缠绕在双手上的绳子,可是小孩子却对那些交叉的十字看了又看……”
然后,他顿一口气叹道:
“其实既没有该死的猫,也没有该死的摇篮。”
二、历史,读着它哭泣吧!
原博士手边暂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可研究,暂时“失业”了。但是自然界的一切奥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有一天一个奇怪的问题打动了他,这个问题是:“当乌龟把头缩进去的时候,他们的脊是弯起来了呢,还是缩短了?”于是他的屋前屋后,卧室那室里,有了许多乌龟。
也正在这时,刚刚走出战争硝烟的美国政府遇到一个难题:如何消灭泥沼?在战争中,臭气冲天的泥沼会阻碍卡车、坦克、榴弹炮、人员……的行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美**队必将战必克、攻必胜。
于是,美国海陆军将领们去请教霍尼克博士,希望他能研制出一种叫“九号冰”的化学物质,它只有小药片那么大,只要在泥沼里放上一点点,它就可以使湿粪、泥地、沼泽、小湾、池塘、流沙和泥潭无限膨胀,变得象水泥一般的坚硬。他们相信霍尼克博士能办到,他们把他看成一个魔术大师,认为只要他把魔棒一挥,就能使美国战无不胜。
但是此时博士正在研究乌龟,对于他,只要是科学,只要是奥秘,就没有价值大小、重要与否的区别。曼哈顿计划局派来的人知道只有等研究完乌龟时才能开始下一项研究,而乌龟研究又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于是一个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