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轶迅 译
如同每个星期都会收到的其他几百份投稿一样,它是从门的横梁上塞进来的。那些描写从未听说过的人的传记;以天气报导或介绍小说的30个人物开始头二页的小说;某人祖母写的枯燥难懂的大块头诗集。
所有这一切都会堆成一堆等着筛选:浏览一下,看是该拒绝或是退回。
事实上我们只有一位筛选人:迈拉·可瑞斯普。她的眼睛一只绿一只蓝,对筛选自投稿件很有天分。她偶尔会从这些手稿中挑出可用的,退掉其他的。每天如此。她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当我问她为什么喜欢时,她说是因为我付给她大把美元。
时光出版社并不是个很大的出版机构。但我们干得很好。我们并不局限于出版某一领域的书。时光会出版任何看着好像能赚钱的东西。可是我们收到的很多手稿都已经在蓝灯书屋(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哈玻·科林斯出版社和其他大的出版社转了一大圈。有些手稿是由经纪人送来的,但那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它的态度。除非是我们已知的作者写的。否则它们都会被放到那一堆里等着筛选。
有时我们会很走运。去年我们出版的两本自助书就卖得格外火,一本关于诺亚方舟的小说也轻易成为最畅销书。
总之,事情发生的那天,天气寒冷而潮湿,供热系统又出了故障,所以我裹了件厚毛线衫。我刚进入办公室倒上咖啡,迈拉就进来了。她随身带着一把伞和一部手稿,这很不寻常。她通常不会把这些东西带回家。
“嗨,杰尔,”她打着招呼,“我想我们找到了一位优胜者。”
“真的?”
她喜气洋洋地回答:“是的。我大半夜都在看它。”她走到自己桌子旁坐下,我还以为桌子前面是第二份手稿,其实那只是这部手稿的其余部分。
“上帝,”我感叹着,“看来有上千页。”
她匆匆翻到结尾处:“1212页。我只读了几章,不过,如果其余部分一如我已经看过的——”
“就那么好,嗯?”
“我不忍释手。”美妙的形容词。我们很少能看到什么让人无法放下的东西。她翻着书页。
“真难以置信,”她说,“这家伙到底是谁?”
“书名叫什么?”我问。
“他称其为《漫长的战争》。是描写中东战争的。”
“关于哪一次的?”
“我们一共卷入了几次?我没有看今天早上的新闻。”
“战争已经开始了。”我说。
“不过不会像这个,老板。”她仍在翻看着书页。
“谁写的?”
“一个叫帕特森的家伙。”她摇摇头,“爱德华·帕特森。你听过他的名字吗?”
对他我闻所未闻。
“投稿信上怎么说?”
她花一分钟找投稿信:“‘小说附上'。”
“就这?”
“就这。”
通常我们会准备一个筛选盒子,她会把有出版潜在可能的手稿放在里面。我们废弃这个盒子是因为迈拉很少会把什么东西放在里面。所以她只是取出手稿。把它放到一边的桌子上。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从那一堆中拉出另一部投稿,开始翻看。但我知道她其实是在等我。她想让我拿起《漫长的战争》。
“下班前我会看看的。”我说。
她继续翻着稿件,叹口气,拉过键盘。打印机打出一份新的退稿信。“好吧。”她随后回答。
我正在审《走直路》,是亚当·特伦特写的一部关于灵感的书。书很虔诚也很鼓舞人心,里面还记载了许多灵感的奇闻轶事。
我停下,抵抗着看帕特森的诱惑。它类似于一部史诗。手稿在桌子上蒙胧出半个脚印大的类咖啡渍。那让它看起来颇具威严。
现在。免得你认为我是那种只关心能看完多少来稿的编辑。让我告诉你吧。虽然有销售数字问题,但我的雄心总是想发现一位新作者。噢,好吧,所有的编辑都有同感。但那是因为我们都很高尚也富有同情心。所以当迈拉起身去洗手间时,我拿起了帕特森的手稿。
帕特森住在新罕布什尔。
我打开封面。瞟着开始的几行。那天晚上我把它带进电梯,带回家。整整1200页。
火车上我在看它。在麦洛吃晚餐时也在看。整个晚上我都在看,甚至把它带到了床上。
在2001年的夏天,我随同一位年轻的大学英雄走进军队征兵办公室,畏缩地看着他加入预备役。我和联合国的视察员们一同前往伊拉克,看着他们就伊拉克的防卫做着陈词滥调的发言。他们那些不可信的证据让当地人都大吃一惊。我坐在总统的政事会上看着总统的助手们急切地想要打击萨达姆,构想着他们希望联合国和选举人会买账的证据。
夜不知不觉地从我身边溜走,当黎明的第一绺阳光射在窗帘上时,我最终合上了眼睛。
几个小时后我给迈拉发了语音邮件。告诉她我会晚点儿才去。在大约9点时再次发邮件告诉她,我今天压根儿不会去了。
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它拥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是的,它拥有。而且它还包含更多。它控制着战争。透过主人公们的眼睛。读者可以明白战争是如何开始的。能够领会到冲突产生的必然性。读者会理解霰弹枪打在护卫身上意味着什么。或者会理解在法鲁加去串门意味着什么。读者经验了同不怕死的敌人进行搏斗。他们以为死亡是一种神圣的必然。
我同一群起义者渡过一段时光,开始理解是什么驱使他们去起义。当受伤害的无辜者被送进伊拉克医院时.我带着担架穿越被烧毁的病房。最后当阵亡消息传来时,我在俄亥俄州同母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