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端着杯子陪饮,喝过三杯之后,他才说正题,问王达如今做什么,在哪里住,之后就让他跟着同去军中效力。
这可违背了王达的心意,他面露犹豫之色,惹得王达师兄当下变了脸:「师弟,你可是忘了丰城之事,忘了咱们身上的血海深仇?!」
「没、没忘。」
王达眸中划过一抹痛苦之色,他的一条手臂都失在那场城破人亡的祸事里,如何能忘?
「既然没忘,就与我同去军中,此仇,不得不报!」
不等王达再说什么,他就继续说这些年逃命的种种,比起王达带着孩子隐姓埋名的潜藏,他做得可就多了,先是去查了那次的事件始末,他们这些机关师可不是离群索居之人,当年居住的丰城是赵国封给他们的,可以说有了这么一座城,他们就能够好好地繁衍生息,若干年后,说不定也能成为世家大族的样子。
但,这些都毁了。
老老少少,亲朋故旧,全都在那一次灭城之战中化为烟云,这就是血海深仇,不得不报。
王达的这位师兄侥倖从中逃得一命,心有不甘,又觉得此事突兀,丰城所在,不是腹地,也不是边境,离边境小城总还有几座城的隔檔,没道理外来的敌人连烽火都看不见,直接就过来破城了。
他们走怎样的道路,经过哪里,怎样就直接过来了,难道是神兵天降不成?
他同样隐姓埋名,花了五年的时间去查这件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果然查出来一点儿端倪。
赵国国君有三子,因国君老迈,三子之中谁能成为下一任国君显然是个大问题,其中支持率最高的就是大公子,时下立长之风盛行,但赵国却还是有嫡子的,也不是很小,就是二公子,与大公子相差不过三岁,若论贤能名声,两者之间,难分轩轾。丰城支持的也是大公子。
这本算不得错,错就错在他们的支持帮助大公子拿到了几次很耀眼的军功,这就让二公子寝食难安了,便有了那一出宛若天降流火的灭城之事,生生断去大公子的一条臂膀。
灭城之事不过一年,国君之位便落在了二公子身上,作为既得利益者,若说他与此事无关,很难让人信服。
「一国公子,嫉贤妒能……」王达师兄表情愤慨,「此等君主,何能为君,必要一同灭了才好!」
他如今效力魏国,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助魏吞赵,为此而奋发努力。
这可真是个宏大的愿望了,纪墨看着王达师兄,目露敬仰,略一思索又觉得逻辑不那么对劲儿,既然支持的是大公子,为什么不直接寻了大公子拨乱反正呢?不是人没死,只是出逃了吗?
这又是一桩尴尬处了。
古人生下孩子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连国君之子也不例外,赵国的大公子正式出现之前,已经不知道死了几个,好容易看着一个有些长成的样子,当然要好好培养,委以重任,不能寄希望于还没出来的嫡子。
何况这时候国家跟国家之间联姻,他国的公主娶来当了王后,生下的嫡子其实也带着他国的嫡系血脉,若是本国弱小,很容易方便他国以此为由插手本国事务,说不得直接就被吞併了。
反倒是那些庶出的公子,其母多半都是本国人,说不得还是王公大臣的女儿之类的,显得更为亲近本国。
赵国的大公子就是这样的本国人,而获封丰城的那些机关师,也多是本国人,本国人对本国人,天然便有些立场倾向,更不要说国君老迈,很多军中事都交给了大公子来办,这分明就是要把国事一同交付的感觉,丰城因此向大公子靠拢,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若说真的投靠之类的,其实又没有那么亲近,在大公子那里看来,顶多是好用但普遍的那种,机关师作为技术型工种,非常接地气,太过底层,参与不到朝中的事务上去,对立志做国君的大公子来说,其实就比普通的兵士多了些技术,算不得什么强有力的支持。
这样的尴尬地位,不要说大公子没出事儿他们登不上大公子的门,就是大公子出事了,他们还想要效忠,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寻,又能否被信任。
王达师兄也不蠢,知道这头靠不上,可又压不下那愤怒,方才投靠了魏国,进入魏**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对赵国下手,他可以趁机报仇。
只是这中间曲折,让纪墨听来,若是真的确定是那二公子所为,若不想光明正大讨回来,直接暗杀对方就好了,哪怕是做个非常强力的□□,找个合适的地方,衝着二公子,哦,人家已经是国君了,衝着这位国君来一下,说不定什么事儿都解决了,何必如此麻烦。
更何况,这其中,纪墨还真的觉得未必就一定是这位二公子所为,机关师好歹也是攻城之战的保证,没有机关师製作的攻城器械,想要攻城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知道自己国家的机关师都在丰城住着,还要把丰城连锅端了,直接灭城,不说断他人臂膀的事情,难道不是断自己的臂膀吗?
将来赵国跟他国相争,别人都有机关师,赵国没有,孰强孰弱,这种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难道不鲜明吗?
这种决策,只是为了打压内部的竞争对手,未免有些昏聩吧。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过如此。要知道,二公子以后可是要接手赵国的,难道就是为了接一堆烂摊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