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又要考虑一个派别问题,对经文的解释各派还是有些区别的。
认真说起来,千年经典传承至此,其中的坎坷磨难分了派别,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只是真的要学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目前纪墨还没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每日专注经文,传经人,若连经文都背不下来,又传得什么?
现存经文的谬误,有不少也是因为记忆口传出现了音译之类的问题,这才有所不同。
认真要考证到底哪个字才是正确的那个,也着实是不容易,起码目前小庙之中没什么权威直接对此事一言而决,采用的还是音译理解的方法,重点是意思,而不是字。
由此可见佛教之超脱,已经不再着落于纸面上了。
纪墨之所以不曾把所有的谬误都挑出来让人更改便也有这样的原因,都不知道哪个才是对的,怎么改,把错的改得更错吗?
大和尚听到纪墨回答正确,微微点头,这样的水平,是认真看了。
因为纪墨年龄小,没有问他看了的感想是什么,只问他为何坚持做这件事,纸条夹进去,没有人更改,还有用吗?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的就是思想问题了。
「为了修行啊!」
纪墨的回答很笼统,却也很灵性。
寺庙之中,洒扫是修行,行走坐卧是修行,早课是修行,抄经是修行,如他这般不断挑出谬误来,也是修行,总要给自己找点儿事儿干,免得荒废了时间。
「二三子间,唯你修行?」
大和尚的话有些诛心。
一起的这么多小和尚,就你一个知道修行?你若知道修行,怎能不知要引人一同修行?如此,修行又可还是修行?
这个世界的佛教,就纪墨目前所知,并没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即度己和度人之分,两者矛盾而统一,正如大和尚的这个问题一样,只顾着自己,是修行?
「我自修我行,他人修他行,三千大路上,同归佛座前。」
所有人走的路未必都是一样的路,殊途同归,总是拜一样的佛就可以了。
纪墨的话并不难懂,却少有人在他这个年龄领悟,或者说领悟的该是另外一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含义。
纪墨的话是差不多的,自己管自己,但意思却提升了一层,所有人都自己管自己了,那么,总是能够拜见佛祖的。
大和尚听得一愣,道理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但孩子的话,天真直接,便有如那明心见性的一棒喝,让人心头一清,当下醒悟过来一些以往所为,竟是也在走这条道路。
这就十分难得了。
「难得,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解。」
大和尚夸奖一句。
纪墨抿嘴笑,很想回一句「莫以年龄欺人小」之类的话,后来想想,作罢,自己比本来也不是个小孩子,比赢了小孩子,很骄傲吗?
大和尚是个有佛心的,并不以纪墨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小和尚,他每日带着这些小和尚学经文,给他们讲佛学故事,让他们对佛经产生兴趣,再教导他们学习文字。
这些被他挑选来的小和尚,都算是聪慧爱学的类型了,饶是如此,正事完成之后,一个个也如飘飞的落叶,四散而去,找不到几个影子,当真是动若脱兔一般。
如此无组织无纪律,大和尚只是笑呵呵看着,若有小和尚到他身边儿歪缠,也会抱起来放在膝上问两句,再说两句道理。
若有那哭咧咧回来告状的,必要两人当面,讲个清楚,自然,之后还要再说两句道理。
以上皆不听,那就一起去干活吧,有精力闹腾,肯定是不够累,累够了就乖了。
第553章
得益于大和尚的教育方式,小和尚们别的不说,彼此相处之间还算是比较和睦,哪怕是纪墨如此不合群的,也没受到多少歧视欺凌,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像是一滩死水,没点儿竞争向上的意思。
面前的路,好像就是这样,慢慢长大,长大了就成了大和尚,之后或者撞钟或者抄经,总是一样的活法,即便是方丈,可能也就是在来进香的香客面前多了几分尊重,放在寺中,也未曾比别人多吃一口饭。
另外,不得不提,也许有些寺庙做的斋菜能够比得过肉菜好吃,然而在这家小庙之中,饭菜普普通通是真的。
倒也不是故意做得不好吃,关键是炖煮蒸这类全没油水的吃法实在是不够养人,没有炒菜,不是时代没发展到铁锅炒菜的阶段,而是这时候的油都是荤油。
什么叫做荤油,大肥肉块儿往锅里一过,滋啦滋啦一通下来的油,就是荤油了。
这种油,出家人显然是不能用的。
肉不能吃就罢了,连鸡蛋都不能吃,也是让纪墨开了眼界了。
所谓「一切出卵不可食,皆有子也」,经书里面写得明明白白,已经把人给安排妥当了。
再说一些戒律之类的,寺庙规矩之类的,也都是经书里头就有的,小庙能有的随意就是不全按照经书所说的做,撑不起场面,但很多戒律却是不能疏忽,即便不提信仰虔诚与否的问题,就说和尚之所以是和尚,不正是因为那些戒律清规,撑起了一个普度众生的皮囊吗?
若是处处与人争利,不求清净,与旁人再无分别,那么别人又何必跪在佛祖座前,与和尚俯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