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很清楚自己的项目正陷于胶着状态,苦恼之余,他开始寻找出路。
李卫东是聪明人,又是个经验丰富的经理,他对方法论的稔熟一点不输给杜拉拉。有了方法论,就像开始跟敌人搏斗前先弄到了一样趁手的家伙,胜算自然要高出许多。方法论这个东西,既不是厚黑,也不永远阳光灿烂,它是现实主义的,具有客观实用的特征。
比如方法论会告诉我们,一个人想从项目的泥潭中走出困境,通常有下列五种办法。
方法一,部分放弃法。即放弃部分目标,咱也别企图做成那么多那么难的事情,把目标定得容易简单些,达成的可能性自然增高。
方法二,增加资源法。比如设法增加几个能干活的,比如向老板多要点钱,好让我用几家一流的顾问公司。
方法三,金蝉脱壳法。即把项目踢给其他苦命的家伙,自己则抽身而去。
方法四,质疑定位法。干脆质疑项目的定位有问题,从根上全盘否定项目的意义,从而直接枪毙了它,谁都不用做了!此法通常适用于半途接手项目的人。
方法五,另择良机法。即寻找理由证明项目的时机有问题,然后要求另择良机,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这是一个暂时过关的办法。此法倒有一个好处,当事人进可攻退可守,倘若日后出现转机可随时重振旗鼓再战江湖,要是局面一直未见改观就继续拖着,没准最后能拖黄它,不了了之呢。
首先,李卫东清醒地认识到,方法四完全不适用于本案,这个项目可是麦大卫说要做的,自己又属于主动请缨,关键现在已经投入不少人力,都做了四个多月了,才回过头来要讨论该不该做,那就不仅仅是这个项目做得好不好的问题了,只怕他个人在SH的前途也差不多了。
方法一和方法五,李卫东也不予考虑,他认为那都属于被动防守的姿态,让旁人看笑话不说,而且不符合他的价值取向。
李卫东要选择的是一个主动进攻的姿态,那么,就只有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供选择了,要么增加资源以完成预定目标,要么干脆把项目踢出去。
从李卫东的本心,他还是很希望能由自己完美地实现这个项目的目标,但是当他向几家心仪的顾问公司询过价后,就感到跟麦大卫张口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不仅仅是钱的事儿,关键不合规矩,照说,在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要做之前,需要多少人多少钱,打算怎么做,最后会达成什么目标,都是应该事先跟老板说清楚的,老板也好算算投入产出,决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做—到现在才开口要钱本来就怪异,就算老板不计较,要的钱数字不大还好说,数字大了,自己也踌躇,加上旁边还有个“搭便车”的杜拉拉比着,更增加了他开口的难度。
思来想去,李卫东感到似乎方法三更可行,干脆把项目踢给杜拉拉或者马莱,自己来个金蝉脱壳好了—方向是决定了,但具体怎么踢,对脚法还是大有讲究的。
李卫东很快就从一件事情中找到了机会。
随着SH中国的快速扩张,管理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针对这个情况,早在当年四月,杜拉拉和李卫东刚到岗的时候,麦大卫就为SH中国制定了一个工作重点:加强加快组织的人才培养。为此,有一个很重要的具体动作要做—为全公司所有经理级别以上岗位甄选接班人,以便重点培养。麦大卫要做的,正是拉拉在DB时心心念念想学的successor plan(接班人计划)。
接班人甄选的基础是一年两次的talent review(人才评估),要求分别在每年的一季度末和三季度末前完成,之所以定在这个时间点,是因为那恰好是全体员工刚刚完成半年和年度业绩评估的时候,对于每个员工过去半年一年来的表现,直接主管已经有了较完整的回顾和清晰的定论。
对于被确定为接班人选的员工,公司将有针对、有系统地进行重点培养;经甄选后,确定公司内部没有合适的接班人的岗位,则要抓紧从外部寻找合适的备份,以保证组织的安全。
如此一来,首先要有甄选标准,即什么样的人才够格做接班人。
麦大卫让亚太HR提供了一套测评工具给SH中国的组织发展经理马莱,让马莱依葫芦画瓢在SH中国推广实施。
这套工具要求就被评估者的三个方面进行打分,第一是被评估者在SH过往三年的持续业绩表现(加入公司未满三年者,则评估其过往两年的业绩;加入公司未满半年者暂时不予评估),第二是被评估者在卓越领导力方面的表现,第三是被评估者的潜力。
何查理把这套工具拿来一看,嗬!这东西不仅挺复杂,还都是英文原版的,关键太刺激了!
根据测评结果,每个被评估者都会得到一个定论:是有潜力继续发展,还是潜力已经到头,甚至是该被淘汰—试想,总会有一些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对形势估计不足、一心盼着更好前程的人,要是一旦发现自己的潜力被界定为一般,甚至更低,那还不心凉了半截?不是谁都能想得开的。
虽说有严厉的纪律规定相关人员不得擅自泄漏评估结果,可谁也不傻,总有一些事情能让敏感的人从中嗅出味儿来,比如那些被评估为HIPO(高潜力人才)的successor(接班人),被送去读个MBA、 EMBA之类的还不是必须的吗,日子一久,其他人不就心里有数了。
何查理对马莱的性格和能力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不认为马莱能控制得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