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鹤脑海中就闪过这一次他们计划的行程,果然就在青州往外和江南盐粮进出的路上。
要是江南的天变了,那他们不仅要保证江南之外的地方不受江南的影响,还得给江南提供足够的盐才行,所以盐也得进去。
唐鹤和宁御史对视一眼,道:「江南的漕运……」
「父皇自有安排,我们要做的是整顿沿途吏治,还要保证盐场的产盐量,」太子和白善道:「不知这晒盐的地方有什么要求?是近海都可以吗?还是只北海县可以?」
白善道:「得是阳光充足雨水少的地方,当然,海水的含盐量高自然是最好的。」
他道:「大家洼新盐场是前任路县令留下来的,这块地方他就选得很好,我们在海边一些地方往下挖的时候还能看到盐滷。」
太子便明白了,「将晒盐法详细列出来,回头孤有用。」
白善应下。
太子沉吟道:「既然大家洼合适,晒盐法又是从你北海县起的,那你就多建盐田,孤看只要有海水就可以,所以不必拘泥于海边,可以往更里处去,挖一条大海沟将海水直通进去就行。」
因为他发现这一片庄稼种得少,有些地方不是山的地都荒着,上面的杂草看着稀稀拉拉的,似乎也种不出来什么东西。
白善便苦恼道:「是这样没错,但北海县穷,人力少,不论是挖沟渠、开盐田还是晒盐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太子就皱眉。
其他的还罢,人力上他可没什么办法。
别看各地总有声音说田地不够分了,成丁后分不到足额的田地,但人口并没有多少。
「孤也不能一下给你变出人来,你境内寡妇多吗?孤给你派些兵丁过来?让他们多生孩子。」
唐鹤忍不住低头乐。
白善:「……殿下,现在生孩子也来不及了啊,最少要十七年才成丁吧?」
就算今天就洞房怀上了孩子,那生下来还得十个月呢。
但他没有拒绝太子给他派兵,「今日过后,大家洼盐场必定引人注目,的确需要更多的人来保护。」
正好,人一到他就让士兵屯田,总不能每天就干巡逻的事,大家轮流着来,平时没事去开个荒地,能种粮食就种粮食,不能种粮食就晒盐。
白善算盘打得啪啪响,还和太子道:「殿下也看到了,大家洼这一块沿海的线很长,要是都建上盐田,每日产出的盐必定很多,这么多盐都走陆路运出不费费时费力。」
太子就想到了莱州湾,还没来得及开口,白善已经语调略微上扬的道:「北海县有一地方叫龙池,是天然的渡口,外面就是莱州湾,而从大家洼到龙池也不远,若有海船从龙池出发,那大家洼的盐不仅可以南下江南、岭南等地,还可以往北到达幽州平州一带。」
太子挑眉看向白善,虽然觉得没必要再建设一个渡口,但还是原因倾听。
白善继续道:「而官盐到了幽州和平州,就可以入内到太原一带和草原上。省了去莱州的步骤,路途要安全很多。」
目前海路还是比陆路更安全的。
当然,这个安全针对的是**,而不是天灾。
太子若有所思起来,「你想和莱州争抢出海的渡口和海船?」
白善轻咳一声,强调道:「是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此。」
他临时发散性思维,假设道:「盐要是能从龙池运出去,再回来时肯定不能空船,江南一带的丝绸瓷器都可以上船运过来,还有幽州平州一带的毛皮药材牛羊马等物,他们可以在龙池完成交换,盐船跟着商队走同样的航线也会更安全。」
唐鹤心中一动,「这样一来岂不是变了现在漕运的路线?』
本来不太往心里去的太子微微坐直了身体,思考起来,「这样一来,再把官盐出去的渡口立在莱州就不方便了。」
毕竟青州这边他有白善可用,莱州那边,他可不太熟。
白善连连点头,目光炯炯的看着太子。
太子沉吟道:「但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事,没有四五年,甚至五六年,很难形成规模。」
白善略一思索便咬牙道:「臣愿留在此处,一直到此事做成再离开。」
太子挑眉,「你真愿意在这里留个五六年?」
以白善的能力和资历,他外放就是出来积累经验的,加上他现在又有了晒盐法的功劳,就是现在升职离开也没人说什么。
不过他外放的目的是历练,不会这么早走,但太子和皇帝一开始给他做的规划也是三年。
三年之后,他便可调往其他地方继续历练,要在北海县留六年……
太子微微一笑,颔首道:「既如此,孤就应下了,不就是建渡口吗?你建吧。」
宁御史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提醒道:「殿下,此事得户部和工部核准。」
听白善那打算,显然不是一个小渡口,那就不是青州给钱,而是要从国库拨款了。
白善觉得要等国库拨款,那不知要等多长时间呢,因此暗示道:「或许青州可以预支一部分。」
太子果然很感兴趣,身体前倾,「哦?」
白善就顶着宁御史「你个奸佞」的目光和太子道:「现在于是夏天,夏收和秋收在即,过后便是税款,要是国库一时拿不出钱来,可以从青州这边预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