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满没看内容,而是先扫了一下信封,「都是写给你的呀。」
白善道:「没有涉及医署,他们自然不会写信给你。」
趁着周满看信的功夫,他概括总结了一下京城发生的事,「我推算了一下时间,很不巧,你的信到京城的时候应该正碰上魏大人上书改革盐政之事。」
盐政改革魏知喊了两年,但准备了近十年。
朝中上下也知道魏知和皇帝想要改革盐政,尤其是江南的盐税问题尤为严重。
但具体怎么改革,因为魏知一直没有具体的上折,除了皇帝和几个相关大臣外,没人知道。
而这一次,魏知便上折,将盐政改革细细的列了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盐税的改革。
摺子一上,不说江南一派的官员,全朝堂都震惊了,然后便是巨大的声响,有大声反对的,也有大声提出意见的,而同意者寥寥。
这么大的事儿,周满这时候上的摺子在百官看来都不值得拿到朝堂上来议论。
中书省只看了一眼便给出「待议」的意见,现在朝中乱糟糟的,这种不是特别紧急的事儿还是先放着吧。
门下省对这个批覆意见竟然也没意见,审核通过后发给吏部,只是留言道:「可思虑。」
也就是说,你们现在就可以想一想了。
但也只是想一想,不说吏部乐不乐意,他就是乐意,很积极的去促成这件事,人门下省和中书省转身也能忘了这事。
现在大家的心神都在盐政上,还有江南的官场上,谁有心思放在其他的小事上?
像其他的事,有例可循的循旧例,受灾的、免税的,这种事都照着旧规矩来,快速的决定后大家继续就盐政的事「探讨」一下,偶尔不小心问候一下对方的身体、品德,甚至是祖宗……
而像周满这样没有旧例的摺子,不是非常紧急的就先丢在一旁,非常紧急的就拿出来快速讨论拿定主意后发下去。
所以除了周满这样的官员外,很多官员其实是觉得最近京城的办事效率很高呀,比以前高多了。
周满看完信,愣愣的,「所以我这是因为选了一个不好的时间上书,然后被坑了?」
白善点头,「我觉得盐政改革的事没定前,大家应该没心思讨论你的摺子了。」
周满就拿出庄先生的信再次从头认真的看一遍。
庄先生把魏知的盐政改革要点全都写了下来寄给白善。
周满问他,「你觉得魏大人此法如何?」
白善颔首道:「我不知将来会如何,但就当下来说,此改革之法的确于国于民有大利。」
魏知应该想要改革盐政很久了,所以准备很充分,便是白善以挑剔的目光去看这份改革,也找不出几个问题来。
周满指着信上的红批问,「这是你写的?」
白善看了一眼后点头,「我的字你不认得?」
周满没理他,而是看着那几行红批道:「你一下把盐价定这么低,只怕改革更加不易。」
「我知道,」白善道:「但机会如此难得,这次要是不通过,下次想要再改革就更难了。」
他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有了晒盐法,製盐的成本大大降低,我压下的这个价格,各地县衙还是有赚头的,虽然少,但薄利多销啊。」
「私盐屡禁不止,这是为何?」白善道:「就是因为官盐加上盐税和各地县衙的收益之后价格就变得很高了。可县衙本就是管理百姓的地方,并不是商号,也不当是为了盈利。官盐要是比私盐还便宜,那百姓还会去买私盐吗?」
而当盐的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又还有多少人会去走私盐呢?
周满沉吟,半晌后却依旧摇头,「我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但你肯定不能这样和朝中的百官说,更不能将此心思昭告各地县衙,不然盐政改革更难实行……」
第3151章 盐政改革
太医署和地方医署的建立和扩大,周满是每一步都参与的人,回头去看,刚开始谁都不看好太医署和地方医署,没有人觉得他们能将太医署做长久,更不要说真的开办地方医署了。
一开始不过是皇帝愿意自掏腰包,太医署也有意义,诸臣这才勉强同意开办。
所以周满太知道「同意」二字有多重要了。
她道:「我们应该以小博大,先让他们同意再说。」
白善目光就落在庄先生的信上,蹙眉道:「你是说魏大人的盐政还要再退一步?」
周满摇头,「不知道,大人们的事我岂能断言,但我知道,你想要改变的越多,需要付出的就越多,不然就做不到。」
白善也只是苦恼了一下便将此事丢开,他现在就是一个小县令,远在青州,京城的盐政改革离他还很遥远,作为一个小喽啰,他只要听命行事就好。
但这个小喽啰此时正被朝中的大佬们不断提起。
唐老大人同意盐政改革,却不完全同意魏知的改革方案,和他一样想法的老大人不少。
皇帝实在是不想在大朝会上听他们争吵了,所以干脆找了个好日子把大家叫进宫里下棋喝茶,顺便吃个便饭,喝茶时大家就说说话,把这件事拿出来仔细的谈一谈呗。
魏知认为可以将盐交给商人经营,他道:「如今天下商旅来往各处,由他们运输来往,比我们单独运盐成本要低很多,同样的,盐价也能够下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