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一世富贵 > 第599章 青苗贷

一世富贵 第599章 青苗贷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6 20:03:02 来源:9书院

风从窗子吹进来,带着黄河泥沙的气息,一种清新的感觉,并不让人讨厌。

徐平在窗前就着煤油灯,吹着夜晚的风,看着手里的信件。

信是李觏写来的,他已经从江西路的老家出发,接了老母之后向着唐州的方城县行进,来信报个平安。十年寒窗,游历了半个天下,他也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把信看完,放到了桌子上面,徐平看着外面黑黑的夜色叹了口气。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你有通天的本事,要做成事情还是要人帮衬。

河阴县的这些日子,徐平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没有帮手的窘迫。他到这里的正职是查探河道,这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上面。相应的,虽然知道这县里的情形诡异,却实在没有时间去追查。鲁芳虽然信得过,却办不来这些事情,而且他的身份也不好让他参与民事。

李参的态度再是让徐平不舒服,也只好让他去做这件事,多花点心思不要让他耍小手段也就是了。从地方官一步一步做起来,这个时候就显出了好处,下面的小手段徐平大多都经历过,轻易也瞒不过他的眼睛。

想了一会,在桌子上摊开纸张,徐平提举给李觏写回信。从勉励他到了方城县勤于政事开始,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做地方官的心得写了进去。越写越是停不下笔,把这几天自己想做而抽不出时间做的那些事情,都写到了信里。

一边写着一边想起河阴县里的事情,不知怎么就联想到前世看过的一篇著名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自己还记住的怎么分析地方的民户情况,不提阶级,只是怎么仔细分析主户客户,五等户各自占的比例,哪些人靠哪些人养活,生活境遇如何,一点一点都写进了信里。告诉李觏,把这些资料掌握了,也就明了了地方的大概,不管是地方上的豪强,还是县里的胥吏,再也不能够欺骗他。

掌握地方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是新官到任最应该做的事。虽然这个年代没有这个叫法,但类似的事情还是有不少人做的。一些能吏,照样是到任之后先按兵不动,等把地方情况了解清楚了,再突然出手,一举震慑住治下的官吏百姓。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地方官都不是奔着做个好官上任的,也不想着把地方治理好凭着政绩升迁,而是别有心思。如今的这个时代是这样,以前的朝代也是这样,以后的朝代依然会如此。怎么做个好官大部分人都知道,只是很少有人想去做。

“咚、咚、咚——”突然,门外传来敲门声,不急不缓。

徐平放下笔,心里疑惑。三皇庙后院的门口有桥道厢军的人守住,不可能有人无声无息地进来,半夜敲门,必然是住在庙里的人。

会是谁呢?

站起身来,徐平沉声问道:“是什么人在外面敲门?”

“下官李参,有事求见待制。”

想起白天李参的态度,徐平又坐回座位上,沉声道:“门没有上锁,进来吧。”

随着开门声,李参的身影进了房间,向徐平拱手行礼:“打扰待制歇息,恕罪!”

徐平点头:“时间还早,无妨,有事过来谈。——晚上有些凉风吹着,正好除了白天的燥热,门不要关了,就开着吧。”

李参应诺,把身后的门大开着,到徐平身前站定。

徐平指着旁边的椅子道:“有事情坐下慢慢谈,没什么好拘谨的。”

李参谢过,在下首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沉默了一会,李参才道:“下官深夜来见待制,还是为了白天所谈的事情。”

“哦,你又想起了什么,不妨说来听听。”

李参表情凝重,沉吟了一会才道:“待制说得不错,下官也清楚,像蒋大有这种占地如此多的大户,完全没有作奸犯科的事情,基本不可能。——但是,现在却实在不能动他,不管怎样,等到秋后再说。”

“哦,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今年黄河沿岸几个县大旱,这灾情也怪,只是河阴这里周围两三个县,受灾的地方不多,但灾情却特别地重。待制在三司任职,自然也知道,碰到这种灾情地方官是很难办的。报到朝廷里又不是大灾,不会有什么救灾的粮米发下来,但全靠地方又难以支持。孟州不是什么富庶地方,常平仓里存的粮米不多,其他的钱粮,又都是有使用的,不好挪用。下官在盐山任知县的时候,也碰到一场天灾,当年是动员地方大户人家出粮,加上把秕糠发给穷人,才勉强渡了过去。在孟州这条路子却行不通,像河阴县这里,大户人家就只有两家,童七郎是客户,诸多理由不救天灾。剩下蒋大有一家,正要借着灾情收拾自己家里的租户,也不肯拿粮米出来。下官只好——”

“只好如何?难不成你还向蒋大有家里借粮了?”

“那倒是没有,下官是用了州里面的系省钱粮,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了河阴县的百姓,强令蒋大有一家作保。如今民户逃亡,秋后还债都着落在蒋家身上,如果现在办了他,下官委实不知道秋后该怎么办?系省钱物,等到转运使查到孟州,我如何交待?这之间的利害关系,待制自然心中清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世富贵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一世富贵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徐平听了,微眯双目,心里分析着李参这番话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常平仓是从唐朝沿袭而来,丰收年份米价低的时候用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籴,灾年粮食缺少的时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粜出,用以平稳粮价,所以叫作常平。从性质上来说,徐平前世的国家保护价收粮也是常平仓的变种。

这自然是一项德政,但由于属于地方官掌管,而且又没有严格的管理章程,管理水平各地便参差不齐。一任官走了另一任官来,善于积攒的官员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把仓库填满,下任官员挥霍起来却很容易,再攒却就难了。日积月累,这仓里的粮食便就越来越少,再加上近些年偶有地方用兵钱粮少了也从常平仓挪用,在很多地方常平仓便成了一座空仓,再也起不到原来设立时赋予的作用。

地方官手里没有了这一大项自己掌管的钱粮,就很难在地方做什么大事。虽然州里都有军资库,里面积攒的钱粮不少,但名义上那是属于中央,属于三司的,称作系省钱物。以三司的强势,哪个地方官不经过三司批准,动了这些东西吃不了兜着走。

李参的意思很清楚,因为救灾,而他能够动用的常平仓里没有余粮,便挪用了属于三司的系省钱物,借给了受灾百姓。要想不被三司追究,那便要在转运使巡查到孟州查账之前把这空缺补上,不然的话,三司不会有耐心听他一个通判分说。

这道理也讲得通,至于让蒋大有家作保,那就是必然的了。这满县只有他一家有偿债的能力,没有他作保,借出去就不可能收回来了。而蒋家派人出去追捕逃亡便也就有了理由,不把人追回来,蒋大有家要帮着他们还账。

睁开眼睛,徐平问李参:“官营借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你以什么名头?”

李参苦笑道:“哪里有什么名头?因为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出去,以民户地里的青苗作抵押,下官便称作青苗贷。本来对民户是好事情,可今年不同于以往,遭灾之后地里的青苗化作乌有,铁定是收不回来了,只有着落在保户身上。”

“青苗贷?青苗贷!——这这样做不是第一年了?”

“也是到了孟州任职没有办法,这里临近黄河,几乎年年有水灾,一旦没了水灾那旱灾就严重了。年年有灾,只好用这办法积聚救灾的钱粮。”

徐平闭上眼睛,想着李参说的事情。若是没有记错,这不就是自己前世学过的王安石变法里的“青苗法”?虽然知道“青苗法”不是王安石平空想出来的,而是从以前官员的实际行动总结出来,却没想到第一个做的竟是眼前的这个孟州通判李参。

虽然一般的说法都是因为“青苗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高利贷利益,而最后被他们反对破坏而失败,前世在农村待过的徐平却知道不仅仅是这样。

小额贷款,特别是针对分散的农民的小额贷款成本极高,实际上不要说针对的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就是对小企业银行也不愿意放贷,因为这些贷款相比起大客户来说成本太高了,很行几乎肯定要亏本。

“青苗贷?我问你,百姓秋后还钱粮你收几分利息?”

“下官也不敢违法乱纪,只收两成。”

“两成?”徐平笑着摇头。

李参心里一紧,急忙问道:“待制莫非认为利息太高?”

“不是。”徐平只是摇头。

两成?在他前世,年利百分之三十的农村小额贷款都做不下去。这个年代,两成的利息肯定是亏本的,当然官府不会亏本,所以要找保户,要找蒋大有。历史上“青苗法”一推向全国,利息立刻翻番到四成,就这还要刻剥民户,才能保证此法的推行朝廷才有正收益。两成利息的“青苗贷”,开玩笑吗?李参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了。

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这个年代,面对农村的小额贷款的成本就在那里。这些官员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自然就该吃这个亏。这个年代的通病,官员都喜欢拍脑袋决策,说起来还都头头是道,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喜欢一世富贵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一世富贵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