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红楼之开国风云 > 那就好

红楼之开国风云 那就好

作者:石头与水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16 21:35:30 来源:9书院

不论夏三郎还是郑总督, 对徒小三的评价都不错,虽则郑总督的评价里还有一句“就是少了些斯文”, 这也是郑总督这位大半生都在学术界奋进的总督大人的个人审美了。从郑总督对于淮扬官员的偏爱也能看出来, 郑总督更喜欢翰林出身的官员,哪怕不是翰林出身, 也要在二榜上,倘是同进士谋官,郑总督是极不看在眼里的。

至于徒小三, 呃,好吧,徒小三是武将, 郑总督也就不把对文官的审美套在徒小三这里。

徒小三对于郑总督的评价则是一般, 徒小三回府与林靖道,“我看, 总督大人对于抗倭, 自己半点主意没有。还不如夏巡抚,听说, 上遭在江宁镇死死拦住倭匪脚步的, 便是夏巡抚。”

林靖道, “这不足为奇, 夏三哥原就任过武职,他在军中呆过好几年呢。”

徒小三虽则对夏家人一直有些醋, 不过, 他到底不是小心眼儿的人, 他醋也是醋林靖这死不开窍。徒小三对林靖道,“在外头可别这么一口一个夏三哥的,叫人听到,岂不疑心。”

“行啦,我就随口叫一句。”林靖道,“早些歇了吧,我看,这淮扬军务,郑总督是半点忙都帮不上。”

徒小三唇角一翘,“这也不错。”

徒小三原就不喜人掣肘,不论在海盐,还是在泉州,都是他说了算的。到了淮扬,原就与郑总督不熟,徒小三原还担忧郑总督这位大学士出身的来瞎指挥,今见郑总督对军务一窍不通,徒小能反是乐意之至。如在泉州与孔巡抚那般,孔巡抚因不通军务,故,对军务便鲜有插手。

结果,待到整饬淮扬军务时,徒小三方晓得,同样是不懂军略的文官,连孔巡抚这样的小肚鸡肠都比郑总督可爱一千倍。

整饬军务,一句话说的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千头万绪不说,就怕有人来帮倒忙。

因淮扬刚经大败,徒小三便要收整败军,重肃军规。

徒小三直接就把淮扬当地武官得罪了个**不离十,因为,徒小三第一件要查的便是,各营实际兵卒数目。喝兵血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常见的但是克扣军饷,以及虚报兵卒人数这两种。徒小三在军中多年,什么不清楚,直接各营肃清,不足的兵力,或是募兵补齐,或是合并残营。

至于军饷,从正三品到正七品的五官,半月之内,连下十一颗人头。有一位正三品的金陵将军,当真是不知道脑子不好使还是自己个儿嫌命长,或者觉着法不责众,强龙不压地头蛇,带头与徒小三叫嚣,然后,徒小三这头强龙倒没有压他,因为,徒小三直接把这人给砍了。

自从这颗正三品副将的脑袋一落地,徒小三所有政令之畅通,在淮扬官场,他排第一,无人敢排第二。

只是,郑总督对此颇有意见,觉着徒小三太过莽撞了。

徒小三在官场也打转多年,再加上有林靖这等深得官场三味之人的辅助,徒小三杀过人,林靖立刻搜查此人贪腐证据。然后,一箱一箱的证据被送到郑总督跟前,把郑总督的嘴堵的严严实实的。可就这样,郑总督都说,“当先过堂审过,定了罪,再杀不迟。”

徒小三道,“总督大人先前一直说军用紧张,咱们这一收拾,我看,半点儿不紧张了。银子也够用了。就是募新兵的十万两银子,不知朝廷何时赏下。”

郑总督给徒小三转移了注意力,道,“我再上折子催一催吧。”

这便是郑总督很令徒小三不满意的地方,偌大一淮扬之地,富庶之名天下皆知,竟连十万两银子的募兵费用都拿不出来。以往徒小三打仗,在海盐有章总督补给后勤,在泉州,孔巡抚也能给想法子弄出银子来,唯独在淮扬,这位郑总督,等闲便要引经据典,还嫌他杀戳太过,结果,一点实际事情都不给办。引经据点有个毛用,这些个刺头,不宰了他们,如何震慑淮扬官场。若不能令出如山,接下来,募兵练兵便都是一团烂泥。

徒小三都不愿在郑总督身上耽搁时间,他军务着实太忙,林靖便托夏三郎的幕僚赵先生诉一诉难处。赵先生私下与夏三郎说了,赵先生笑,“这位林大将军,当真雷厉风行。”

夏三郎道,“淮扬这里的军务,若想短时间内见效,必然要下猛药。”

赵先生道,“不过,大将军这般大开杀戒,怕是要引得物议不安了。”

夏三郎略带薄茧的手指磨挲着一枚微凉的白玉棋子,轻声道,“物议到底如何,得看接下来这场战事,是胜还是败了。”

夏三郎看得很清楚,其实,在夏三郎看来,徒小三如此,不为错处。淮扬军队之烂,夏三郎是亲眼所见的,当初,夏三郎以阖镇军民死守江守镇,就看出江宁守兵之软弱糜烂。要夏三郎说,非得徒小三这样的狠人,方能重建淮扬军。

只是,就不晓得,时间上来不来得及啊。

徒小三杀了这许多人,眼下,朝廷要用他,淮扬的局势也要用他,若徒小三能在接下来的淮扬战事中夺得大胜,那么,有此战功,便是朝廷也不会说什么,那些个狗屁物议也能消停一二了。可,若接下来战事不利,徒小三以后的官途,当真不好讲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之开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红楼之开国风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夏三郎到底不是寻常的官场中人,他寻个时机,还是同徒小三提了一句,“大将军之威名,天下皆知,听闻,倭匪亦极惧大将军悍勇。今大将军要重练淮扬兵,实乃淮扬百姓之福。哎,我就担心,眼下淮扬兵尚未练好,若倭匪再有犯边之举,可如何是好?”夏三郎眼中露出微微担忧。

便是徒小三也得说,怪道他家阿靖对夏三郎评价极佳,夏三郎按理是巡抚,主管民政,可不得不说,夏三郎的眼光,远胜郑总督百倍。夏三郎就知道,徒小三这样的军中大将,一旦让他将淮扬兵练好,那么,他将不再有任何短板。如此,击败徒小三最好的时机,就是在他未能将兵练好之时,换句话说,便是现下!

徒小三道,“是啊,近来我也在忧心此事,故而想着,金陵城这里的事情安排好,我便率兵亲去松江,听说,上遭倭匪打到江宁镇,虽则倭匪退去,他们却是驻留在了松江。眼下,倒是可以拿松江的倭匪来练一练手。”

徒小三想夺回松江之地,自然是好事,只是,夏三郎眉心微蹙,道,“可眼下,金陵兵不过初初整饬,更不必提训练之事。若大将军离开,金陵城的守备,便令人担忧啊。”

徒小三一笑,“不是还有夏巡抚么?”

夏三郎惊,“大将军在说笑吧,本官文弱书生,哪知兵事。”

徒小三哈哈大笑,挽住夏三郎的手道,“巡抚大人就不要瞒我了,我知巡抚大人少时曾在晋中许将军帐下行走,颇得许将军青眼,后,许将军因伤颇重,不得不回乡养伤,巡抚大人就此归家,后来方在春闱一搏,入了翰林,做了文官。说来,巡抚大人乃武将起家,后来才转做了文官。就是上遭江宁镇能守住,也多亏巡抚大人安排得当,不然,就江宁那些个官兵,他们不开城纳降就是好的。”

夏三郎见徒小三竟是将他底细打听得如此清楚,心下难免吃惊,想着这林大将军崛起时间极短,却能对官场之事这般精通。倒不知是这位大将军为人精明至此,还是身边另有能人了。夏三郎见徒小三已知他老底,一笑道,“不想我少时之事都瞒不过大将军,彼时不过在许将军麾下做个跑腿,军务乃要事,事关一地百姓安危,我委实是心下没底啊。”

徒小三听这话,便知夏巡抚虽则推托,却也并非断然拒绝,就明白,此事有门儿。徒小三正色道,“金陵城的军备,就是我不说,巡抚大人心下定比我更加清楚。巡抚大人也知道,练兵并非一时之事。哎,偏生我分身乏术,倘是此时叫倭匪趁了空子,我这顶官帽如何倒并不要紧,反正若不是为报父母之仇,我也不会做武官杀倭匪,苦的却是老百姓啊。至于练兵,其实,有个懂行的,看着将士们练就是。金陵将军刚被我砍了脑袋,一时半会儿的,朝廷还没补缺。底下个千户百户,群龙无首,总督大人,又百事缠身,也抽不出空来。这练兵之事,也是请巡抚大人暂代一段时间,待新的金陵将军到任,交由他负责便好。”

徒小三这般说,夏三郎便道,“总要总督大人首肯方好。”这便是不反对了。

徒小三再三谢过夏三郎,夏三郎道,“大将军这般,倒叫我惭愧。”

看到了吧,此方是做事的正经流程,你得先得到人家夏巡抚的首肯,方好到郑总督那里商量此事,不然,纵郑总督点头,夏巡抚不乐意,这事也办不好。

哪里有郑总督调徒小三来淮扬这般,招呼都不提前打一个,完全仗着自己与陈柒宝的关系,就这么调谴大将。也就是徒小三了,没有太过计较此事。

待二人到总督大人那里说及此事时,郑总督看夏巡抚并不觉委屈,也痛快应了,道,“眼下金陵城无大要事,大将军若能收回松江之地,为朝廷为天下立此大功,那是再好不过。夏巡抚好生请教一下大将军练兵的法门,暂代一段时日吧,我再跟朝廷催一下金陵将军,得赶紧派人过来啊。”

二人便都应了。

夏三郎虽是应了此事,回头却是与自家幕僚说了徒小三对他老底知之甚清之事,赵先生原是跟着夏尚书的,后来,夏三郎自翰林散馆便转任了外任官,赵先生便被夏尚书派给了儿子夏三郎。因夏三郎为人精明强干,做官亦是一把好手,赵先生也是极愿意的。如今听夏三郎这般一说,赵先生不禁皱眉,“这不能啊,公子少时去晋中之事,除了亲近的亲朋,知之者甚少。”

“是啊,不少人都以为我那几年是外出游历呢。”夏三郎挑眉,“这位大将军,非但对我知道的极是清楚。连当年许将军因伤修养之事,亦是知之甚细。”

赵先生都惊奇了,道,“公子以往是不是认得林大将军?”

“不可能,他这等人物,我见若见过,断不能忘。”夏三郎看向窗外一树怒放的琼花,笑道,“真是奇怪,据闻,这位林大将军原不过是商贾出身,因父母家人皆被倭匪所害,后捐官入了行伍,结果,屡立战功,一日三迁。军中虽不乏有这种极具战略天分之人,可我的事,凭他的出身,他是如何知道的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之开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红楼之开国风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夏三郎不禁想到林靖,问赵先生,“先生觉着,大将军身边的那个李青李秀才如何?”

“是个极聪明之人。”赵先生虽则与林靖打交道不多,却不妨碍他对林靖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了。

“我总觉着,这个人很眼熟,似是在哪里见过,偏生又想不起来。”夏三郎道。

赵先生更是惊奇,自有这位公子的记忆力,赵先生是知道的,说过目不忘有些夸大,但,夏三郎当年读《史记》,诵读三遍便能默下大半。正因有此出众天资,夏三郎十几年便中了举人,后来虽在春闱有所坎坷,可他离开京城,在晋中许将军麾下做了几年军务后,再回京城,春闱便一举得中,且名次极为不错。若非今上偏爱寒门学子,夏三郎当是一鼎甲之才,不过,便是因此,他也未出春闱前十。这样记忆力超群的夏三郎,竟然说,某人,我觉着很眼熟,就是想不起来了。

赵先生不禁道,“那,什么时候有机会,我再去寻李秀才吃茶。”

夏三郎道,“要快,大将军这就要带兵去松江了。”

赵先生虽则是想抓紧时间摸一摸林靖的老底,结果,二人也只是吃了两次茶,林靖便随着徒小三率兵往松江而去了。林靖在车上都心有余悸,“好险,再吃几次茶,我觉着就得给老赵看出破绽了。”

徒小三道,“你以前与赵先生也认得?”

“不认得。”

“那你拉心什么?”

“他总拉着我说京城这样,京城那样的,烦死了。”

另一头,被称老赵的赵先生也与夏三郎说呢,“这位李秀才,并不似江南人啊。”

夏三郎眉心一动,李青李秀才的户籍可是正经江南人氏,夏三郎问,“先生确定?”

“虽则他喜食鱼虾多过肉食,不过,许多习惯骗不了人的。我们一起吃包子时,李秀才并不喜茶楼烫面的包子,他偏爱宣软的包子皮。再者,这里有些个本地包子,肉馅里竟然放糖,还有酱排骨,一尝,也是甜的。我十分受不得这等怪味,但江南人都吃的适口,李秀才却也十分不喜。还有本地的糍粑,糯米所制,当地人都是外裹一层鸡蛋液用油炸了,再洒一层糖粉,本地人都极爱这一口,李秀才是吃都不吃的,连带着当地年糕、肉粽之类,李秀才也是不吃的,他有一次还说,粽子竟然是肉的。这话,多是北方人说的,因初来南地,未见过这等饮食,觉着稀奇。要知道,咱们北方人吃粽子,向来是糯米红枣粽最为正经,肉粽什么的,我头一回见过也觉奇怪,至今仍是吃不惯的。还有那豆浆,咱们北地人,最多加勺糖,这里人则是吃咸的,更是怪诞至极。有一次吃早饭,李秀才却是连糖都不加,南方人喜甜的多,李秀才并不爱甜食。倒是他饮食十分讲究,重口的基本不碰,就是吃茶,也是用过饭,稍待片刻,方会饮茶。而且 ,他吃茶吃的少,我观他瘦削单薄,怕是素有弱疾的。”

夏三郎道,“听说,他曾去过关外。”这句话一出,夏三郎脸色随之一变,他当下道,“备马!”

夏三郎几乎是一路快马疾驰,方追上了林靖的马车。夏三郎因为疾驰,下马时带了几分微喘,林靖命停了车,夏三郎的手扣住车窗,林靖掀开车窗布帘,望向夏三郎,夏三郎眼睛里说不出的千言万语,林靖似乎都能明白,他微微颌首,“巡抚大人可是有事?”

夏三郎扣住车窗的手指因用力过重而骨节越发分明,他声音却是极稳的,道,“有几样军务,不大明白,还想问一问大将军。李先生,可好?”

“我很好。”

那些个平静、坎坷、伤痛、不平的所有岁月,似乎都被这一句“我很好”尘埃落定,夏三郎忍不住眼眶微湿,“那就好。”

※※※※※※※※※※※※※※※※※※※※

好奇怪,电脑上死活发不出去,手机试一试~

喜欢红楼之开国风云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红楼之开国风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