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66章 孟子(三)

战国大司马 第66章 孟子(三)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6 22:07:00 来源:9书院

当意识到自己在齐国注定无法推行“王道”、“仁政”的主张后,孟子毅然放弃齐宣王赐予的高官厚禄,带着诸弟子返回邹国,仅这一点,就值得蒙仲对这位儒家圣贤心存敬意。

此后,孟子又讲述他前往其他国家的经历。

这个“其他国家”,其实也包括宋国。

孟子最初造访宋国,是在宋王偃驱逐了其兄剔成君而自立为君之后,孟子意识到宋国将因此出现改变,便前往宋国,希望能施行自己的抱负。

因为当时的宋国,在孟子看来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齐国那般已经有了完善的治国理念,说不定他能说服宋王偃——当时应该称作宋君偃——施行他所主张的仁政。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君主,以至于孟子这次造访宋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在那段时期,孟子结识了惠盎。

当时惠盎还很年轻,还并没有出仕宋国,他唯一被重视的,仅仅只是「惠施的族侄」这一头衔。

当孟子在宋国开坛授课时,惠盎也跑去听,且特地向孟子请教“仁政”主张——这是孟子当时在宋国唯一的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孟子亦结识了滕元公滕弘——当时的滕弘还是世子。

过了约一年左右,孟子返回了邹国,终于决定前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其实已经衰败了,但不可否认,魏国一直是当世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惠盎的族叔惠施作为国相的那几十年,天底下的学者皆纷纷涌向魏国,直到齐国建造稷下学宫,且惠施又被张仪取代,失去了魏国的相位,当世的“文化中心”,这才逐渐向齐国转移。

在孟子造访魏国前,滕国的君主滕定公逝世,滕元公滕弘继位,他向孟子请教了治国之策,孟子便倾授了“井田制”、“王道”、“仁政”等主张。

虽然滕元公欣然接受,并兢兢业业按照孟子的主张治理国家,但孟子也明白,滕国太小了,无法真正实现他的主张,于是,他在滕国呆了两年后,依旧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途。

待等孟子来到魏国时,此时的魏国已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来,魏国当时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罃(yīng)」,便向孟子请教击败秦国的办法。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尽快击败秦国,他需要的是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兵家圣贤,而不是孟子这样主张仁政的儒家大贤,因此,孟子没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视。

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继位,孟子再次拜见魏襄王,可他发现,魏襄王远没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听取他的建议。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的齐威王过世、齐宣王继位,于是孟子便离开了魏国,再次前往齐国,去求见齐宣王。

待等到二次游说齐国失败后,孟子返回邹国。

此时,宋国的君主戴偃已自立为王,且这个时候,惠盎已在宋国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说服了宋王偃。

得知此事后,孟子感到非常高兴,便再次造访宋国,并在宋国呆了数年。

但在此期间孟子亦逐渐发现,宋王偃虽然接受了惠盎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但其本身崇尚武力的性格却并未改变,说白了,宋王偃施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强大宋国的国力,以便于日后攻伐其他国家。

这让孟子感到有些失望。

正巧这时候,鲁国的国君鲁平公欲重用孟子,让当时在鲁国仕官的孟子的弟子乐正,邀请孟子前往鲁国。

于是孟子便离开了宋国,来到了鲁国。

然而就在这时,鲁平公宠爱的臣子「臧(zāng)仓」在君主面前说了一番孟子的坏话,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

后乐正将这件事告诉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见鲁侯,乃天时也,又岂是因为那个臧仓?”

感慨之余,孟子带着遗憾又返回了邹国。

而他的弟子乐正,亦辞去了在鲁国的官职,跟着老师返回了邹国。

此后,孟子便不再游走列国,留在邹国教授弟子学业,并与诸弟子编著《孟子》,即他周游列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各国君主的对话。

从四十五岁初次造访齐国,到六十余岁放弃周游返回邹国,孟子有近二十年时间在推行他的主张,前后去过齐、魏、宋、滕等国家。

而在这些国家中,滕国是唯一完完全全施行他仁政主张的国家,其次是宋国,有所保留地施行了他的仁政主张,至于齐、魏等国家,他的主张丝毫没有得到重视。

正因为如此,对于滕国遭到攻击,孟子是感到非常痛心而愤怒的,然而进攻滕国的恰恰就是宋国,这让他更为感到痛心——因为宋国施行的是惠盎的仁政国策,而惠盎的仁政国策,其实就是他孟轲的仁政之策。

因此,宋滕两国开战,在孟子看来就仿佛他的两名弟子自相残杀,这如何不让他感到痛心?

但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保留着几分宽容,尤其是当面对惠盎的时候。

他对惠盎说道:“当年老夫见魏国现如今的君主魏嗣时,就曾对他说过,当今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倘若有一名君主不嗜好杀人,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仰望于他,归附于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谁能阻挡呢?宋王欲行王政,然杀孽过多,嗜杀的君主,是注定无法夺取天下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战国大司马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战国大司马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下受教。”惠盎恭敬地说道。

看着毕恭毕敬的惠盎,孟子长长叹了口气。

其实他也明白,惠盎虽然不是他的弟子,但是在王道、仁政这一块,惠盎却毫不逊色他真正的弟子,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宋王偃,那位君主还是无法真正领会「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道理。

不过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然抱有期待。

这份期待,当然不是指宋王偃忽然回心转意,而是指宋国的太子「戴武」,或者称「王子武」。

早在许多年前,当孟子意识到宋王偃尚武的性格难以扭转后,便建议惠盎注重对于太子戴武的培养,毕竟宋王偃现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会离世,到时候,宋国将由太子戴武来继承,倘若太子戴武能彻底施行他孟轲、惠盎二人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宋国就能彻底变成以仁政治国的国家。

到那时,他孟轲的理念,或许就能在宋国得到实施。

听闻此言,惠盎连忙说道:“夫子放心,我时刻谨记着夫子的教诲,不敢疏忽对于太子的教导。”

见此,孟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后数日,惠盎与蒙仲二人便住在孟子居,听孟子讲述“王道”、“仁政”主张。

其实这些“王道”、“仁政”主张,孟子主要是说给蒙仲听的,毕竟,虽然蒙仲乃是庄子的弟子,可谁让他对儒家思想却颇为了解,再加上此子聪慧机敏,以至于孟子恨不得将他儒家思想亦倾囊相授。

而对于蒙仲来说,他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亦虚心吸取孟子的思想,反正他已兼学道、名、兵三家的学术知识,完善一下他本来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就像他的义兄惠盎,这位可是兼顾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学术。

不得不说,相比较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至少已经“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确的主张。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跟庄子曾经教导过蒙仲的,「用诡辩只能使人口服、用道理来辩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样,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后,孟子忽然问他道:“过几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国,你可愿留在老夫这?”

『这是要收此子为弟子么?』

无论是惠盎,还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无不对此大吃一惊。

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万章、公孙丑等人倒也倾向于这位小兄弟能成为他们的小师弟,毕竟此子的才能的确不可小觑。

但最终,蒙仲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笑称道:“庄师会用他那根拐棍打死我的。”

“尊师重道,好好。”

孟子虽然点点头称赞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来,他对此有些遗憾。

也难怪,毕竟在放弃实施自己的抱负后,孟子便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导弟子,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最快乐的事,而如今,他忽然发现了蒙仲这块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么忍得住呢?

但遗憾的是,蒙仲这块美玉已经有了老师,且这位老师,还是他孟轲都心存尊敬的庄周、庄夫子。

最终,在孟子居居住了约十余日后,惠盎带着蒙仲准备告辞离去。

见此,孟子便赠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实还只是上部,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这几日连夜抄写的。

并且孟子还告诉蒙仲,待他与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后,亦会抄录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

『要不要接受呢?』

考虑到庄子对此的态度,蒙仲有些犹豫。

然而惠盎却眨眨眼睛说道:“阿仲,长者赐,不可辞。”

看着兄长脸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问道:“阿兄,怎么感觉你笑得有点幸灾乐祸呢……”

“有么?”惠盎立刻故作严肃。

事实上,他的确很期待于某些事,就比方说,孟子托他带一封信给庄子……

唔,他真的很期待。

嘿!

十月初,惠盎带着蒙仲,以及孟子赐予蒙仲的那一车竹简,返回了滕国境内,回到了宋军的营寨。

此时他们才知道,宋军已于数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国就只剩下一座子城。

而滕国刚刚继任的君主滕耆,则战死于外城城墙之上,由其弟滕昊继承了君主之位。

宋滕两国的战争,终于将进入尾声。

喜欢战国大司马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战国大司马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