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李适二十多天没上朝,也没理政,不由得使太子一党和舒王一派大肆笼络朝臣。李适心腹俱文珍,杨志廉心腹薛盈珍暗中偏向舒王李谊。
正月二十三日,皇帝李适突然昏迷不醒,虽被救治回来,但也出于弥留之际。
俱文珍便和孙荣义集结了数百官兵包围了会宁殿,但是会宁殿把守极密,无法进入,冒然强闯必有谋反之嫌。
幸好,不久之后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孙荣义赶到,并提出了先入金銮殿,抢夺传国玉玺。
早在皇帝李适昏迷不醒后,杨志廉便叫来翰林院三位当值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入金銮殿准备起草诏书。
李适醒来后,杨志廉便派薛盈珍去通知文武百官、皇室宗亲和翰林院学士。
奈何薛盈珍叛变,没有第一时间通知这些大臣,反而通知了舒王李谊、内常侍俱文珍。
金銮殿距离会宁殿很近,不到半刻便能往返赶来。但是,杨志廉等了将近一刻半钟的时间还没到,只好派属下去金銮殿查看。
而金銮殿中有宦官吐露皇帝还未立下遗诏的消息。翰林院学士卫次公不惧俱文珍等宦官,大力凌然,据理力争,并指出应立太子李诵或是广陵郡王。郑絪、李建纷纷应和,正面硬刚宦官。
翰林院三位老学士卫次公、郑絪、韦绶都是皇帝李实心腹之人。
其中卫次公出身于河东卫氏,也是世家大族,其先祖乃著名书法家卫觊、卫瓘、卫恒、卫铄,素以诗书传家。
卫次公生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被主持贡举的礼部侍郎潘炎称赞为国器,中进士第二名,曾任崇文馆校书郎、渭南县尉、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幕僚、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补阙。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充翰林学士。
郑絪则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荥阳郑氏,乃前任宰相郑余庆堂叔。他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他十九岁便进士及第,随后又中博学宏辞高第。
郑絪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县尉、剑南节度使张延赏幕府掌书记、左补阙、起居郎、司勋员外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充翰林学士。
韦绶出身于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其父韦肇官至吏部侍郎。他初举孝廉,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本为进士状头,却让给好友杨凝,不对策便离去,后又中明经。
唐朝科举项目林林总总加以来有五十多种,极其繁多,孝廉也是其中之一。不要以为察举孝廉制只在汉朝有,唐朝也很重视孝道。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多次下诏让天下举荐有孝行之人才。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六月,“诏天下诸州,举学综古今及孝悌淳笃、文章异秀者,并以来年二月总集泰山。”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五月,“手诏举孝廉茂才异能之士。”
唐朝其他帝王也曾下诏让有孝行之人为官。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十二月下《访孝悌德行诏》。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下《访至孝友弟诏》。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下《停孝弟力田举人考试词策敕》。
韦绶后在东都留守幕府任职,而后升为左补阙,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兼翰林学士,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丁母忧,贞元朝政,他都多次提出合适意见,深得信任。
后来韦绶在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幕府为宾佐,曾上书检举于頔放纵凶恣。去年,回朝继续任工部员外郎。
但韦绶虽和韦贤妃同出于京兆韦氏,虽关系早就疏远,也心向舒王李谊。
翰林院每天有两人当值,今天正好轮到卫次公与李建。但是皇帝李适最近几天情况并不好,时常昏睡,精神恍惚,杨志廉便做主将郑絪也请了过来,以防不测。
郑絪毕竟是翰林院学士中领头之人,有知制诰之权,可以起草遗诏。而且郑絪与宰相郑珣瑜同时荥阳郑氏之人,颇为交好。
右拾遗李建,生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考中进士第二名,与李翱、吕温、张仲素、王起、许康佐等人是同年。
李建随后授秘书省校书郎,曾随容管经略使韦丹一起前往容州,并任招讨事,很快便调回本职。他和属下秘书省正字张聿关系颇好。
去年九月李程、王涯、张聿三人任翰林院学士后,李适又想选任文学之士伴驾,张聿便推荐了李建。
皇帝又询问李程、王涯李建为人如何?他们都说:“闻而不如之面唯宰相。”郑珣瑜说任吏部侍郎知秘书省校书郎之文人有八名,他们都践踏权贵而聘请,而且书写都非常快,独李建没有故意贬低权贵,而且做事不求快,只求稳。
因此,李建得到皇帝李适重用,十二月二十二日升官为右拾遗,并兼任翰林院学士。
其后人丁居晦在《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一文中误将其当成贞元二年,少了一个十,实际是贞元二十年。或许不是晚唐丁居晦记错,而是南宋洪遵编写《翰苑群书》时纸卷有缺漏。
(害得小李宁查了很多资料,李宁以为第二种可能行较大。因为同时期的韦执谊《翰林院故事》和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两文都将李建列在李程、张聿之后。)
还有种可能是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时,《翰苑群书》一书纸卷模糊难辨。
幸好元稹曾写过《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一文,明确记载了李建是在郑珣瑜任宰相期间升为右拾遗兼翰林院学士。
而郑珣瑜是在贞元十九年十一月才升任宰相,而《新唐书》中也记载是在宰相郑珣瑜劝说在才得以升官。
卫次公、郑絪、李建三人据理力争,不攀附宦官。就在孙荣义准备硬抢夺玉玺时,杨志廉也派兵赶到,救下他们三人,随后带回了会宁殿。
不久之后,舒王李谊、召王李偲也带着数十护卫来到了会宁殿外,却仍然进不去殿内,除非兵戎相见。
杨志廉见金銮殿生变,心腹薛盈珍背叛,所以下达命令,除非他亲自开门,否走谁也不能放进会宁殿。
而后韦贤妃来赶来,她以代皇后之尊大声呵斥众守卫,说要进去查看皇帝李适病情。
一众护卫拦是抗旨,不拦也是违命,只好先进去通报,再造打算。
就在双方在会宁殿外对峙之时,太子李诵和广陵郡王李淳突然出现,身边跟着一众右神策军及十六卫十余名将领,和近千名士兵赶来。
关键是,太子李诵竟然能站起能行走了。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