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皇帝李适驾崩,舒王李谊虽然提前得到消息,但是没有轻举妄动。反而是太子李诵,去了九仙门收复了一众将领,掌控了小半禁卫军。
李谊在军权方面,胜过李诵不少,他身边有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孙荣义。但孙荣义才掌管左神策军不到两年,准确老说只有一年半,他并未完全掌握整个左神策军。
左神策军中胡汉杂揉,派系众多,有皇帝一派、边镇一派、宦官一派、胡人一派,十分错综复杂。
其中直属于皇帝一派之人外有定平镇兵马使李朝寀、内有左神策军将军李元奕。这些人都只忠心于皇帝李适一人。
边镇一派包括邠宁节度使高固、夏绥节度使韩全义,他们都是从左神策军走出的边军大将。现在左神策军中还有高固一派的长武城兵马使高崇文,韩全义一派中也有左神策军将军苏光荣。
宦官一派分成三股势力,分别是护军中尉孙荣义、中护军张尚进、前护军中尉第五守亮之子第五国珍和第五从直。
贞元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左神策军第一任护军中尉是霍仙鸣,第一位中护军是张尚进。护军中尉一职先后被在地方监军有功的第五守亮和孙荣义继任,张尚进一直是中护军。
所以,张尚进与孙荣义、第五国珍、第五从直均不睦。
至于胡人一派,主要是康氏、白氏、浑氏、段氏和赐姓李氏。他们倒是颇为团结,也忠于皇帝。
所以,孙荣义只是左神策军名义上的护军中尉,只掌握部分大权。而内常侍兼右监门卫大将军俱文珍也只是最近才倾向于舒王李谊。
所以,太子李诵和广陵郡王李淳带着十余名禁卫军将领前来时,俱文珍、薛盈珍等人便已经看清了形势,所以并未让手下兵马与他们发生激烈冲突。
等韦贤妃出彩宣布新帝是太子李诵后,俱文珍、薛盈珍等人便审时度势地领着手下表示愿意臣服。他们还配合右神策军捉拿下了叛乱的舒王李谊、内常侍孙荣义等主谋之人。
况且俱文珍、薛盈珍二人并未从右银台门放左神策军众士兵大批进入大明宫。要不然,舒王李谊若是重兵把守住右银台门不远处少阳院通往后宫的崇明门,太子李诵也进不去后宫。
即便太子李诵把握机会从崇明门进后宫,也大老远跑到九仙门,才能接应自己人马入宫。否则,李诵无兵无卒,舒王真敢杀兄夺位。
而韦贤妃更是受杨志廉指点,才不得不选择立太子李诵为新君。若是改立养子李谊,那么宫中肯定会发生兵乱。毕竟李诵没有任何过错,身在太子之位应顺理成章继位。
第二日,朝廷文武百官身穿丧服,齐聚宣政殿。随后宰相贾耽宣读皇帝李适遗诏:
朕承八圣之休德,荷上天之眷顾,嗣守丕训,不敢荒宁。赖宗庙之灵,群后之力,戡定大难,以康兆人,严恭寅畏,二十有七载。今天命降疾,不兴不寤,是用审训,宜听朕言。皇太子诵,元良继明,睿哲齐圣,孝友和惠,恭敬温文。必能觐祖宗之耿光,绍邦家之大业,宜於柩前即皇帝位。呜呼!朕常奉圣祖元元清净之教,励精至德,保合太和。每忘己以爱人,岂嘉生而恶死。咨尔将相卿士,方伯连帅,其敬保元子,永绥万邦,各有叶心,同於道,无废我高祖太宗之休命。诸道节度使观察防御等使及诸州刺史等,膺镇守之任,有军旅之事,所寄尤重,不可暂旷,不须赴哀。以日易月之制,宜遵旧典。文武官等,朝晡哭临,十五举音。朕每览汉史,至孝文薄葬之诏,未尝不叹息嘉尚,缅慕其风。园陵制度,务从俭约。百辟卿士,孝子忠臣,送往事居,无违朕意。
皇帝李适从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五月继位,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驾崩,一共在位二十七年。他期间用过三个年号,建**四年,兴元只有一年,贞元又二十一年之久。
李适颁行两税法,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把大唐从安史之乱的颓败之势,一步步拉回盛强之局面,算是一位极有做为的皇帝。
他的功绩在历代皇帝中,算是极为突出,仅在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高宗李治三人之下。
即便李适在位期间发生奉天之难、姑息河朔藩镇、任用宦官掌军、大肆聚敛钱财,宠信奸臣小人、猜忌宰相大臣,但他仍然使得大唐国力逐年上升,不得不说其很有手腕。
李适不仅干练机敏、能力出众,而且精通诗文书法、医学药理。其诗文现存十九首,书法亦是落笔可观,更是亲自参与编撰《贞元集要广利方》,惠泽万民。
所以,舒王李谊不敢直接带兵入大明宫,更不敢轻易发起兵变,只得乖乖等候。太子李诵也是确认李适即将不久于人世,才敢带兵进宫。
回归正题,贾耽宣读遗诏后,身穿缞服的太子李诵,跪接遗诏并谢道:“儿臣···遵旨!”
宣政殿中文武大臣也纷纷跪下道:“谨遵大行皇帝遗诏!”
随后,太子李诵拿着遗诏缓缓起身,并让李忠言公布第一条旨意道:“迁父王神柩于太极殿,行小敛之礼。后日发丧,行大敛之礼。”
《开元礼》和《元陵仪注》中规定皇帝丧礼次日小敛,三日大敛。小敛就是进行招魂、沐浴、上妆、穿衣。大敛便是亲友哭丧,并将尸神放入棺椁中。
随后,皇帝李适的尸身被搬运至太极殿,然后在此举办小敛之礼,包括复、浴、袭、含、铭、重等一系列仪式。
而后,太子领着文武百官去往太极殿,进行小敛奠。
正月二十六日,皇帝李适去世第三天举行大敛之礼。文武百官、皇氏宗族纷纷身披缟素,来到太极殿为李适哭丧。
大敛之礼开始前,太子李诵继续让李忠言宣布任命:“以检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摄冢宰兼山陵使,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副使,宗正卿李纾为按行山陵地使,刑部侍郎郑云逵为卤簿使。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撰哀册文,礼部侍郎权德舆撰谥册文,太常少卿许孟容撰谥议文。”
随后,群臣按照品阶职位,先后哭祭,举行大敛奠。
大敛之礼全部结束后当天下午,武官百官会集于太极殿外,太子李诵在灵柩前继位。
古代皇帝都是先在先皇灵柩之前继位,而后在为先皇守孝。直到清朝才变成先守孝后继位。
随后,百官三劝李诵继位,而太子需得三让,方可登基。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