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先皇李适大敛之礼后,太子和群臣三让三劝下,李诵即位为帝。
唐朝皇帝继位仪式不像明清时期大半特办,都是在先皇灵前草草即位,后面再去太庙祭拜祖先。
而新帝李诵腿脚不便,不能说话,只在太极殿简单举行了即位仪式,都没有去太庙祭拜祖先。
正月二十六日这天,新帝李诵经历了大敛之礼、三劝三让和即位仪式,身体早已透支,极为劳累。要不是李忠言和另一名宦官拼命搀扶着,李诵估计要瘫坐在地。
中风之症关乎大脑,本就是极难医治之病,更何况是在医术极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绝症。
李诵日日有名医问诊、按摩师疏通筋骨、再加上天天服用名贵药材,如此四个多月来还好了一点。但李诵也只是能短时间站立行走,还是不能说话。
古代皇帝的选择标准,需得年富力壮、身康体健,这只是最基本的标准。先皇李适第四子虔王李谅只是身有腿嫉便被排除在储位之外。
虔王李谅,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适登基后就被封为王爵,授开府仪同三司。他在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领蔡州节度大使、申光蔡观察使,以大将吴少诚为留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他又领朔方灵盐节度大使、灵州大都督,以朔方行军司马李栾为灵府左司马知府事、朔方留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他又领横海节度大使、沧景观察使,以都知兵马使程怀信为留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他又领徐州节度大使、徐泗濠观察处置使,以建封子愔为留后。
贞元年间淮西、朔方、横海、徐州这些军事要地,每每发生兵乱,皇帝李适便让虔王李谅兼任节度使。但是王不出阁,李谅也只是在长安城遥领节度使,具体事务都是由节度留后负责。
可以看出李适对虔王李谅极为宠爱,非常信任。而李谅生母是昭德皇后同族琅琊王氏之人,去世后封为淑妃。
而新帝李诵为太子时前待在少阳院,后居太极宫东宫,最后又搬回少阳院,很少被委以重任,更难以接触到朝廷大权。
虔王李谅如此得到皇帝李适宠信,只因身有腿嫉,能行走能说话,尚且无缘储位。而李诵中风不能走不能言,舒王李谊这才坚信他肯定能得皇位。
舒王李谊原名李谟,与虔王李谅同在大历十四年封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次年也就是建中元年(公元780),他便领泾原节度大使,以泾州刺史孟皞为节度留后。建中元三年(公元782),他又扬州大都督、荆襄江西沔鄂节度使、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改名谊,讨伐淮西。
而后,李谊被皇帝李适重用,和太子李诵争权,甚至一度能取代李诵太子之位。
因为昭德王皇后与王淑妃是同族,极为交好。所以,太子李诵和虔王李谅宛如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太子李诵便让王淑妃在后宫中与韦贤妃争宠,同时让虔王李谅在朝堂上与舒王李谊博弈。
舒王李谊才智俱佳之人,竟然没干过两个残疾之人,也是心不够恨。可能是因为他只是养子,一切权力地位都是皇帝李适所赐,这才不敢行玄武门旧事。
李诵也不是好惹之辈,只是最后才中风,之前二十多年一直默默积蓄力量,循序渐进培养势力。
李诵自知不受皇帝李适宠爱,势力也远不及李谊。所以,他便拉拢那些官职低下但能力出众之辈、或是年纪不大但有才之士。
官职低下能力不俗之人有太子侍读王叔文、太子侍书王伾、殿中侍御史凌准、兵部员外郎归登、司封员外郎韩晔、监察御史程异等人。
年纪有才之士包括侍御史吕温、监察御史柳宗元、监察御史刘禹锡、集贤殿校书郎白居易等人。
但是这些人只是朝堂中的小角色,唯有吏部郎中韦执谊、户部郎中韩泰两人掌握实权,却也不过是从五品。
李宁不信李诵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竟然只拉拢了这点人,虽然他知道杭州刺史苏弁、台州刺史陆淳这些人被贬出京。但也应该有还其他人,否则也太废柴了吧。
李诵掌控大半禁卫军,新帝之位不可能变动,形势稳定后,李宁仍在少阳院侍疾。他无意中看到韦执谊、王叔文、王伾、韩泰、王权、袁滋六人在宫中商议大事。
韦执谊、王叔文、王伾、韩泰四人是太子一党核心成员,李宁觉得很正常。袁滋曾在詹事府任司直,现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在此合情合理。
令李宁震惊的是鸿胪卿王权,他本是舒王李谊一派之人,如今却前来商议大事,看来他是间谍。
鸿胪卿是从三品高官,而王权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自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出任鸿胪卿,至今将近十年,仍然未得升迁,如今也年过花甲。
王权和王纯同是太原王氏之人,也都和舒王李谊走得很近,年龄也只相差一岁。
王纯得舒王李谊大力支持,已经是户部尚书兼度支使,同时深受先皇李适重用。但王权投靠李谊多年,却一直无法升迁,颇为不满。
后来,王权在李诵暗中拉拢下转投太子一党,并留在舒王李谊身边打探消息。处于下风的李诵能一直保全太子宝座,便归功于鸿胪卿王权
皇帝李适驾崩那日,李诵正是通过王权私下传递的消息,才确任舒王李谊匆忙进宫,欲抢占先机。
正月三十日,朝中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请求新皇李诵听政。因为皇帝即位后便可以处理朝政,但李诵以尚在先皇丧期为托词,取消常朝,继任三天来一直没有上朝。
这天这好是是先皇李适头七之日,群臣便一同上书请求恢复朝会。
但是,皇帝李诵仍然没有同意举行朝会。本来李诵就患有中风之症,难以理事,朝臣为此颇为担忧。
幸好过了三天后,二月三日这天,皇帝李诵宣布在紫宸殿举行第一次朝会。
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朝见皇帝李诵,但是,他们却发现御座前面垂着一道严密珠帘,使得他们看不清里面状况。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