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在中唐当皇帝 > 第234章 刘太初重求三川

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234章 刘太初重求三川

作者:博带青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3 14:35:50 来源:9书院

王党本欲将韩皋贬为容管经略使,顺便把房启安排至荆南或湖南,从而调裴筠或杨凭回京,拉拢河东裴氏和弘农杨氏。

此举遭到贾、崔、郑三派联合反对,而后王叔文等人顺势坐看三派相争,从而化解王党处处被针对的局面。

不久之后的五月十六日,皇帝李诵册封后宫妃嫔。毕竟上个月,李诵已经册封诸王和诸公主。

但李诵并没有将全部妃嫔册封,此次只是册封了二品及二品以下的妃嫔。

此时李诵后宫中只有太子妃王氏,太子良媛董氏没有册封。显而易见,李诵是准备把二两人封为更高职位。

两人都家世清白且育有子女,还跟随李诵身边长达二十多年,有资格封妃立后。

其中,王氏生有长子太子李纯、长女汉阳公主李畅、次女普安公主李自虚、五女云安公主。董氏膝下虽只有六子密王李绸,但她还曾生过一子一女,只不过都早夭。

王氏作为李诵继妻,太子生母,自然是被立为皇后。董氏因生产损伤身体,深得李诵恋爱,自然可成四妃之一。

封妃立后乃国之大事,不能草草了事。更何况,现在还是先皇李适丧期。

古人丧期一般长达三年,虽说帝王丧期以月易日,但为人子者也该遵循立法,不能婚娶。

当初,先皇李适也只是出了孝期才册封太子妃王氏为淑妃。妃位只有王氏一人,李适元妃韦氏也是封为九嫔之首昭仪。

李诵如今竟封了七人为九嫔,九嫔之上也预留两人。由此可见,李诵对于身边女人倒是极为大方。

当然也有一些生育过儿女的妃嫔未能册封,因为他们已经去世。

如生有三皇子均王李纬、三公主东阳公主的太子妃萧氏,生有二皇子郯王李经、四皇子溆王李纵、六公主襄阳公主的张昭训,生有五皇子莒王李纾、十二皇子和王李缃的阎昭训,生有十三皇子衡王李绚的郑奉仪,生有十六皇子珍王李缮的韦奉仪,生有十七皇子李纮的周奉仪。

这些人虽未被册封,想来日后也能趁着王氏董氏立后封妃之际,得以追赠。

就在李诵册封后宫妃嫔当天,还将渤海国王,忽汗州都督大嵩璘,原本检校司空之职升为检校司徒。

渤海国属于靺鞨族,世居粟末江,又称粟末靺鞨。粟末靺鞨早期与高句丽连年征战长达百余年,后期逐渐势微,投降高句丽。

唐朝灭亡高句丽后,把高句丽、粟末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迁至辽西营州一带。

十几年之后的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等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叛唐,粟末靺鞨、高句丽、奚等族加入反唐队伍。

唐朝对为首的契丹进行全力围剿,对粟末靺鞨、高句丽、奚等族加以安抚。武后封粟末靺鞨两部为首之人,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

但是乞四比羽拒不受命,被唐将李楷固所派追兵斩杀。乞乞仲象也在东逃途中病逝,其子大祚荣率残部继续东逃。

大祚荣利用天门岭地势,联合靺鞨、高句丽伏击李楷固,大败唐军。

两年后的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突厥联合契丹、奚等族,大举攻入幽州。

大祚荣趁机以其父封号震,建震国,自创其姓大氏,并西与突厥结盟,南同新罗交好,数年之间迅速发展壮大。

唐中宗复位后,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旦鸿沪卿崔忻前往册封,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大祚荣便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为国号,多次向大唐朝贡。

大祚荣传其子大武艺,大武艺传其子大钦茂,大钦茂传其孙大华玙,大华玙一年而亡,传其子大嵩璘。

原来,先皇李适去世的消息已经被李诵告哀于四方属国。其中东北方向是由兵部郎中元季方和主客员外郎马于担任分别担任主副使前往新罗、渤海告哀。

副使马于前往渤海国告哀,得到渤海国王大嵩璘热烈欢迎,并传信说会在见年派出使团觐见,献上供品,还希望能于大唐互市。

这封信被马于火速送往国内,李诵见此十分高兴便升了大嵩璘的官职。

前段时间,李诵为了安抚藩镇,已经给他们加了官。以至于国内出现了多个检校司空、检校司徒、检校太尉,武职三公不要钱似得大把送出。

两日后,长安城城来道州刺史阳城病逝的消息,皇帝李诵又大发慈悲,追赠阳城为正议大夫、左散骑常侍。

阳城字亢宗,幽州北平人,先祖世代为官,但他少时家已没落,贫穷不能得得书,于是便做了集贤馆书吏,专门抄书,得以窃官书而读。

阳城昼夜不出,自学六年,终于成才,昼夜不出,隐居中条山,教授门徒,远近闻名。而后,他经宰相李泌推荐为著作郎,累迁至谏议大夫。

宰相陆贽造裴延龄陷害时,阳城领着归登、熊执易、王仲舒等人在延英门外冒死跪谏。(详见第011章阳亢宗直言死谏)

阳城后被裴延龄排挤,调为国子司业。他的学生薛约因直言言宦官之事而流放连州。阳城在城门置酒饯别,哭送郊外,因此被贬为道州刺史。

道州人矮,产侏儒以贡,阳城到任后便停止上贡矮奴。朝廷派人索要,阳城直言上奏道:“州民尽是矮人,若因人矮而上贡,怕贡不胜数。”

阳城对待吏人该赏者赏,该罚者罚,深得拥护。道州物产贫瘠,百姓穷苦,赋税连年歉收,观察使派判官以考课为要挟,前来催要。

阳城只好自己把考绩写在州衙墙上:“抚字心劳,催科政拙,考下下。”对判官不理不睬,所以在道州任职六七年,无从升迁。

皇帝李诵继位后想到阳城这位忠正刚直的名臣,便召回朝中。等诏书传至道州时,阳城已经去世。

此消息传到京城后,李诵追赠阳城为正议大夫、左散骑常侍,并赐给阳城家人二百贯安葬费,同时让归葬队伍所经过的州县一路护送。

道州远在湖南最南部,而阳城家乡在幽州北平,相隔极远。所以,李诵才会赐下重金归葬,并所经州县护持。

五月二十三日,朝廷以盐铁转运副使王叔文为户部侍郎,并免去其翰林学士一职。

在此之前,剑南支度副使刘辟向王叔文,替韦皋求都领剑南三川。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