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在中唐当皇帝 > 第042章 志道同合结新朋

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042章 志道同合结新朋

作者:博带青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3 14:35:50 来源:9书院

白居易和元稹走后,众人重新落座,略有几分尴尬。

纪昆首先打破僵局道;“会真诗情真意切,也有不少人误把元九郎当成张生。昨日平康坊内,元九郎就和一士子生了冲突,所以适才方恼,宁弟不要见怪。”

李宁惊叹,原来这元稹早就做好可能被拆穿的风险。那张生确有其人,还是元稹在蒲州所遇的落魄士人。他将罪名都推到一无名士子身上,倒是给自己满身才名。

李宁派去河东探查之人还没回来,自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三道四,只好任元稹作威作福。他倒不在意小小元稹,只是白居易这位大才子竟也和元稹做了好朋友,着实可恨。

事实上,白居易和元稹这对好基友,历史上就是此时认识的。二人之间超乎寻常的友谊连两三本**小说都写不完。

元稹十五岁就考中明经,很早出来混社会了,见多识广,口才无双,又长得高大英俊,帅气逼人,不知迷倒了多少女性,连白居易都整天跟着他喝花酒。

元稹靠着会真诗出名之际结识了白居易,二人一个明经进士,一个科举进士都在守选期间,无官可做,常去平康坊押妓寻欢。酒酣耳热之后,两人逐渐敞开心扉,畅谈天地。

元稹:“我少时家贫,食不果腹。”

白居易:“少遇战乱,颠沛流离。”

元稹:“家父早亡,形单影只。”

白居易:“家父早殇,孤苦无依。”

元稹:“我非汉人,乃鲜卑人,拓跋后裔。”

白居易:“我亦非汉人,乃西域人、龟兹遗族。”

元稹:“我少时好学,十五岁中明经。”

白居易:“我自幼聪慧,喜爱诗书。”

元稹:“我曾有一红颜知己。”

白居易:“我亦有一青梅竹马。”

元稹:“我曾辜负于她。”

白居易:“我亦不知其所踪。”

两人发现彼此相同点实在太多了,相互引为知己。

李宁虽与白居易有大恩,但也只是暗中帮忙。白居易或许只是以为这是东宫之人有意拉拢,他和李宁年龄相差较大,并不是挚交好友。

也许是元稹忽悠人的技术比较高明,在东海楼冲突事件过了许久,李宁也不见白居易来找过他一次。

李宁好不容易认识的名人就这么离他远去了。他刚开办李纪书铺之际,尽心尽力地帮白居易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子宣传诗作,让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便一举高中,随后还帮他返回洛阳侍奉重病的外祖母。

不曾想白居易信了刚认识的元稹,不信李宁。李宁虽然很不甘心,但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李宁心想:“你白居易不就是会写点诗嘛,有才华可不止你一个。”随后李宁自己物色人才,网罗贤士。在此期间线装书大火,李纪书铺已经成为了长安最大的书铺,不少人名儒大家都来此印制诗集。

其中,李宁就结识了一位才华不错的名士。此人名叫吕温,他找到李纪书铺想给过世的父亲吕渭刻印诗集。

吕渭这位名儒,李宁也知道他。他正是前文中提到的由裴延龄举荐代替顾少连知贡举的人,连续三年做了科举主考官。此人和崔损一样,虽是被裴延龄举荐,但并没有相助与他,反而替朝廷选拔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

后来因不攀附裴延龄余党而被排挤出朝廷,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在湖南主政三年多,颇有政迹,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卒于任上,追赠尚书右仆射。

吕渭知贡举时,他的长子吕温很有才名,但是他一点也不徇私,将能中进士的儿子也罢落。吕渭调离京城后,吕温就一举高中贞元十四年顾少连知贡举的进士榜第四名。

一年后吕温又中了吏部博学宏词科,担任集贤殿校书郎,成了柳宗元的同僚。和吕温一起任集贤殿校书郎的还有平叛入等的崔郾。崔郾就前文中提到的,和崔护一同考中进士的清河崔氏之人。

吕渭去世后,吕温丁父忧,辞去集贤殿校书郎的职务。他守丧在家期间,和三个弟弟吕恭、吕俭、吕让一同为其父整理文集,作成《吕君载集》,并请李纪书铺印制。

李宁这才结识了吕温,还得知吕家竟是河中望族,蒲州世家。本来李宁派去蒲州打听元稹之事的人刚刚回来,李宁得知张生却有其人。但那张生土生土长的蒲州人,根本不是洛阳人,其母更不可能与崔郑氏有关系。

李宁得知吕温正是蒲州人,在和他吃饭聊天时正好谈及此事。不曾想吕温还真知道一些内情。去年吕温回蒲州老家安葬其父时,恰好当时元稹第一次考试失败已返回蒲州。

吕温道:“家父大丧时,元微之和那崔家之人都曾吊唁。当时已觉元微之和那崔家之人关系已非比寻常。”

李宁道:“这元稹倒是巧言善变,竟将薄情之名推到他人身上。”

吕温回道:“近日我来长安亦听闻此事,正疑惑不解,蒲州何曾有一才貌全双之张生,竟是元九郎。”

李宁道:“元九郎自作聪明,真当博陵崔氏好惹不成。若那崔家得知元稹所为,必会请崔相为其做主。”

吕温回道:“先父曾与崔相交好,而今崔相居相位近五载,岂是元九郎能惹。”

李宁接着问:“那崔家欲来京城,为何停在蒲州不前?”

吕温回道:“听闻,崔郑氏发觉其女与元稹苟且之事,在蒲州为其女择婿早嫁呢。”

李宁故作恍然道:“原来如此,失贞之人,怪不得崔家要早早将其出嫁。”

吕温道:“不满你说,我有一六弟,乃二叔独子,正和崔氏说亲。不巧家父突亡,这才作罢。”

李宁又问道:“后来如何了?”

吕温道:“听说元稹离开后,崔郑氏多方择婿不过,便回了荥阳母家,似要与一郑氏之人结亲。”

后来,李宁和吕温也没故意散播元稹的坏话。他二人到经常联系,一起游玩。这年九月时,吕温请李宁来东海楼吃饭,说要介绍一位才子。李宁欣然接受,还在读到了这位才子的一篇名传千古之作。诗曰: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喜欢我在中唐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我在中唐当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