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玄幻 > 穿越时空的蝴蝶 > 第六卷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总的来说,这个规模宏大的三路东征计划,安排得大体上还算合理。

——深处于内陆的东山道土地贫瘠,道路崎岖,如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势力,就全局而言无关紧要,索性丢给“外国友人”随意折腾,顺便拖住这些家伙的手脚,免得他们在别处生事。

——把战斗力最强悍的两万萨摩军,调离攻打江户城和横滨租界的作战序列,而是去挺进寒冷偏僻的北陆道,貌似有些浪费。但若是继续挺进东北的陆奥、出羽,就会和旧幕府势力的最后一支精锐战略预备队,拥有六千新式陆军和近万民兵的会津藩迎头撞上。

在朝廷决心没收德川家所有亲藩领地的情况下,会津藩势必只能背水一战、殊死抵抗,如果不用强悍的萨摩军上阵讨伐,很可能会吃败仗。

——至于最为富庶繁华的东海道,原本散布着大量的幕府直辖据点和德川家谱代亲藩,貌似不太容易攻打。但是在先前的讨伐长州之役和京都大战之中,幕府的直辖兵力损耗殆尽,根本无力在东海道各处天领布防。而德川家的谱代亲藩,又已经大批倒戈投诚,更不能构成威胁。即便是零星剩下的几个顽固派,也被蜂起的流寇乱民包围,顶多只能龟缩城堡据守,当道阻截那是想都别想。

在这种敌方已经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朝廷的东征军基本上无需进行大规模战斗,就能一路推进到江户城下。而在沿途裹挟加盟了大批地方豪族之后,兵力估计还能进一步膨胀,届时恐怕根本不需要朝廷的统帅怎么调兵遣将,就会有急于洗白的关东诸侯不顾伤亡牺牲,率领家族郎党主动攻打江户城,以此来向朝廷邀功请赏,洗脱罪状了。

因此,这个天皇御制的三路东征战略,粗看起来还算比较有可行性,诸位将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过,仁孝天皇之所以会如此安排,主要还不是出于军事作战上的需要,而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

————————————分——割——线————————————

在自我评价甚高的仁孝天皇眼中,在举行完大政奉还的仪式,刨掉了江户幕府在法理上的存在根基之后,这个政权就已经等于是灭亡了。依旧残存在大阪和江户的那些家伙,不过是几根冢中枯骨,苟延残喘而已。估计只待朝廷官军一到,必然土崩瓦解……所以,一切的军事问题实际上都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倒幕成功之后。

对于仁孝天皇来说,推翻江户幕府只是一个开始,恢复朝廷公卿对国家的统治才是最终目标。

为此,就要一切都向古代的平安朝看齐,将这个国家所有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权利,都尽量地收拢到天皇和公卿贵族们的手中。这才是真正的王政复古,大政奉还。

而要实现这个几乎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终极目标,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已经和朝廷公卿争斗了上千年得跋扈武士,另一个是新近才冒出来的西洋蛮夷。

——局限于眼界和见识,思维比较保守落后的仁孝天皇陛下,并没有把实际掌握幕府政权的大阪财阀集团,看做是一股独立的新生力量,只是将之视为西洋人的走狗而已。

根据仁孝天皇自己的估量,通过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这两大障碍的当前代表——摇摇欲坠的江户幕府和耐色瑞尔帝国殖民势力,就会被捣毁得差不多了。但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权利斗争,只要外敌一去,内部矛盾马上就会浮出水面。

由于朝廷公卿手中并无可靠的武力,因此此次倒幕战争和过去的历史一样,依然是由朝廷拉拢一派武士打倒另一派武士,唯一的区别是又多了拉拢一帮洋人打倒另一帮洋人——朝廷的阵营当中,那位坐拥两万萨摩精兵的岛津怒志藩主,内心中最深的渴望绝对不是什么王政复古、皇权重振,而是在打倒江户幕府之后,自己再踢走朝廷开办起一个岛津幕府,以实现武人的最高荣耀。

因此,在仁孝天皇的内心深处,丝毫不怀疑岛津怒志会为了颠覆江户幕府而浴血奋战,但同样也丝毫不相信这位藩主在倒幕成功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效忠朝廷,而不是沦为下一个潜在的“朝敌”……

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很多次非常惨痛的教训了,如果不能预先做好提防布局的话,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让皇室和公卿白白地空欢喜一场。

而那个主动凑过来以求合作打击共同敌人的龙巫教,虽然并未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暂时还看不出对朝廷有什么危害,甚至还几乎是有求必应,非常殷勤地替朝廷出钱出兵出军械,解决了许多颇为棘手的难题。若是没有他们的大力相助,倒幕战争也不会进展得如此迅速。

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朝廷眼下和这些海外盟友相处得不错,并且得益颇多。不过仁孝天皇觉得为了稳妥起见,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最好还是立即翻脸把他们远远地打发出去,将这个岛国恢复到过往的闭关锁国状态,以免养虎为患,导致最后尾大不掉,无法驾驭。

——尽管由于自信心过分膨胀,“选择性忽略”**使用过度,导致仁孝天皇似乎具备不定期的间歇性抽风,以致于妄想狂发作的脑残迹象。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间歇性地爆发出一定水准的政治智慧……尤其是在考虑党同伐异、争权夺利、布局下黑手陷害“忠良”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

所以,在此次的东征计划中,仁孝天皇就很巧妙地掺杂进了自己的若干政治打算。

首先,朝廷眼下最重要的支撑武力,以及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坐拥精兵两万的萨摩藩主岛津怒志殿下,被派遣去北陆、奥羽之地,和旧幕府残留的最后一支精锐军团决战。那里虽然土地还算肥沃,出产的物资矿产甚多,但需要铲平的会津藩也同样难啃,正好让萨摩藩消耗掉一些军力。

而且,岛津家的根基,在这个国家最南端的萨摩和九州诸藩,若是沿着北陆道一路推进,就等于要跑到最北方的偏远边境,难以得到后方支援。即便岛津怒志能够将这三四百万石的广袤疆土顺利收入囊中,消化起来也会非常艰难。由于远离自己的根据地,风俗迥异,缺乏可用关系,岛津家很难迅速稳定局势、收服人心,更不用说以此为根基来重新开幕府对抗朝廷了——西南方的萨摩老巢还要不要了?

还有一个隐藏的条件,就是眼下已经是秋季,而北陆和奥羽之地的气候酷寒,入冬之后通常会大雪封山、道路断绝,非但会让习惯于温暖南方的萨摩军战斗力下降,也能从交通条件的角度,彻底断绝掉岛津怒志在旧幕府倒台之后,突然回师闪击京都篡逆的可能性……

在仁孝天皇看来,只要复兴的朝廷熬过了最虚弱的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其次,朝廷阵营中最难搓揉的不稳定因素,那些由龙巫教东拼西凑起来的“海外友军”,被仁孝天皇打发去了土地贫瘠的东山道,跟崎岖坎坷的山路和险要穷苦的山寨较劲——这些家伙虽然战斗力貌似非常强悍,但破坏力也很让朝廷公卿感到挠头,尤其是那些野蛮彪悍的草原图坎骑兵,先前从登陆出云到抵达京都的这一路上,就制造出一道村镇俱焚、人畜尽灭的大破坏带……为了避免天下富庶之地都被这些破坏狂蹂躏摧残,让朝廷只能接收一片废墟和白地,还是让他们去慢慢祸害一些不打紧的破地方吧

为此,朝廷在公文上很是吹嘘了一番东山道诸藩的金矿,好把这些贪婪的蛮子yin*过去——尽管本国的浪人武士,同样也不是什么遵纪守法的模范良民,一样要沿途烧杀抢掠,搞得鸡飞狗跳,但破坏性至少会比这些“种族灭绝专家”要稍微弱一些。

最后,走东海道一线的南路大军,才是仁孝天皇唯一寄予厚望的对象——这一带多为繁华富庶的村镇城市,朝廷预订分封给各位公卿世家的领地,也主要集中在这里。等到东征军一路横扫过去,公卿贵族跟在后面一路接收封地,以乐观的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扎下根基。然后在消化完这一区域之后,朝廷公卿就能至少在财力和物力上,占据非常有利的优势,从而为下一步的削藩打下基础……

至于趁此空隙,让倒幕众将之中,唯一战功显赫又毫无家世背景的“奇兵队”总长绯月宗一郎,在后方的京都组建一支皇家御亲兵,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乱世须抓枪杆子的道理,朝廷也并非真的不懂,只是严重缺乏最起码的手段和效率,执行起来经常出问题罢了。

————————————分——割——线————————————

对于仁孝天皇掩藏在三路东征战略之下的这一系列小算盘,紫宸殿内在座的诸位武士首领,也不知是看懂了但却觉得无所谓,还是压根儿没想透,或者根本没时间仔细推敲,总之当堂都是一片歌功颂德的阿谀之声,没有谁不识趣地提出什么明确的质疑或反对。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看到计谋轻易得逞的喜悦之下,仁孝天皇乐呵呵地回转到御座上,用筷子挟起几片泛酸的酱萝卜,咀嚼得有滋有味。而为了喜上加喜,早已准备就绪的两位殿上童,也随着天皇暗中抛来的眼色,起身出列,在御前当众宣读起了一份颇为冗长的封赏诏书。

虽然生性十分吝啬,但是想要马儿快跑,就得给马儿吃草的道理,仁孝天皇还是懂得的。只是眼下的朝廷都还要诸侯进贡孝敬来过日子,在物质奖励方面自然是力有不逮,所以就只能以精神奖励为主了。

具体来说,就是又一轮铺天盖地的大封官。

由于在座的诸位倒幕军高级将领,已经于进京前后通过进贡和贿赂,陆续被封赏了各种朝廷官职,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和混乱,一时不好再做调整,因此这一轮的封官,就以破格上尊号为主。

例如新鲜出炉的北陆道总督兼奥羽镇守府将军岛津怒志殿下,就被仁孝天皇特设尊号为朝日将军,以资鼓励。留守京都的“奇兵队”总长绯月宗一郎,则封为夕雾将军,以示嘉奖。此外,还有时雨将军、雪风将军、野分将军、春潮将军、冬雷将军等种种名目,总之是人人有份发送,个个升官破财……

——没错,就是升官破财不仅官印、仪仗、朝服、令牌之类的东西一律都要自备,宣旨的钦使也需要按惯例塞红包打赏,甚至连书写册封圣旨的绸缎,都要明码标价地收钱……实在是小气得无以复加。

所以,在这个悲催的国家、悲催的时代,只升官是不能指望发财的,想要发财都得靠打劫……

因此,等到这一轮皆大欢喜的封官活动基本落幕之后,终于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陛下以平定关东之事托付于臣等,臣等岂敢违之。只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关东之敌,距此千里之遥,数万大军,每日人马嚼裹,迎敌据战,耗费甚多。而臣等之兵马已于京都踯躅日久,各类军需辎重无几,恐难支撑……不知朝廷可有解决之策?”

在接受了“朝日将军”的称号封赐之后,萨摩藩主岛津怒志又朝御座上深深一拜,很恭谨地询问道。

突然听到这样的质疑,仁孝天皇的第一反应是先略带厌恶地微微皱眉——他还真是没想到,将领出兵打仗居然还要向朝廷讨要钱粮的,以天皇陛下的思路,似乎应该是将领们向朝廷进贡钱粮才对(这种思维模式够疯狂吧)——然后颇为奇怪地反问道:

“……这个军需粮秣么……爱卿即将奔赴的北陆道越前、加贺、越后等国,虽然气候寒冷了一些,但又不是什么人迹罕至的荒野莽原——那里出产的越光米,可是举国闻名的珍品啊依照朝廷官军之传统惯例,只需让兵马就地取材,现地调达(沿路劫掠)即可,总督阁下为何有此一问?”

根据朝廷和公卿们那种还停留于古代的观念,军需物资主要就是粮食,而行军后勤基本是靠抢的。只要沿途不是无人区,就绝对也饿不着穷不到军士……他们还想着要北路军顺路搜罗进贡一些越光米呢

对此,岛津怒志这个真正的职业军人,只能抱以无奈的苦笑。

在大家都使用冷兵器打仗的那个时代,除了箭矢之外,大多数常用的兵器,都能够长期使用而无需替换,甚至有些名刀与铠甲还可以当作传家宝,由爷爷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传给儿子……因此在战争时期,除了粮食之外,确实是没有太多的大宗消耗品。

但问题是,时代已经变了。

岛津怒志麾下的两万萨摩军之所以彪悍能战,是因为萨摩藩不惜血本地给他们都换上了西式枪械火炮,但这在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更大幅度地提升了藩里的财政压力,以及军队的后勤压力——萨摩藩、九州岛乃至整个关西地区的所有藩国诸侯,都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军火生产能力,每一发子弹、每一杆步枪、每一门火炮都要花费重金从海外进口,甚至连擦枪的润滑油都必须用舶来货。

而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战争所需要消耗的物资数量和频率也在飞速增长。不仅子弹和发射药包是打一发少一发,就连枪膛的磨损老化,也是非常的迅速而严重,并且与战斗的频繁程度成正比。

若是没有自己的军火生产能力,又被切断了进口渠道,无论预先囤积的军火再怎么充足,也难以维持一场长期战争……而这也是萨摩精兵一连数月滞留京都,不敢再有大动作的原因——非不为,实不能也。

若是打光了弹药,又无处补充,这帮子萨摩精兵还谈得上是精兵悍将吗?

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海运渠道的畅通,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但问题是从开战一直到现在,这个岛国的制海权始终都不在倒幕军这一边,因而朝廷阵营的军火供给一直都是大难题。

虽然倒幕派并非没有看到己方的这一致命劣势,而是竭力想要取得扭转,甚至曾经煞费苦心,通过渗透各藩军舰和招揽海盗等方法,勉强拼凑起一些舰船。接着又利用耐色瑞尔帝国的内部分裂对抗,通过龙巫教的关系拉来了这个帝国的烛堡舰队,最后联合起来以二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又是以有备对无备的趁夜奇袭,终于成功地在熊野滩海战之中全歼了停泊中的幕府舰队。

但还没容得他们举杯畅饮、弹冠相庆,就旋即又被佩里提督指挥的耐色瑞尔帝国远东舰队偷袭,打得全军覆没,或俘或沉,原本就隶属于耐色瑞尔帝国的烛堡舰队,甚至整体易帜投降……属于倒幕派的海军力量就此毁灭殆尽,迄今也无力恢复,甚至是连一艘战舰都没有。

因此,旧幕府势力和耐色瑞尔远东殖民当局,虽然在关西只剩下了大阪这一座孤城,但海军实力却不减反增,依旧牢牢掌控着整个战区的制海权,甚至还能够建立起海上封锁线,将对手的军火输入渠道基本掐断。

————————————分——割——线————————————

ps:今日更新稍迟,明日恢复到老时间,继续求票以资鼓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