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回到汉末篡江山 > 第一百八十六回 李文优智计百出

回到汉末篡江山 第一百八十六回 李文优智计百出

作者:醉酒枕红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0 14:15:04 来源:泡书吧

客观来说,刘协智慧、威仪更甚刘辩,若其登基,未来势必更难掌控。

董卓私行废立固然是为巩固朝中地位,又为试探群臣,却也未必全无半分为国之心。

然勿论初衷如何,其事终究天下大忌,难免遭群臣反对。

洛阳他固然可使武力威慑、弹压;外将如皇甫嵩、盖勋者,却难不教他忌惮。

是故,他诏羊安回京,便是欲先消除最大隐患。

奈何,洛阳四起的谣言,将他暗中谋划暴露人前。

逼得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立刘协为帝。要么暂且放下废立,专心对付四下威胁,再徐做打算。

只因,废立之事一旦提上议程,便再拖延不得。一旦事久未决,则易枉生变数,尤其扶风、京兆、豫州(黄琬)、冀州四地。

往洛阳散播谣言,即是羊安的无奈之举,也是一场足以改变未来走势的赌博。他在赌董卓上洛后日益膨胀的野心,在赌对方废立之心的迫切。

当然,他并不是无的放矢。毕竟历史上,董卓便是先行废立。其后方才抽手对付皇甫嵩等人。

好在,这一次,运气站在他这边。

…………

却说袁绍、曹操出司空府时,早是汗流浃背。然二人却不敢停留,更不敢回顾,反而更加脚步。

“董卓狼子野心,私行废立。看来孟德所言不差,谣言定是那贼子试探群臣。”

曹操边走边道:“今间隙已生,洛阳恐难久留,本初有何打算?”

袁绍沉默良久,方道:“且暂回汝南,再做打算。孟德又当如何?”

曹操于是环视左右,方才压低声音道:“吾欲先回谯县老家,董卓若行大逆不道,则散尽家财,举兵讨之。”

袁绍闻言,不禁瞧向曹操,旦见眼神坚毅,于是叫好道:“当于孟德同谋!”

…………

翌日,董卓闻袁、曹出奔,勃然大怒,檄榜郡县,悬赏二人。

尚书周毖、侍中伍琼闻迅,遂联袂求见。只闻伍琼谏道:“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曹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先费亭侯奉事四帝,进达贤能。彼曹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二人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闻言,怒气稍泄,待思忖片刻,方道:“善,便依德瑜。”又对周毖道:“仲远可往尚书台诏袁本初上党,曹孟德骁骑校尉。”

周毖于是称善。

董卓又道:“袁公路平中官之乱有功,迁后将军。”

伍琼自然明白,董卓明升袁术是假,掉他出虎贲禁军是真,却也无可奈何。只又谏道:“天祸国朝,丧乱弘多。今司空入事,若能广纳士人,定可使万民归心,则天下可治矣。”

董卓非是政治白痴,自然晓得伍琼所言有理。然他上洛日浅,诸事纷乱,当务之急,还以废立为先,故道:“此事且容日后再议。”

…………

旬日,董卓会群臣崇德殿。

却见他奋首言道:“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治也。今天子暗弱,不可奉宗庙为天下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

洛阳虽早留言纷飞,然当事之时,群臣仍觉惶恐,纷纷转投视线瞧向上首袁隗。却见他低首垂眼,一言不发。

待稍作喧嚣,唯有尚书卢植出列道:“按《尚书》,太甲不明,伊尹所以放之桐宫;昌邑王数罪,是以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司空何言废立?”

董卓心中不悦,却做隐忍道:“天子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令立明主,是为国家社稷。”

“是为社稷?还为私欲?人心自有公道。今明会群臣议事,暗中早有独断。司空又何故摆出偌大阵仗,自欺欺人?”卢植说罢,冷哼一声,便拂袖而出。

那董卓本就暴虐无常,如今又是大权独握,自然容不得卢植这般放肆无礼,旋即起身扶剑,喝道:“卢子干,看我杀汝!”

议郎彭伯见状,忙道:“司空不可!卢尚书海内大儒,天下之望也。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董卓闻言,怒视彭伯许久,方才还座,环视众人,问道:“还有哪个异议?”

群臣本慑于董卓威势,又见方才那幕,无有敢起身异议者。

昭宁元年九月中,董卓于崇德前殿胁太后策废天子刘辩弘农王,立刘协为帝。袁隗解天子玺绶,奉刘协,又扶刘辩下殿,北面称臣。

又迁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元永汉。可怜朝中公卿,竟无有忠臣义士敢仗义执言如卢植者。

…………

司空府。

李儒往来,又见董卓暴怒,遂问因由。董卓于是将案上书简掷于地上,怒道:“盖元固欺我太甚。”

李儒知盖勋与董卓素不对付,忙拾起书简。只见上书“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人犹寒心,足下小丑,何以堪之?贺者在门,吊者在坟,可不慎哉?”于是眸光微转道:“今盖元固据京兆,挟四关之险,又拥重兵,不可轻取。何不以议郎征其还朝?此外,可迁皇甫嵩城门校尉。待二人还朝,明公自可予取予求。”

内事既定,自该外患。见李儒深知心意,董卓满意颔首,旋又道:“州牧掌一州军政事,割据地方,为乱之始。我意使刘太尉还朝,迁黄琬司徒,刘焉宗正。文优以为如何?”

李儒稍作思虑,回道:“刘益州本以太常迁州,今若不许以高位,恐其不受。况刘太尉名满天下。不若拜刘虞大司马,迁刘焉司空,明公自拜太尉?”

董卓旋即明白李儒用心:大司马虽位高于太尉,然今洛阳兵权,尽在其手。故大司马之职便是有名无实。今以虚职授之,既可以礼贤之资示于天下,又可消除刘虞这个隐患,当真一举两得。于是称善。

然不消片刻,他又眉头紧蹙,问道:“羊叔兴又当如何?”

李儒道:“羊叔兴先拒诏命,便是见破明公谋划,不欲入朝受制于人。今明公废其妻弟,已生愁怨,不宜迫之再深。若然,冀州生民数百万,粮秣充盈,又多猛士,而泰山羊氏,九世于朝,声名远播,必为大患。不若遂他心意,留他冀州,迁刺史以削权柄,再稍加安抚。待来日,洛阳事定,南城丧出,征其兄弟入朝,还不怕他就范?”

董卓闻言,心中大悦,复又称善。

李儒又道:“今明公掌洛阳,群臣无敢不从,然其多慑于兵威,未必心悦诚服,如此,日久必患。不若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以收人心。再征四方党人已从民望。”

董卓又称善。

李儒又道:“明公今虽收洛阳之兵,却难知其心可用。昔大将军受戮,麾下众将士皆谓其为何苗所害,何不发棺剖尸,弃于市中。如此,则军心可用矣。”

…………

扶风,皇甫嵩正端坐军帐,面前摆着两卷竹书。其一,是迁他城门校尉,征他还朝的诏命。其二,则是盖勋请他起兵讨董的邀约。

说实话,他自认与董卓并无私仇,当日生隙,也为公事。奈何董卓生性暴虐,锱铢必报。故料此去洛阳,凶多吉少。

然,当真教他从盖勋议,又觉万万不能。即便那董卓私行废立,大逆不道,其终究代表大汉朝廷。

况他今虽领三万余众,军中钱粮却全赖洛阳供给。一旦起兵,以京兆、扶风,远不足供二人大军之用。

加之身后凉州韩遂未定,虎视关中。

一旦事败,身死事小,祖上世代忠名恐怕从此作古。而国家亦恐复生乱局。

于是斟酌再三,他还是提笔拒绝了盖勋的建议。

只不过,废立之事,自古为天下大忌。而那董卓虽大权在握,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却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

譬如扶风皇甫嵩、京兆盖勋、豫州黄琬,当然还有冀州羊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