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为首富之子,体验人生百态 > 第165章 目标,穿透冰山

穿越成为首富之子,体验人生百态 第165章 目标,穿透冰山

作者:广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13 23:49:45 来源:泡书吧

直升机起飞五分钟后,国家应急管理总局官网悄然更新一条通告:

【简讯】

“针对镜泊山雪崩受困事件,华国首次使用AI高精度除冰机器人投入实地救援,设备已启程赶往救援一线。”

媒体未接到更多详情,通稿措辞含糊,记者们只能就“技术支援已到位”一句做文章。

然而在舆论的风眼中心,在风雪封锁的山岭之外,有一些人,已经拼尽全力等待这道科技破冰之光。

凌晨 4 点 10 分。

燕北镜泊山应急临时前线指挥部,风雪未歇。

军用帐篷内,地图、卫星图像与雪层厚度热成像图摊满整张作战桌。空气中弥漫着冻干咖啡与湿雪融化的味道。

傅怀安刚从运输机下舱走出,眼镜上还挂着一层雾气,呼吸未稳,便立刻投入协调会。

“设备已到,马上就位。”他简单报告。

“傅教授,”华北应急总指挥常中梁迎了上来,一身防寒军装,

“搜救已经过去48小时……已经没有太多时间。”

“卫星信号最后一次定位,是在镜泊山三号峰北侧——大概这块区域。”

气象监测官员指向一块海拔接近 3400 米的陡峭地段。

“但具体位置仍不确定,风雪干扰太强,地形复杂,恐怕只有 5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粗略标注。”

“那是个雪蚀洼地。”傅怀安低声说。

他曾作为高原机器人实测项目的首席,三年前到过镜泊山系做环境采样。

他知道那个洼地什么样:冰层堆积深,断崖交错,是个天然的冻死区。

“从目前信息来看,只能靠机器人搜索全山体。”技术组成员语速很快

“AI导航系统准备就绪,建议采用‘蛛网式路径’扩展覆盖搜索

——三台除冰机器人主扫地表层积雪,两台侦察型下潜热源区域。”

傅怀安点头,回身看向常中梁总指挥:“批准投放。”

随后对身后通话官员大声道:

“五架‘d3-A’即刻进入实战状态,全力搜索生还者信号!”

……

同一时刻,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聚集在前线营地外围。

由于通行权限限制,他们只能远观军用物资的起降与部署,

但“最新技术已被调动投入实战”的只言片语,早已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快快快,刚刚指挥部那边收到数据更新,机器人开始进山了!”

某卫视频道的外景编导急促喊道。

……

凌晨 5:20,镜泊山主峰东南坡

三台主力除冰机器人率先登陆。

在飞雪中,它们展开机体,像银色瓢虫一般张开旋翼、露出多关节切割臂,顺着陡峭山壁、冰岩、雪沟缓缓推进。

表层积雪厚度超过 3 米,常规救援队早已被困于山脚地带,寸步难行。

深层传感器同步运行,冰层密度、热传导、地震微波均在实时反馈。

同时,两台侦察机器人贴地滑行,仿佛蛇类潜入雪层缝隙之间,构建出整座山体的热力分布图。

大屏幕上,一道道冰冷蓝色逐渐铺满画面——那是死亡沉寂的温度。

直到忽然,一道淡淡的红光,在图像西北侧跳了出来。

“有热源!”负责数据同步的工程员喊道。

“放大!快放大——”傅怀安冲上前,一把将图像拽大,数值同时出现:

温度 35.6c,微弱波动。

“海拔 3432 米,坐标精确到 1 米误差,距离地表深度 11.4 米。”

他声音突然哑了:“……是一处冰窟。”

整个指挥部沉寂了三秒。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被困冰窟,几乎等于无解。

它比岩缝还要致命,没有上下通道,气温更低,且空间压迫,氧气极度稀薄。

随着最新进展情况的同步,在外面等候的记者也都收到了消息。

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评论,不过绝大多数都是看衰。

“如果他们真的在那里面,难道要把山体打通吗?”

“算了,国家已经尽力了,只能怪驴友自己。”

“基本上没救了”

......

气氛一瞬降至冰点。

然而就在这时,傅怀安轻轻闭上眼,然后睁开。

“所有除冰机器人,全数转向该坐标,切换模式二。”

“设定逐层热切割 定向震波解冻 微地震探针定位,务必在六小时内打出通道。”

“必须救人。”

他转向作战席后方,抬手写下:

“代号:穿心”。

屏幕上,五台机器人开始集体转向,身形下沉,如子弹般钻入风雪之中——

这场科技与时间的赛跑,刚刚真正开始。

---------------------------------------

镜泊山,冰窟下,黑暗深处。

时间,变成了一种模糊的感知。

江亦楠贴着岩壁坐着,双手搂着膝盖,整个人仿佛缩成了一团。

她已经无法判断自己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恐惧而发抖——也许两者早已混在了一起。

在她身旁,陈远航正用头灯微弱的光照着何一帆的脸,那张脸苍白中泛着红晕

“他开始说胡话了”

“刚才他拉我说,请我们吃羊蝎子,还问我想不想喝酸梅汤。”

她咬着牙,喉结上下浮动,仿佛下一句话就要崩溃。

冰面以上,上午 6:35。

五台除冰机器人已经抵达目标坐标,分列展开。

第一阶段启动:侦察型无人机率先展开微震探针,如地质穿刺般扎入不同层级的冰层,测试厚度与稳定度。

“冰层总厚度:13.2 米,底部存在不规则空腔结构。”

“热源反馈仍在,位置未变。推测目标群体仍存活。”

傅怀安站在雪中,眯起眼:“确认通道方向,启动点钻模式。”

指挥屏幕中,三台作业型机器人迅速切入“钻透 热解”联合模式:

高频旋转切割刀头展开,附着微型红外热能喷口,每一次钻动,都释放高压热量。

它们像三只锐利的矛头,朝着山体核心,一层层撕裂坚冰。

操作台上,实时3d剖面图不断刷新。

“第六层,通过。”

“第七层,通过——出现次生冻结层,建议切换低频振动,防止冰体垮塌。”

傅怀安微微颔首:“遵从建议,进入精雕状态。”

与此同时,两台侦察机器人则贴近冰壁扩散信号波,以扫描微量声音回响变化。

此刻,它们在聆听冰下的声音。

大屏幕上,一条极其微弱的震荡波形陡然闪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