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宦海红颜香

作者:姑城游子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633章 农药厂污染

书名:宦海红颜香 作者:姑城游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7-12 21:02

跟罗珊珊通好电话后,何强加快处理手上的紧急事务。不一会儿,秘书黄能神色紧张地走了进来,说是信访局有人闹事,说是政府若不帮忙解决问题,他们就将抬着尸体封住市政府大门。

何强听了这一消息,吃了一惊,马上给分管信访的常务副市长司马峰打电话,问他是否知道有人在信访局闹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司马峰说:“我在现场,正在了解详细情况。主要是河东农药厂的原职工闹着要厂里赔偿损失。待我了解详情后,再跟你汇报。”

何强叮嘱道:“一定要注意影响。如果职工的诉求合理,厂里又可以做到,就尽量满足。”

司马峰一口答应,说这就去办理。

跟司马峰通了电话后,何强仍然不放心,便让黄能到信访局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有什么问题及时向他汇报。

派走了秘书黄能之后,何强再也坐不住了。信访局有人上访甚至闹事,也是常事,否则就没必要成立这个部门了。可是这次出了人命,就是大事了,不能掉以轻心。思来想去,何强还是打电话给代市长卞太炎,问他是否知道河东农药厂最近的情况。

信访局发生的事,卞太炎也已经听说了,他跟何强汇报说:“听说是之前农药厂的一名职工得了肝癌去世了,死者家属认为这病是因为在厂里上班时农药中毒而得的,要求厂方给予五十万元的经济补偿。厂方认为该职工已经离职,也不承认患者得病是由于药物中毒引起,坚决不答应死者家属要求,只同意出一千元的慰问金。双方谈不拢,这就闹到市里来了。”

何强听了这话,说:“这事不是小事,政府那边打算怎么处置?”

卞太炎无奈地说:“这事只能协调解决。其实农药厂得癌症去世的职工,每年都有,而且附近居民家也有不少肝病患者。可是这些病完全说成是农药中毒导致,也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科学数据。而且这个赔偿一旦开了口子,只怕农药厂也承受不了。”

何强摇了摇头,说:“群众的生命健康这是第一位的。哪怕农药厂因此破产,该赔偿还是得赔偿。”

卞太炎说:“这事等司马市长回来,我再跟他商量。”

何强提醒道:“不管怎么样,这事要尽快平息。目前我市刚刚出台‘河东精神’,又在大张旗鼓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若是农药厂的事情闹大了,那可是一票否决。”

跟卞太炎通话后不久,黄能赶了回来,他了解的除了卞太炎说的那些情况外,另外还补充了一些上访细节。

这次上访的带头人是死者朱有贵的妻子田桂花,他们原来都是农药厂附近的村民,后来都进了厂里打工。去年,朱有贵被查出得了肝癌,当即被农药厂辞退,他妻子为了给他看病,只好从厂里离职。厂里只给了二千块,说是救济老员工,他们当时没有精力跟厂里争取更多权益,也就默认了。为了看病,这一年来,他们花光了一家全部积蓄,还背了十多万的债,最后连上初中的女儿都不得不辍学在家。

在走投无路下,田桂花听从亲朋分析,坚信丈夫朱有贵得病跟在药厂工作有关,朱有贵离职前所在的车间是炼药车间,属于厂区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单单刺激性气味,正常人都接受不了。这个三五十人的车间,除了她丈夫,已经先后有了两人死于癌症,还有多人患上了肝炎、淋巴肿大、肺结节等重症,但是因为这里工资是其它车间的一点五倍,许多人还是愿意冒着得病危险,到这个重污染车间干活。

田桂花跟厂里提出赔偿要求,结果厂里说她丈夫早已不是工厂职工,加上她丈夫得病的原因,没有医学证明是因为药物污染所致,被厂里拒之不理,这才迫使田桂花到市里上访。

何强得知情况后,虽然对河东农药厂的无情感到愤怒,但是他也知道想让厂里一下子拿出多少钱来不容易。

河东农药厂老板许加田,作为何东首富,人脉关系自然非同小可,不仅在本市河东跟相关领导关系很铁,就连海西市的主要领导跟他都有来往。社会上传言他在省里、燕京也有朋友。

许加田的二儿子许有地,作为河东四公子之一,当年曾经因为谋害县委副书记何强而被判一年有期徒刑,结果只是住了半年看守所,连监狱都没进,就被提前释放出来了。何强还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他被排挤到海西市农科所,跟这些人在背后做小动作有一定的关系。

何强从海西市农科所回到河东当县长后,多次接到群众举报,说河东农药厂污染害人,他曾经亲自到现场明查暗访,发现情况远比群众反映的还要严重。农药厂虽然跟古井乡小街隔着一条田,有二三百米的距离,但当你走在古井小街时,仍然能闻到一股类似死鱼烂虾发出的刺鼻腥臭味。当地居民反映,这股臭味都是从药厂散发出来的,尤其是一到阴天,这种气味散发不出去,家家户户都得关门。

当时何强对此大惑不解:“既然这样,你们怎么还能容忍这个厂办下去?”

古井人解释说,许加田曾是当地农民,小学文化,脑子灵活,在乡里当过几年通讯员,后来又在小街上开了一间农资门市。他一次偶然发现有店家偷偷兑水卖散装酒,灵机一动,回家就开始给农药兑水,分瓶包装,牟取暴利,后来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很容易被工商部门查处,就想到了办厂,以来料加工的名义生产农药,其实还是做的兑水勾当。

起初药厂的规模很小,就是两间房,三四个人的小作坊,靠一口大铁锅将买来的原药用水稀释分装,一瓶变成几瓶,获取差价。当时的产量低,工资还时常拿农药抵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59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