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8:4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参见皇上。”一群长安父老跪下向李隽施礼。

李隽这人本来就没有受人跪头大礼的心思,更不用说这群长者年纪不小,小的也有六十来岁,大的不下八十高龄,李隽哪敢受他们的大礼,忙扶着一个白须飘飘的长者,道:“老人家,免了,免了。快起来,快起来。”

这个白须飘飘的长者并没有站起来,而是非常动情地道:“皇上,这礼你一定要受。”

“老人家,有话起来说,起来说。”李隽依然不允,忙扶他起来。

这个长者一副决心叩头到底的坚决样子,道:“皇上,这礼不仅仅是草民一个人的意思,是长安,是关中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意思,要是皇上不受,草民就是对不住关中千千万万的百姓。”激动得额头上都快冒青筋了,忙着解释道:“皇上,草民来的时候,乡亲们托草民向皇上叩一个响头,一定要响。”

“一定要响的响头,额头不是要受罪吗?你年纪一大把,受得了吗?这些老百姓也真是,居然想法子折腾你。”李隽在心里大肆诽议,耳里听到的是这群长者的声音,他们说的是“是呀,皇上。草民的乡里乡亲都是这么说的,乡邻们说他们没有好东西献给皇上,就给皇上叩一个响头。”

不用说,朝廷重回关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百年前那支动辄杀人越祸,抢劫强奸的屡败之军比起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要老百姓不感激都不行。他们自己无法来向李隽叩头,只好趁李隽召见这些长者的机会托长者们帮他们完成。

这就是老百姓,非常质朴的老百姓,知恩图报!

这种情意,任谁都无法推拒。李隽无含着热泪点头道:“好吧。老人家,你们轻点,要轻点,不要让额头受罪。”

叩头本来是一件苦差事,李隽一应允,对于长者们来说好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开心得很,一个个脸上洋举溢着喜悦,应道:“哎。”恭恭敬敬地向李隽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哪里是轻了,重得不能再重。

“轻点,轻点。”李隽曾经是个老人,知道老人的痛苦,忙不迭地叮嘱他们少用点力,没想到他不叮嘱还好,一叮嘱长者们叩头就更来劲了,一个劲地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好象在打雷。

李隽忙扶着一个长者,道:“老人家,快起来,快起来。你看你,额头都青了,已经出血了。”这个老者太用力了,额头青了不说,已经渗出鲜血了,让李隽心疼不已,道:“快,拿点药来。”段干木忙递上刀创药,李隽亲手给长者涂在额头上。

李隽如此亲近,如此疼惜他们,已经够让人感动了,再亲手给涂伤药,比什么言语都更有感染力,已经站起来的长者们又激动得跪下了,给李隽叩起了头,泣道:“皇上!”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虽只两字,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两字中。

历来镇定自若的李隽这下慌了手脚,忙了这个,那个跪下了,忙了半天都没有站起来。面对蒙古百万大军,李隽是谈笑生风,没想到给一群长者弄得手忙脚乱,实在是难得。

还是清风子了解李隽的心思,道:“乡亲们,你们都起来吧。”带着弟子过来帮李隽相扶。段干木也醒过来了,指挥一众侍卫上来帮忙,一众人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扶到椅子上坐下。

心愿完成,长者们心中的激动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一个个喜溢眉梢,个个象是在过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总算解脱了。”李隽暗中松口气,催段干木道:“给乡亲们上茶,弄些点心来。”

段干木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给长者们送上茶水,送来点心。

李隽招呼清风子坐下,道:“老人家,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来,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朝廷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管理关中了,对关中的事情已经不太了解,还请各位老人家说真话,要说掏心窝子的话。

“这一百多年里,朝廷曾经数度努力,务在光复河山,因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在这一百多年里,没有了朝廷的庇护,你们就象没有娘疼的野孩子,给人打、给人骂、给人欺负,你们受的罪很多,错不在你们,错在朝廷,都是朝廷没有及时打回来,你们才吃了这么多的苦头。朕代表朝廷,向你们,向关中的父老乡亲谢罪了!”站起身,向他们深深一鞠躬。

诚如李隽所言,自从宋室南迁之后,南宋朝廷并非没有光复的打算,曾经数度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最突出的例子有三个,一个是宋高宗本人的光复打算,他曾经一度想收复中原,也采取过有力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算专任岳飞。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这一计划不仅没有成行,岳飞反而死在他的屠刀下。

第二次要算韩仛胄主导的北伐战争,由于准备不足,南宋内部问题多如牛毛,宋军积弊甚深,实无战斗力,无力光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北伐,却落得过惨败而归,杀军覆师,空耗国力。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就是因为大量资源的耗费,南宋更加虚弱。

最后一次行动要算南宋与蒙结盟一起进攻金国。从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行动,正如后来证明的那样,唇亡齿寒,金国是灭了,南宋也跟着灭了。

要是南宋的实力强劲,联合蒙古收复故土这一战略并非就是错误,完全可以收复故土后休养生息,等实力恢复后再把蒙古人击退,光复幽燕之地。我估计,当进的南宋决策者就是如此想,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才有“狼去虎来”之事,金国亡了,蒙古人又来了。

这些事情本来和李隽没什么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南宋的皇帝,不得不为无能的南宋历代皇帝背黑锅,承担责任。这黑锅背得真的是没法说,太冤枉了。

历史上皇帝谢罪的事情并非没有,汉武大帝的《弃轮台诏》实际上就是一道罪己诏,但那也是在汉武大帝认识到他自身的过失时才下的诏旨,是谢“天下”,也就是说有点空泛,没有具体的人。

而李隽不同,是和长者们面对面,当面谢罪,这份胆气就不用多说了,实在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皇帝如此做过,李隽开了一代先河。

清风子摸着胡子,不住地点头,赞叹无已,道:“皇上勇气千古少有,清风赞佩!”

长者们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向他们谢罪,啊的惊呼一声,一个个马上就变傻了。过了好一阵,一个长者率先清醒过来,道:“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叫了好几个万万不可才明白过来,应该给李隽跪下,卟嗵一下跪了下来。

有了他的表率作用,其他的长者手忙脚乱地跟着跪下,一下子,屋里又跪满了人。

“快起来,快起来。”李隽又忙着去扶长者们。

长者们跪在地上不起来,一个长者道:“皇上圣明之君,务在光复,何来之罪?草民们实在是受不起。”

“道长。”从不要人帮忙的李隽不得不向清风子求助,忙着扶人。清风子知道要是一说一跪,今天的事情就没得做了,帮着搀扶。好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重新弄回椅子上。

李隽坐下来,道:“老人家,你们来自民间,多知民间疾苦,你们,还有你们的乡亲们有什么心愿,有什么想法,你们都可以说。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说真心话。不是掏心窝子的话就不要说了。”

召见这些长者,是李隽重拾民心举措的一部分,这些长者生活经验丰富,了解民间的疾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了解民意,才能制订出具体的政策,更好地恢复关中的生产力,把关中打造成光复中原所需要的战略基地。

“皇上,那草民就说了。”一个长者试探着问李隽。至尊面前说话都得小心,要是稍有不恭就是大罪,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好多是不能呈于至尊面前,不得不小心些。

李隽点头,道:“说。一定要真话。你们要知无不言,言则无罪。”

长者喝口茶,润润喉咙,人年纪大了也麻烦,道:“皇上,乡亲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朝廷回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是朝廷会不会走?朝廷能留下来吗?”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关心,也是关中老百姓,也是沦陷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蒙古人的残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要是朝廷来了又走了,蒙古人卷土重来,他们的报复就会非常残酷,要老百姓不关心这个问题都不行。

自从宋金战争以来,南宋在关中的败仗极多,但是并非没有光复之事。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朝庭决策失误,不仅导致光复的地方丢失了,还把原先掌握在朝庭手中的地方也丢失了,这些长者哪有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要是朝廷现在也如以往一样来了就走,后果会非常严重。别的不说,就他们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乡邻都会因为他们今天的行为而遭遇惨祸。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的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家家幸福,和和美美。”

清风子适时开言道:“各位乡亲,你们还不知道,现在的朝廷与以前不同了。现在的朝廷务在光复,朝廷已经光复了淮东淮西四川贵州云南,现在关中也光复了。朝廷的实力已经大非昔比,比以前强了十倍都不止。

“你们也知道,就是关中这一战,朝廷赶到关中的军队不到两万,而鞑子在关中的军队却有十万之众。其结果呢?你们都知道了,就是鞑子全军覆灭,长安光复了,关中也光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亲眼看见的王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已经开始了追歼关中鞑子残军的行动,不几日间,潼关就会收复,函谷关也会给收复。没有了潼关,没有了函谷关,鞑子要想重新进入关中地区,无异于做梦。”

长安光复了,史天泽惨败,郭侃带入关中的军队,以及调集的关中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在活动,还有潼关,函谷关这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没有拿下来,李隽哪会放过这种有利时机,阅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给柳河子,要他率领军前去把潼关函谷关拿下来。要是这两个战略地塞拿回来了,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中原腹地。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让他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关中。郭侃又一次败在李隽手下,但是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一点也没有松懈,此人博学多才,一日不死,李隽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对李隽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关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关和函谷关对于他们有多么的重要,要是这两座战略要塞给拿回来了的话,也就是说关中的东大门已经彻底锁上了,蒙古人要想再次进兵关中,除非变成鸟,从空中飞进来。

正如清风子所言,宋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还是翻越秦岭的疲惫之师,没有后勤补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在关中的十几万蒙古军队给横扫了。这事已经传遍了关中,关中老百姓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他们对王师的信心倍增。想想以往,宋军占有兵力优势,补给充足,却是一败再败,现在的情况与之相反,这是最好的证据。

正在长者们高兴的当头,清风子接着道:“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朝廷的三十万王师正在翻越秦岭,不日就会赶到关中。”正在翻越秦岭的宋军没有三十万,只有十来万。清风子这是故做大言,以此来坚定他们的信心。

“真没想到,他这样的世外高人居然有汉高祖的骗人本事。”李隽在心里如是评价清风子。汉高祖刘邦骗死人不会打草稿,有人说他流氓,有人却说他雄材伟略,究竟是哪种,就要看你喜不喜欢他了。

仅仅两万人不到的宋军就横扫了关中,要是三十万大军赶到,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长者们高兴万分,异口同声地道:“太好了。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喽。”话不多,但话里的高兴之情已经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个长者迟疑地问道:“皇上,朝廷还收那样的税吗?”

朝廷不走了,他们当然就关心税收问题了,这可是和他切身相关的利益。这不能怪他们势利,实在是南宋朝廷无能,冗官冗员冗兵极多,监管无力,皇帝是想轻徭薄赋,事实上却是苛捐杂税极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者,战乱年代,各种制度打乱了,那些无人约束的官员不乏贪婪之辈,是他们发横财的好机会,这税赋就不得了,“猛于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见之下,长者们就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给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李隽在心里感叹无已,道:“税收朝廷有法度,务在养民。朕可以向你们承诺,决不加税!决不加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的税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关中新复之地,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极需休养,这赋税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这可是大好事,长者们大是高兴,跪下叩头道:“谢皇上!”

一个长者颤颤微微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绢帛,双手高举,泣道:“皇上,草民别无心愿,只望祖父的心愿完成。”

段干木拿过,递给李隽。李隽展开,只见上面用血写着一副对联,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显是写成的时间不短,上联是“隔山隔水难隔情”,下联是“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对联是所有沦陷区百姓的心声,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隽感动得虎目中流下热泪,仰天长吟“隔山隔水难隔情,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量的国土沦陷了,朝廷南迁临安,千山万水仍然隔不断血肉相连的亲情,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黄帝的子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