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屠城惨剧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一百四十一章 屠城惨剧

作者:殷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8:4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屠城惨剧

“关”之一字在中国历史书上很多,很多中国史书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关”字,那么请问朋友们秦汉之际“关”是指哪一关?

我估计有朋友会说是山海关。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再加上“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汉奸吴三桂曾经镇守这里,这一雄关天下知名,如此想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不正确。在秦汉之际,山海关还不出名,当时的关是指函谷关。关外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关中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八百里秦川之地,也就是现在西安咸阳一带渭河平原地区。

函谷关以西在当时是中国的中心地区,是华夏的形胜所在,极其重要。曾经有人以为自己不是关中人为耻,上书给汉武帝,要求把函谷关西迁,那样做的话他就是关中人了,这个人就是杨仆。也正是如此,函谷关才有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之别,后来还有魏函谷关。本书所指的是秦函谷关。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这诗描写的是函谷关的绝险。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长安去洛阳最重要的战略通道。

一说起函谷关,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座雄关的名字,因为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好多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这样说,中国今天的历史和这座雄关息息相关,要是没有这座雄关,中国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历史。

函谷关长十五里,谷深五十到七十米不等,谷底宽十来米,窄处只有两三米,素有“车不并轨,马不并鞍”之说,由此可见其险要。

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秦国选址如此险要的之处筑成函谷关,扼守东部咽喉,实是极具战略眼关之事。事实也证明了,秦人之举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秦国拥有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如鱼得水,才越战越强,最终统一了中国。秦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并非一凡风帆,“连横之策”也并非万灵之药,山东六国也有“合纵”的时候,山东六国曾经联合起来出兵数十万伐秦,其结果是折戟函谷关下。

函谷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因秦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还体现在思想上,道家最为重要的著作《道德经》就写于此处。《道德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朋友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当时镇守函谷关的守将叫尹喜,他精通易理,善观天气。一天,他登台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升起,知道有圣人来,沐浴更衣静候圣人。没多久,老子骑牛而来,他向老子请教,老子挥毫写下《道德经》,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道家学派,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紫气东来”故事的由来。(按:至于老子究竟去了何方,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不过,据道家说老子“骑牛西域化胡”去了,才有佛教。这当然是佛道之争各是其说,当不得真的。)

在此处发生的历史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与孟尝君有关的鸡鸣狗盗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雪花飞舞,鹅毛般的大雪飞舞空中,千点万点,雪国奇景,说不出的好看。函谷关一片雪白,银装素裹,雄关格外迷人。

不解风情的西风吹过,吹得雪花片片飞舞,尽情地蹂躏着这幅雪国奇景。

“妈的,真够冷的。”一个蒙古军卒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嘀咕道:“真他妈的倒霉,这么冷的天还在这里受罪。”

他的一张给冻得红红的,好象熟透了的苹果,鼻濞不住往下流,由于气温太低,鼻濞一流出来就给冻住了,一块块晶莹的冰块粘在嘴唇上方。

这么冷的天,任谁都受不了,他嘀咕一下,发发牢骚也很正常。可惜的是,他的嘀咕还没完,就发出杀猪似的一声惨叫,一根马鞭飞来,狠狠抽在他脸上,这一鞭太有力,他脸上马上就出现一道深深的血痕,鲜血渗了出来。

马鞭抽在脸上本来就疼不可挡,再加上冬天气温低,碰一下都疼,再给狠狠抽上一鞭,还有不叫疼的道理。

这个士卒心头火起,右手不自然地按上了刀柄,他下一个动作还没有做,身子飞起来,是给一个身材高大的千夫长一脚踢飞,摔得老远,跌了一个狗吃屎。他也真够倒霉的,嘴巴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磕断了两颗门牙,嘴一张惨叫一声,鲜血和着牙齿喷得老远。

一个千夫长大步走到他身后,狠狠一脚踢在他的屁股上,骂道:“你他妈的汉狗,嘀咕什么嘀咕?这点苦都吃不了,还配做草原上的雄鹰?”

这个军卒是汉人,又不象蒙古人生长在北方苦寒之地,不怕寒冷,嘀咕几句也很正常,没想到竟是遭到千夫长的毒打,实在是够冤枉。

“呸!老子又不是鞑子!他妈的狗屁雄鹰!臭美!一只小乌鸦!”汉军士卒在心里骂个不住,嘴上讨饶道:“大人,小的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当时,蒙古人横行,不把汉人放在眼里,动辄打骂,实属正常,汉军士卒在军中没什么地位,夸张点说是给蒙古军官泄愤的工具,是给他们挡灾的替死鬼。这个汉军士卒嘀咕,给千夫长发现了,还有不吃亏的道理。

“你摸刀,是不是想造反了?”千夫长还是不解气,右脚重重一下跺在这个士卒的右手上骂道:“你他妈的汉狗,该死!你的祖宗没用,见了草原上的雄鹰就知道逃,你他妈的也是胆小鬼。”

他这是喝骂之词,虽然有点损,倒也道出了一个道理,南宋无能,不少宋军是见了敌人的影子就想着逃跑。要是他们知道他们的后辈都会因为他当年可耻地逃走而遭罪,而受人讥笑,会作何想呢?

他那一跺太有力了,骨骼碎裂声中,汉军士卒右手已经骨折了,一根断骨刺破皮肉露了出来,白骨森森的,格外恐怖。这个汉军士卒疼得连呼喊的力气都没有了,张着嘴巴直喘气。千夫长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张着大嘴骂个不住,口沫横飞,好象这是无上乐事似的。

欺负汉军,是蒙古军卒无聊时取乐的快事,有了这事无不是大为高兴,跟着起哄,道:“杀了汉狗!杀了汉狗!”有的指指点点,有的给这个汉军吐唾沫,有的甚至抬脚在他身上乱踢,这一来这个汉军士卒吃的苦头可就大了。

同病相怜,不少汉军见了此情此景,忍不住义愤填膺,三五成群地聚上来,右手按在刀柄上。很明显,只要有人大吼一声杀光鞑子,他们肯定会拔刀就上。好歹他们也是汉人,同气连枝,同胞受此侮辱,他们哪有不气愤的道理。汉军士卒越聚越多,开始是义愤于色,后来是鼓噪起来,道:“放开他,放开他。”

千夫长作威作福惯了,哪会给汉军的声势吓倒,马鞭挥动,指着一众汉军喝道:“你们他妈的汉狗,想造反了?来啊,给老子拿下了。”

蒙古军卒哄然叫好,抽出弯刀围了上去,把汉军士卒围在中间,只要千夫长一声令下,就要动手拿人。

汉军士卒只是想着为同胞叫屈,没想到千夫长竟然到了动用军队对付他们的程度,他们久在蒙古军中,知道一旦给蒙古人对上了就没有好下场,现在他们已成骑虎之势,难以下台,心一横拔出弯刀,握在手里,准备以武力对抗了。

“把汉狗的狗头砍下来,扔到乱葬岗去喂野狗。”千夫长大声下令。蒙古军卒挥着手里的弯刀向汉军士卒砍去,汉军士卒现在只有奋起一搏这条路了,挥动弯刀迎战。他们是绝地求生,这一杀起来个个好象拼命三郎,奋不顾身,蒙古军卒虽然多,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胜。

千夫长万万没想到汉军居然有此勇气,一改以往在蒙古人面前低声下气,屈辱求全的姿态,真刀真枪地和蒙古人干上了,先是一愣,继而明白自己玩过火了,激起兵变了,问题给自己弄大了,有点傻眼,叫道:“停停停,都给老子停下。”

蒙古军卒闻令马上停下,汉军士卒知道现在他们已经成了蒙古人的眼中钉,要是蒙古人占了上风他们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哪里会听从千夫长的命令住手,趁机对蒙古军卒猛砍,一会儿功夫就砍翻了不少。

激起兵变可是大事,千夫长略一思索,马上有了主意,大声吼道:“给老子杀,这些汉狗是奸细,杀光他们。”一下拔出弯刀,一刀就把脚下的汉军士卒脑袋砍了下来。他的主意也不错,是想给汉军栽脏,那样的话,他自己就可以逃脱责任。

自从蒙古人占据汉人江山后,就没有蒙古人给汉军士卒杀伤的事情发生,蒙古军卒也火了,听了他的命令,无不是兴奋起来,吼道:“杀了奸细!杀光汉狗!”挥着弯刀再上,一时间,双方各不相让,打做一团。

蒙汉之间的种族仇恨本来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有引爆的可能性,平日里汉军委曲求全,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仇恨。压迫越深,仇恨也就越深这句话很有道理,长时间的委屈积累的仇恨也就越深,千夫长的作为无异于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汉军的仇恨全部爆发出来,无不是大吼道:“杀光鞑子!杀光鞑子!”有仇报仇,有恨解恨,挥着弯刀,不要命似的猛砍猛劈。

这里的打斗好象水中的涟漪,迅速扩大,平日里受够了委屈的汉军彻底爆发了,不断有人加入其中,不多一会儿功夫,打斗的人由百来人扩大到两百多人,再扩大到数百人,上千人,数千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就此成形,整个函谷关都打成一片,蒙古军卒和汉军两派打得不可开交。

究其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蒙古人平日里欺负汉军取乐也是暗地里做,即使明目张胆地做,也没有成规模,如此上百人的群斗,对于蒙古军卒来说那是对他们自傲上等种族的挑衅,见了汉军士卒就打。

要是只是象平日里那般打打骂骂,汉军士卒也许会忍了。象今天这样要命地打斗,汉军士卒自然是不会忍,马上奋起反击。如此一来,要想事态不扩大都不行。

当函谷关守将兀哈烈收到报告时,马上知道事态严重。现在的情势非常不乐观,宋军已经打到关中,蒙古人在关中的战事并不顺利,宋军光顾函谷关是迟早间的事情,要是这里再闹起来,激起大规模的兵变,甚而发生民变,先不说他的罪有多大,这会给宋军以可乘之机。要是汉军,甚至是老百姓夺取函谷关,迎接宋军的话,忽必烈一追究下来,他就是死一百次都有可能。

权衡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平息兵变,马上调动军队向汉军发起进攻。他的进攻并不仅仅是针对那些奋起反击的汉军,还有那些没有参与兵变的汉军也是他的打击目标,他认为汉军不可靠,他们迟早会同流合污,还是趁他们没有准备时以雷霆手段把他们收拾掉。

挑起事端的是蒙古人,受到惩罚的却是汉军,何其不公!

不少没有参与兵变的汉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杀死,冤死的汉军不知道有多少。

幸运地没有遭毒手的汉军士卒仓皇逃走,有些躲在老百姓家里。对于蒙古人来说,汉人老百姓连狗都不如,平日里就没有少欺负他们,现在汉军士卒躲在老百姓家里,无异于是他们欺负老百姓的最好借口,自然是不客气,烧杀抢劫奸淫之事猛增,函谷关这座雄关一时间成了人间地狱。

沾满了汉人鲜血的蒙古士卒又多了无数的滔天罪行!

蒙古人意在欺负人,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有汉军士卒躲在老百姓家里,见了老百姓就乱杀乱砍一气,屈死的百姓不知凡几。祸从天降,老百姓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遭遇如此横祸,一个个吓得不得了,不知道怎么做了。

兀哈烈的镇压行动非常有效,他的军队一投入,汉军的抵抗很快就崩溃了。象函谷关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蒙古人自然是派最得力的部队来驻守,派驻这里的蒙古军队比汉军多得多,他们占有人数的优势,汉军的抵抗虽然猛烈,毕竟实力相差悬殊,不败都不行。

“这些汉狗,不给他们点厉害瞧瞧,他们就反天了。”兀哈烈望着一地的尸体,不无兴奋地说。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只要战斗再进行一阵子,汉军的抵抗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事情往往出人意料,汉军中有一个叫王全清的士卒,脑子灵活,略一权衡之后马上得出结论,城里的汉军要想活下来,只有和老百姓联手一条路。

王全清一下跳到高处,振臂高呼道:“弟兄们,乡亲们:鞑子不把我们当人看,现在是我们报仇的时候了。朝廷打过来了!王师马上就到关前了!弟兄们,乡亲们,反出城去,我们找朝廷去!”

蒙古大军惨败于江南之事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这里的老百姓都知道。朝廷进军关中,

蒙古人在关中打得也不顺利,谣言四起,各种不利于蒙古人的谣言本来就多起来了,他再这么一说,不明究里的老百姓真以为宋军已经打过来了,他们走投无路之下,闻言之下好象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突然看见光明一样,无不是大喜,跟着喊道:“找朝廷去!”

一时间,找朝庭去的吼声回荡在函谷关这座雄关上空!这是一百多年来,雄关第一次愤怒了。

蒙古人的胡作非为让老百姓惊恐不安,早就愤怒了,就差一个人来率领他们反抗,王全清这一站出来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头,在王全清的安排下,汉军士卒四处奔走,联络老百姓,收拢失散的汉军。没多久功夫,老百姓、汉军全部聚集在王全清周围,听从他的号令,开始向蒙古人发起进攻。

兀哈烈万万没有想到即将扑灭的兵变一下子死灰复燃,抵抗更加强烈。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一定要趁宋军打过来之前把城里的事件平息,要不然宋军一到,前后夹击,函谷关就不复为蒙古人所有了,马上下令道:“汉狗都不是人,让他们活在世上是浪费草原上雄鹰的奶酷,让他们全部下地狱!”

他这一道命令,无异于一道屠城令。屠城在成吉思汗时期是蒙古军队的招牌,他们所过之处必然是一片废墟,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以收拾民心为念,屠城已经好久没用了,没想到复现于千年雄关的函谷关。

蒙古士卒挥着弯刀吼道:“让汉狗下地狱!让汉狗下地狱!”泼风般冲了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