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梦回大明春 > 419【兄弟,换钱不?】

梦回大明春 419【兄弟,换钱不?】

作者:王梓钧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09:4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王渊忙着制新钱时,正德十五年的会试、殿试已经结束。

历史上,这一届科举很有意思。

文官们把会试搞定了,皇帝却不在京城,且连个监国都没有,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殿试。等朱厚照好不容易回来,已经是第二年,病死之前把殿试给弄完了。

但现在明显不同,朱厚照依旧活蹦乱跳,还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太子。

贵州士子,在今年突然发力,汤冔、汤训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且没拜入王阳明门下的汤训,名次比哥哥汤冔还高,中了二甲第十四名。

贵州心学门徒当中,学问最扎实的叶梧、陈文学,反而再次双双落榜,也不知啥年月能熬出头。

汤训不但殿试名列前茅,还成功考上庶吉士,正跟其他庶吉士一起在翰林院深造。

工部管理的官方宿舍已经不够用,汤训和郑一鹏被安排在民舍,由吏部和工部共同出钱租赁。

新科进士是最爽的,也是最为痛苦的。

爽在衣食住行,都有朝廷出钱,节假日非常多,还能免费雇佣差役做随从。

痛苦在于花费甚巨,至少三个月的观政期,几乎每天都迎来送往。各种宴饮活动得参加,还要送礼拜会重臣,不管人家见不见,反正你的礼物必须送到。特别是吏部郎中那里,如果不多送点礼,指不定观政期满之后,就把你扔到哪个穷乡僻壤当知县。

新科进士在正式做官以前,二甲领从七品工资(年薪八十四石),三甲领正八品工资(年薪七十八石)。

汤训作为庶吉士,稍微没那么窘迫,他要深造两三年,可以慢慢跟上官联络感情。

某日清晨,又是放假。

室友郑一鹏洗漱之后,对汤训说:“仲元,今日关俸,什么时候过去?”

“现在便去吧。”汤训拿起折扇说。

二人步行前往天财库,高高兴兴领工资去了。

天财库以前只给京营士兵发饷,京官的俸禄在外承运库支取。但到了正德年间,外承运库被内府给兼并,官员领工资只能找天财库。

承运库现在只剩内承运库,也即狭义上的“内库”,官员“请发内帑”就是指从内承运库拿钱。

终明一朝,皇帝和太监都在不断侵吞国库,到正德年间,只剩太仓还由户部管理。内承运库名义属户部,但户部只有记账权力,工部享有查账权力,库印由户部官员掌管(掌印大权后来也被太监拿走)。

除了户部管理的太仓库,其他库房全都一塌糊涂,说明文官还是相对靠谱的。

可是,历朝皇帝都在侵吞太仓银,等于把国库银子往内库捞。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明代中后期,朱厚照是侵吞太仓银最少的;而嘉靖和万历,时不时就从太仓拿银子,万历直接把国库当内库使用(也有三大征需要赏赐功臣的因素)。

单从挪用国库银子充实内库的情况来看,朱厚照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皇帝。

爷爷成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三倍;父亲弘治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六倍;嘉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也是朱厚照的六倍;万历帝侵吞的国库银子,直接是朱厚照的十三倍!

都说朱厚照喜欢大兴土木,可人家挪用的国库银子最少啊!

汤训和郑一鹏来到天财库时,那里已经有许多官员在排队。不过真正的重臣要员,都是家仆持印信代领,可不会亲自来跑一趟。

负责发工资的,是太监……

几个领到工资的京官,议论纷纷从汤训身边经过,似乎都在讨论新钱的事情。

好半天终于轮到汤训,太监让他签字画押,接着扔来一块银元,一吊铜钱,一袋大米。至于俸禄如何折银,太监并不解释,官员可以自己回家换算——折银、折钱若是太狠,百官肯定要闹的,正德初年就闹过一回。

郑一鹏盯着自己手中的银元,皱眉道:“这是陛下的头像?”

汤训说道:“应该是吧。”

真的认不出来,只能从冠冕侧像,知道肯定是皇帝,然后通过“正德元宝”判断是朱厚照。

郑一鹏愤怒道:“王侍郎逢迎至斯也,为了讨好陛下,居然使用这种手段。”

“咳咳。”汤训咳嗽两声,不想讨论此事。

郑一鹏说:“仲元,你与王侍郎是同乡,应该在私下好生相劝。我等士子寒窗苦读,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做佞臣只知讨好皇帝!”

汤训只能说:“王侍郎自有分寸。”

杨慎因为皇帝出京不归,又加上妻子病逝,早已经愤而辞官了。这家伙整天研究文学、艺术、物理、数学,纠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郑一鹏便是杨慎的狂热粉丝,历史上还跟杨嗔一起去哭门。

简单形容,郑一鹏就是个愤青,或许从政之后会慢慢改变。变好或变坏,暂时不清楚,至少此刻他是非常单纯的。

二人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帮闲过来,拱手赔笑:“两位老爷,可愿换钱?”

“换钱是何意?”汤训不解道。

那帮闲解释说:“就是用旧钱,换两位手里的新钱。黄钱(京城铸钱)换新钱,两文换一文;皮钱(地方铸钱)换新钱,视铜钱好坏而定,两文到五文换一文。”

郑一鹏惊讶道:“王侍郎所铸新钱,居然这么值价吗?”

帮闲笑着说:“我家老爷爱收藏钱币,两位无须多虑,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郑一鹏犹豫片刻,拿出刚领的工资说:“那我全部换黄钱。”

双方当场进行交易,郑一鹏手里的铜钱,数量直接原地翻倍。

郑一鹏又问:“这银元换吗?”

帮闲摇头说:“不换。”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首批发放的新式铜钱,大部分都被京城的钱庄和富户吃进。他们雇人到处换新钱,然后拿去储存起来不用,因为新钱制作精美、用料十足,不但可以保值,运到外地还能赚差价。

如此便是劣币驱逐良币,好钱被藏起来,劣钱在市面流通。

反而是王渊制造的银元,因为含有部分杂质,富户和钱庄都懒得储藏。但因为制作精美,且定价合理,大受市场欢迎,商贾做生意时特别方便,不必先验银子成色再称重量。

小型交易也很便利,不需要把银子剪下一角,直接给一元、五角或一角的制式银元便是。

此次制造新钱,可谓超级成功,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满意。

(注:大明计重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并非全都是十六进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