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梦回大明春 > 632【印度来了留学生】

梦回大明春 632【印度来了留学生】

作者:王梓钧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5 15:09:49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朱厚烷非常有志气,虽然年仅十四岁,却坚持要凭本事考科举,婉言谢绝了直接殿试的机会。

小皇帝对这位郑王更加欣赏,允许他进入国子监读书,并让宗人府尽快安排婚事。又赐京中宅第一处,作为朱厚烷在国子监读书时的住所。

冬去春来,绍丰三年,西元1533年。

在这一年,俄罗斯伊凡大帝继位,年仅三岁而已,由其母亲摄政。

这位俄罗斯太后,祖先是金帐汗国的摄政万户,拥有契丹或者是汉人血统。反正吧,太后到处修建“中国城”,也可以叫“契丹城”,俄语里的“中国”就是“契丹”。

若有大明商贾跑去俄罗斯,进大城市里面随便一逛,就有可能遇到“中国城”,一整片区域全是中式风格建筑。

元宵节期间,学生黄煦前来拜见王渊,亲随当中还有个印度人。

“先生安好!”黄煦执弟子礼道。

王渊当场打开礼盒,拔出宝刀赞许道:“好刀!”

黄煦说道:“此为正宗乌兹钢所造。”

乌兹钢,又称大马士革钢,分别有两种来源。一种源于南印度和锡兰,一种源于中亚地区,反正都是高品质铁矿石锻铸。

黄煦献上的这把乌兹刀,刀身拥有华丽钢纹,样式却是中国的雁翎刀。

王渊问道:“生意做得如何?”

黄煦回答:“棉花和水稻一直在种,学生在天竺已有七万亩地。不过嘛,今后打算在天竺冶铁,这次回来是聘请一些冶铁工匠过去。”

“如何想到在天竺冶铁?”王渊问道。

黄煦说道:“学生的田产,在天竺西南部,那里有好多铁矿。这把乌兹刀,便是用天竺锻造之法,先以坩埚铸铁,再反复锻打而成。此类锻铸技术,还比不上宋代,因此学生想聘一些工匠过去。”

印度的高品质铁矿,简直能让中国工匠哭出来。

中国铁矿石的品位,平均只达到32%,印度则有一堆60%以上的富矿。

天竺棉会占领南印度之后,刚开始只专注于种植棉花和水稻。渐渐发现不对劲,印度工匠竟然用非常原始的技术,就能轻轻松松打造出乌兹宝刀。

于是,有商贾带着印度铁矿,拿去佛山找工匠鉴定,很快就轰动整个广东。

就拿黄煦来说,为了抢夺矿山,打造了一支千人规模的私兵。其中有100带刺刀的滑膛枪兵,皆由汉人组成;剩下900人为近战步兵,全是印度的本地兵源。

他又从大明水师,高薪聘请一位底层军官,足足艰苦训练了半年。

接着就挥师出击,武力占据一片矿山。杀死矿山的原主人和管理者,女人抢来分配给私兵做老婆,到处抓捕贱民进山挖矿。

整个过程,异常血腥。

而且这些血腥场面,不断在南印度各地发生,尤以南印度西部地区最为常见,因为那里的高品质铁矿最多!

可惜,印度本地工匠技术太差。

这些抢到矿山的大明商贾,只能在印度挖矿炼成生铁,然后运往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出售。至于乌兹宝刀,那玩意儿对工匠手艺要求高,而且打造起来很费时间,仅作为奢侈品运到大明售卖。例如日本的大内义隆,就从印度买来乌兹钢锭,请名师打造了一把野太刀,名为“飞蝇斩”,在西日本地区被奉为神赐之物。

王渊问道:“矿山为何要去抢?阿难国如今究竟是谁在摄政?”

黄煦说道:“阿难国的实际掌控者是天竺棉会,天竺棉会现在已有六百多个股东。每过三年,全体股东在广州开会,选出五十个会老。这五十个会老,皆在阿难国的王城做官,并内选出一位总事、一位经理、一位经财、一位练军、十三位执事。”

经理一词,古已有之,大明的鱼鳞黄册(田亩图册),在地方也别称“经理”。

王渊收起笑容道:“细说。”

黄煦说道:“天竺棉会总事,即是棉会的会长,又相当于阿难国的执政大臣。经理总揽会务和政务;经财总揽棉会账目和阿难国财政;练军掌控阿难国的军队。若遇重大事件,总事不可擅自做主,必须十七人商议决定。若十七人还是无法决断,那就由五十位会老投票,票数过半就可通过。”

王渊听得久久不语,他还想今后统治印度呢,一帮商人已经搞出“议会制”。

不过嘛,天竺棉会的构架还很稚嫩,六百多个股东每年都闹着要分红。导致阿难国的政府,国库总是空空如也,遇到灾害根本不赈济,地方工程也从来不会管。除了分钱比较积极,在其他事情上,效率远远不如“东印度公司”。

而且阿难国的地方税务,也被搞得一塌糊涂。不分农税和工商税,只按地区制定税额,让本地贵族自己收取,只要地方贵族缴足了税金,随便怎么搞都可以。

法律?

不存在!

在经历最初的混乱之后,活下来的印度地方贵族,变得非常拥护天竺棉会,因为他们已经变成真正的领主,所获得的利益和权力远超过去。

那些低种姓出身的新兴贵族,更是把天竺棉会奉若神明。

印度种姓制度,拥有非常强大的进化能力。

比如绿教,在印度传播上百年之后,渐渐开始划分绿教种姓。又比如锡克教,在印度传播上百年之后,也会逐渐在内部划分种姓。

种姓并非在第一位,权力和金钱排在更前面。

只有权钱不对等的时候,印度人才会论种姓,现实到简直亵渎神灵。

因为天竺棉会的入侵,而迅速兴起的低种姓和贱民。短短几年时间,竟已被高种姓所接纳,宁搏涛当初随口赐予的姓氏,也被婆罗门宗教领袖们所认可——姓“宁”的是吠舍,姓“涛”的是首陀罗,姓“追随者”的是刹帝利。

甚至,阿难国首都的婆罗门,主动与姓“追随者”的通婚,把宁搏涛扶起的新兴贵族,全都拉去跟旧势力捆绑起来。

至于天竺棉会成员,清一色被视为刹帝利,普通汉人被视为吠舍。

顺便一提,此时没有“黄种人”的说法,只有深肤色和浅肤色的区别。在欧洲人眼中,汉人都是浅肤色,跟欧洲白人一样“高贵”。

整个南印度,被搞成由地方领主组成的松散联邦。

黄煦实质上属于拥有七万亩土地和一座矿山的小领主,他在自己的地盘之内,可以随便怎么搞。哪天心情不好,顺手杀几个人,都没有官府来追究。

王渊问道:“也就是说,整个阿难国,已成为不法之地?”

黄煦说道:“也有一些规矩,天竺本地人,不得辱骂、殴打、杀害汉民。就算是天竺领主,无故殴打普通汉人,也会被从重审判。”

王渊苦笑:“你们这样搞,有点像蒙古人刚进中原的时候。”

黄煦又说:“天竺本地的贵族,如果被棉会成员抢夺土地和矿山,只要棉会成员花钱去官府登记,棉会就坚决予以承认和保护。”

真他娘的野蛮!

我是天竺棉会成员,我有人有枪有钱,我看上了一块土地。但那块土地有主怎么办?我带人杀过去抢了便是,按规定去棉会交钱登记,只要给足了购地款就是自己的。

购地款非常便宜,一两银子可买1亩肥沃好田。这些钱交到棉会那里,还能跟税收一起计算,按照各自在棉会的股份,每年又能分红一些回来。

印度地方领主的身份非常尴尬,没被棉会成员盯上的时候,他们属于绝对的土皇帝。一旦被棉会商贾盯上,就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若是胆敢反抗且成功了,棉会直接派军队清缴,罪名是杀害无辜汉人。

好在地盘大,棉会成员不多,被盯上的印度领主只是少数。

印度领主都被这样欺负,普通印度人该有多惨?

嗯,其实吧,只要干活勤快,普通印度人过得还算不错。因为整体太懒了,但凡出现几个勤快的,汉人商贾都愿意嘉奖鼓励。

王渊叹息:“你们这样不行啊,今后占的土地越来越多,天竺地方贵族恐怕会揭竿而起。”

黄煦说道:“天竺贵族,不得拥有百人以上军队,一旦被发现就是灭族。”

王渊摇头:“柔不可守,刚不可久,刚柔并济才是道理。你带封信给天竺棉会,就说是我的建议。一户天竺家庭,有三分之一直系成员,能说汉话、能默写《三字经》,并放弃信仰印度教和绿教,便可称他们是汉人。发给他们全家汉人凭证,拥有汉人的一切权利,甚至可以入股天竺棉会。”

“这个法子好,”黄煦笑道,“这次跟我一起来北京的,就有几个婆罗门子弟,他们想进国子监学习圣贤文章。”

“没问题,每人每年一百两银子学费,”王渊说道,“他们真学会了本事,我给他们单独名额参加科举。”

只要是大明属国来的留学生,都可以在京城参加科举,这是朱元璋那会儿的旧制。但是,必须在国子监读书,以国子监的学籍应考,野路子不被朝廷认可。

黄煦说道:“学生这次有一随从,便是天竺贱民出身。此人勤快且忠心,脑子也好使,天竺贱民也是可以教化的。”

王渊说道:“让他进来看看。”

很快,一个印度贱民被带来,黑得近似于非洲兄弟,见了王渊立即跪拜。他先是吻自己的双手,又用手去摸王渊的靴子,估计类似中国的五体投地吧。

王渊问道:“可会说汉话。”

贱民回答:“会,一点点。”

王渊点头:“下去吧。”

王渊又对黄煦说:“那几个婆罗门子弟,你让他们带一百两银子,去国子监报道登记便可。住宿费另算,也可自己租房子。”

印度文化一向服从强者,历史上被英国殖民,高种姓子弟以进牛津、剑桥为荣,估计今后会以进南北国子监为荣。

大明的国子监,已经变得非常糟糕,除了几个高级官员,老师全是些混日子的。也不算混日子,他们的主要精力,并非用于教学,而是埋头苦读考进士。

这是因为,进士不愿在国子监当老师,只能选派举人做老师。

可老师的待遇又不高,而且没有晋升途径,一个个就想着继续科举,教授学生的时候便随意糊弄。经常是,上课让学生背诵书本,老师在课堂自己学自己的。

唉,国子监也该改革了。

实行导师制,每个老师分配多少学生,然后以此来考核政绩。教满了多少年,教出多少进士,就能外放地方当官。以教出进士学生的数量评定,最高评级可以直接外放知县。

这样才有奔头嘛,否则谁愿意认真教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